Quantcast
Channel: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Viewing all 119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肯定農地農用創造多元價值 農委會試辦對地直接給付

$
0
0
本報2016年6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一年耕種27萬公頃水稻田、160萬公噸稻米,產值約在350億元,然而,卻長期忽略農業產值外的糧食安全、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及社會文化多達2000多億元的外部效益。

為了凸顯農業對國家的貢獻,行政院農委會今年第2期作將試辦全國六鄉鎮市區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制,農民可選擇領取每公頃1萬元對地直接給付,生產優質稻米投入市場競爭,也可選擇保價收購繳交公糧。

農業多功能價值,應以國家力量保護。圖為苗栗苑裡稻鴨庄。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

農業多功能價值,應以國家力量保護。圖為苗栗苑裡稻鴨庄。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

對地直接給付的金額是以農民第2期作生產的稻穀繳交公糧,與直接賣到市場每公頃約9000元的價差,加上水稻蘊含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糧食安全及農村文化等多功能性價值,額外增加每公頃1000元,以鼓勵農民生產優質稻穀,投入市場競爭。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民可以從兩種制度中選擇有利的條件,若市場價格下跌,農民可選擇繳公糧;市場價格上漲則可以賣到市場,還有政府直接給付金額,等於讓農民有調控的選擇。

農地農用創造多元功能 國家肯定外部效益

「只要農地農用,就提供了環境、社會、經濟多元功能,值得國家對地補償。」陳吉仲說,先進國家都是對農地農用進行環境補償,肯定其附加的外部效益。他進一步解釋,補償(compensation)和補貼(subsidy)意義不同,補償是農民在生產水稻時產生了生態環境、生態多樣性及糧食安全、文化貢獻,政府提供補償是凸顯其對國家的貢獻。

但是,一些先進國家實施對地補貼,卻取消保價收購,以至於影響稻米價格,陳吉仲參考日、韓經驗,因取消保價收購,使得稻米價格一路下跌;因此,台灣採取更具彈性的作法,不取消保價收購,並以對地直接給付提供農民選擇的機會。

他認為,這項補償不會干預市場價格,反而會使資源更有效使用,水稻田種植會在市場機制下得到平衡,農民得以往品質努力,寧可產量減少一點,讓價格上升,對農民的影響是正面的。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明對地給付精神。攝影:廖靜蕙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明對地給付精神。攝影:廖靜蕙

至於如何驗證農民生產過程友善環境?陳吉仲表示,驗證成本很高,但有些效益不需驗證就可得知其外部效益,例如全國地下水涵養有七成來自水稻田,這是無庸置疑的;水稻田無論是綠油油或黃澄澄都創造了景觀價值,也不需要驗證,而水稻種出來就有糧食安全的效益。

「只需種稻就該給一筆補償金!」這樣的效益換算出來,一公頃當然不只1000元,但把金額拉太高,反而讓所有農田種滿水稻,因此先試行,再針對結果盤點、發展相關配套再推到全國。

對地給付六鄉鎮市區試辦 實際耕作者可申請

今年第2期作將於楊梅、新埔、龍井、福興、朴子及柳營等地,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並行制度。這六地區是從公糧申報與繳交率高以及低的區域,各選三個為代表,了解試辦之後行為改變的狀況,據此了解農民接受程度。

陳吉仲強調,為避免直接給付金被地主領走,實際耕作者反而領不到的現象,如果土地已簽訂租約或耕作協議書,給付金將發給實際耕作者。

農委會對地給付、保價收購雙軌制試辦申請即將開跑,今天舉辦記者會。攝影:廖靜蕙

農委會對地給付、保價收購雙軌制試辦申請即將開跑,今天舉辦記者會。攝影:廖靜蕙

農糧署署長陳建斌表示,試辦目標設定4000公頃、約600萬元,經費休耕田活化運用,但實際面積與金額不設限,歡迎這六地區符合條件的農民踴躍申辦。這項計畫暫定2018年第一期作推到全國,但仍需依據實際評估調整。

誰可以申請直接對地給付?農糧署表示,實際耕作之農戶戶籍及農地位於試辦區內,且土地在2013年到2016年任一年度第2期作申報種稻有案,並於2016年第2期作確實種稻者,可於6月16日起至8月31日到當地公所或農會,申報稻作直接給付,政府每公頃給付1萬元。

明年第1期稻作將繼續試辦,至於是否會更換試辦地點,需視本年第2期作試辦結果再行決定。


募款有學問 國民信託經驗:NGO募的是一份認同

$
0
0
作者:許惠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執行、國際國民信託組織執行委員)
英國國民信託有許多不同款式的吸睛募款箱,圖中這個是志工以依照傳統方式管理的林木製作而成的,捐款箱上除了註明這些資訊,也標記了國民信託是一個公益組織,還有立案編號。攝影:許惠婷。

國民信託成功的保育工作為大眾保存重要的生態環境、歷史文物、開放空間等珍貴的自然與文化襲產,大眾除了享受保育帶來的成效,許多支持者也透過加入會員、擔任志工、捐款等不同方式支持國民信託的保育工作。

金錢絕非保育工作的唯一要素,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籌募資金、募款對非營利的公益團體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將分享英國國民信託、美國歷史保存國民信託及澳洲國民信託的經驗。

有錢出錢 有你加入世界更美好

支持者以行動支持或捐款給公益團體,是因為他們認同這個推動的理念、相信這些工作能夠帶來的影響,而他們願意成為為這股力量增添一份力成為其中一分子;而不僅只是因為公益團體「需要錢」。不過,調查也顯示,捐款者之所以會捐款通常是因為有人請他們捐款支持;所以,公益團體不要害羞,覺得不好意思開口談到錢。

向大眾募款就是嘗試和人們建立新的關係,幫助大眾理解組織的理念並且願意成為帶來改變的一份子。讓大眾了解國民信託保護下來的森林、綠地、海岸、歷史建築和名勝古蹟等珍貴環境,不只是「參訪的好去處」是很重要的,應該要透過各種方式,例如在各個物業擺設的標語、導覽解說、文宣、官網、社群媒體中,時時提醒大家這些工作與成果背後的保育意義、以及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

如果能夠更清楚的說明組織及推動工作的需要,例如「保護及管理一公里海岸線需要多少工作人力以及經費」、或是鼓勵支持者「認養古蹟的一塊磚、一隻瀕危的野生動物」;知道了捐款金額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具體效益,認同該理念的民眾會更樂於積極支持。

英國國民信託在其物業Tyntesfield的花園二手書攤(專賣園藝相關書籍),募款箱旁邊的立牌上清楚說明捐款用途-專用在花園保存上、以及當年度(2015)工作項目:維修花園的東牆以及坡道邊的砌石。攝影:許惠婷。

成功募款的第一步是明確的募款計畫。募款計畫有不同的形式,可能是針對短期的募款需求,也有從長期的角度著手規劃的;為了組織長期穩定的運作,能夠持久進行公益工作,長遠的觀點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今年度需要多少預算、如何籌募足夠經費」的規劃;更需要針對整份工作策略(時間可能超過一年),評估所需經費,找到更穩定永續、彈性、適合組織的財務來源。

因為公益團體的工作也必須長期且持久的,只要需求(例如環境問題或文史保存)還存在,組織就會持續在這個領域或社群內努力;所以,組織需要找到能長久支持穩定運作的財務來源,而不只是足夠的錢。募款計畫和組織的工作策略是緊密相關的,工作策略告訴我們這個組織的目標宗旨、前進方向,並以何種方式到達目標。

打造一份募款計畫可以參照以下步驟:

一、初步評估

1. 組織目前現有的募款活動
2. 找出該組織相關的社群內當前的趨勢與潮流
3. 募款或改變募款方向的潛在機會與可能性

非營利組織也深受外在大環境的影響,但是很少能夠大幅地改變這些趨勢;初步分析必須評估的因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經濟、公益及慈善領域的狀況。

二、擬定策略規劃與預算

1. 設定組織的策略與方向
2. 定出未來三~五年的年度規劃,包含功能預算
3. 完整規劃第一年的工作計畫與經費預算

估算預算能幫助組織了解自身的需求;建議使用功能預算而不是傳統按照會計科目編列預算。按會計科目編列的預算列出在人事、辦公室、印刷等項目上的支出;而功能預算則依照不同目的及專案計畫規劃預算,例如:教育宣導、倡議、棲地維護……等。

三、設定募款方式

1. 設定募款的策略與成果目標
2. 設定募款方針

雖然組織的規劃並須有長遠目標,但是募款時對外可以展現具體明確的短期目標,讓支持者更清楚見到工作的成果與進展,也會更樂於繼續支持。募款的方式有很多,英國國民信託在每個物業的入口處擺訪零錢捐款箱、鼓勵支持者捐贈遺產、舉辦募款活動、紀念品義賣或捐款送、甚至販售自己的樂透彩券;但是,記得評估每一種方法的成本以及效益,找出最適合的,並且盡力確保維持捐款者的多樣性,不要只依賴單一的捐款來源,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數據會說話(例如2008年時,美國的慈善捐款約75%來自個人捐款者、7.6%來自遺產捐贈、來自企業和基金會的捐款則佔17.7%),直接面對國民信託物業的訪客、群眾、支持者的基層工作人員可能比理監事們更清楚如何成功募款。

四、統整

1. 把以上項目整合為一個完整計畫
2. 開始執行募款計畫!

透明財務提高可信度

各國的政府通常都會給予非營利組織一定的稅賦減免優惠措施,以支持對社會有利的公益行動並鼓勵民眾捐款。例如,英國政府透過稱為「Gift Aid」的制度,使國民信託支持者能夠透過捐款減稅,積極鼓勵大眾捐款。因此,必須銘記在心的是,公益團體有責任和義務善用、紀錄捐款者的善款,並透明公開善款用途和財務狀況。可信度越高,資訊越公開透明,也才越有可能得到捐款支持。

英國國民信託受託管理的Morden Hall Park的紀念品展示區,顯眼的標語上寫著國民信託創辦人為大眾保存珍貴環境的理念,以及「您在此消費的每一塊錢,都幫助我們永久、為所有人保護這個特殊的地景」。攝影:許惠婷。

南鐵地下化爭議大 內政部都委會:開專家會議細審

$
0
0
本報2016年6月15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爭議四年的台南鐵路地下化案,昨(14)日上午進入審查的最後一關,即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大會,贊成與反對的雙方仍有嚴重的分歧,都委會最後決定,7月2日先召開擴大專家小組會議,讓彼此有交叉詰問的機會,待釐清爭點後再回都委會討論。

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強調,專家小組會議是有法律基礎的程序,法律效力絕對不比聽證低。對此,訴求召開聽證程序的「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發言人陳致曉表示,看見內政部的誠意,但專家小組會議的實質法律效果還待觀察。台南市長賴清德事後發表新聞稿表示可惜,但尊重都委會的決定。

「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發言人陳致曉(左)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右)  攝影:陳文姿

「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發言人陳致曉(左)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右) 。攝影:陳文姿

歧異過大難下結論  加開有「交叉詰問」效果的專家會議

就在內政部都委會開會的營建署會場外,贊成與反對的雙方代表均集結抗議,強烈反對鐵路地下化「東移」的居民所組成的「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要求內政部應先辦聽證會,讓台南市府跟居民公平對話。

都委會審查前,「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要求先辦理聽證 攝影:陳文姿

都委會審查前,「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要求先辦理聽證 攝影:陳文姿

在都委會審查過程中,雖然開發單位台南市政府與鐵工局、以及民眾均有陳述意見的機會,但贊成與反對的的雙方各執一辭。此外,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前會長陳椒華也提出,交通部鐵工局之南鐵地下化地下水報告有錯,恐造成淹水、地層下陷等問題。各方發言完畢,未公開討論,委員們隨即進行閉門會議。

結論最後由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對外說明。他表示,內政部將於7月2日召開擴大專案小組會議,由他本人擔任召集人,會讓各方有充分表達意見,並發揮交叉詰問的效果。之後,再回到大會作出作最後結論。

\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會後受訪  攝影:陳文姿
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會後受訪  攝影:陳文姿

他指出,都市計畫法的內容並不存在聽證程序,因此不希望塑造出特例。而專家小駔會議對都委會是有法律基礎的程序,法律效力絕對不比聽證低。

雖然不是期望中的聽證,陳致曉對於這樣的善意,仍予以肯定。但他也對專案小組會是否真的具有「聽證」效力持保留態度。

代表市府參與會議的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於會後表示遺憾,但尊重大會的決定,會在專家小組會議中準備更多的資料讓委員了解本案的公益性與必要性。

南鐵案爭點多 反對方盼辦理聽證會講清楚

「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再三強調,他們不是反對鐵路地下化,而是反對「東移」,他們希望台南市能採用原軌地下化方案。

所謂原軌地下化,指的是1995年提出的方案,將把永久軌道建在將原軌下方,但施工時需先在東側暫時徵用土地建立臨時軌,以維持鐵路運輸,事後歸還居民土地。「東移」指的是2009年的計畫,是將永久軌道建在現有軌道東側的地下,完成後,東側的地面與舊軌道路面的空間合併,變成公園道。

臨時軌案 VS 2009核定案 圖片來源:台南市府簡報

臨時軌案 VS 2009核定案。圖片來源:台南市府簡報

不過,台南市府否認2009年的計畫是所謂的「東移」,並表示2009年計畫是行政院核定案,不管從用地取得、建物拆遷、古蹟保護、施工期間交通維持、鐵路營運、施工風險、都市縫合、建設時程、營建成本來看,都優於臨時軌徵用方案。

雙方論點毫無交集,反南鐵東移自救會的委任律師簡凱倫說,自救會不怕被質疑,所以膽敢一再要求一個嚴謹跟公開的聽證程序,直接跟台南市、鐵工局面對面辯論,互相提出證據,由社會大眾、都市委員來批判誰的版本真正具備合理性及必要性。

台南市也曾辦過多場說明會、公聽會、討論會、論壇等,陳致曉說,這些都沒有公平的對話,居民講什麼政府都不正面回應,這樣無助於釐清事實,也無法判斷是非。

各自表述歧異大  待「擴大專家小組會議」釐清

在都委會中,「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與台南市府分別提出方案對照表。

陳致曉說,原軌地下化方案工期短、經費少、土地徵收只要0.23公頃、拆遷面積0.63公頃。而東移案的土地徵收將增為5.14公頃,是原軌案 的22倍,拆遷面積9.55公頃,是原軌案的15倍,不知為何台南市堅持要「東移」?陳致曉問,高雄、台中、台北的地下化都沒有這個問題,為何只有台南有問題?

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的安案比較表:1995年原軌案 VS 2009東移案  圖表來源: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

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的安案比較表:1995年原軌案 VS 2009東移案  圖表來源: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

台南市也針對臨時軌案(原軌地下化)跟2009年的行政院核定案提出比較表。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吳欣修局長說,採用臨時軌案要多次切換軌道,工期較長。而用核定案的話,用地面積跟拆遷面積都會比較少,而且鐵路地下化後新增25-40米寬的公園道,有利紓解交通。

對於反對居民的說法,吳欣修事後受訪時回應,相較台北原有鐵道有40-50公尺寬,高雄則有50公尺寬,台南原鐵道的寬度太窄,只有11-16公尺寬,才會有東移問題。

台南市府的方案比較表:2009核定案 VS 臨時軌案 圖表來源:台南市府簡報

台南市府的方案比較表:2009核定案 VS 臨時軌案。圖表來源:台南市府簡報

雙方沒有直接對話,差異很難完全釐清,雙方均表示,將在「擴大專家小組會議」中提出更多資料說明。

體重僅100克 迷你鳥破紀錄 遷徙里程可繞地球兩圈

$
0
0
本報2016年6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吳郁娟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最近依據腳環紀錄發現,打破世界最長遷徙紀錄的,竟是一隻外型迷你,比一瓶養樂多重不了多少的小小鳥。這隻體型瘦小,僅100公克重的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aea)從英格蘭東北方的Frane島出發,經大西洋飛往南極洲並返程,遷徙里程達5萬9650公里,比繞地球兩圈的距離還長。

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aea)。來源:Faculty of Science,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Newcastle University

研究人員為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aea)掛上腳環。圖片來源:Faculty of Science,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Newcastle University

腳環是「行車紀錄器」 創下最長遷徙紀錄

這隻燕鷗去年7月飛離出生地,飛經西非海岸,繞過好望角往印度洋方向飛行,11月抵達南極洲。這段長途跋涉的旅程,全記錄在小小的腳環上。紀錄裝置繫在燕鷗腿部,僅0.7克,不影響其飛行。

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uversity)追蹤團隊成員貝萬(Richard Bevan)表示,「當你想到這隻瘦小的燕鷗歷經了這麼長距離的飛行與沿途的生存奮戰,並且成功返回出發地,這真的相當震撼!」

這種鳥類在長途飛行中,靠著從海面捕食魚類等食物活下來。「他們幾乎都在全速前進,持續移動,不斷振翅飛翔。這是非常驚人且充滿能量的生活型態。」

如同所有遷徙性動物,鳥類飛行是為了尋找特定季節的食物,而北極燕鷗是遷徙距離最遠的鳥類,斑尾塍鷸則從北極直飛紐西蘭,連續八天不停亦不覓食;鯨魚是遷移最遠的哺乳類動物,棱皮龜和部分蜻蜓的移動距離也超過9321公里。

氣候變遷影響 北極燕鷗逐漸減少

Farne島目前有2000對以上的北極燕鷗繁殖,捕食海裡的沙鰻。這種燕鷗的數量尚未受到全球性威脅,但數量正在下降。

目前,北極燕鷗在英格蘭Shetlands島和較遠Hebrides島的雛鳥群低於正常數量,可能是氣候變遷使海水暖化,使得沙鰻往北方移動。「燕鷗對於海洋環境改變非常敏感,他們就像是海上的金絲雀。」 貝萬表示。

科學家在29隻北極燕鷗繫上腳環,目前有20隻已返回英格蘭。其餘可能已經死亡或未返回英國繁殖。「這些追蹤資料可提供未來分析,可令我們更了解北極燕鷗如何組織牠們的遷徙和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他們的路線。」

北極燕鷗的壽命約15到30年,代表他們一生可能飛行300萬公里,相當於來回月球四次的距離。

「我們對這種鳥的飛行能力僅有皮毛般的認識罷了。」貝萬說。

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aea)。來源:Faculty of Science,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Newcastle University

北極燕鷗的壽命約15到30年,代表他們一生可能飛行300萬公里,相當於來回月球四次的距離。圖片來源:Faculty of Science,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Newcastle University

建立汞監測網 環署揭牌亞太環境監測技術中心

$
0
0
本報2016年6月15日台北訊,鄒敏惠整理報導

台灣冬季的空氣污染較高,除了大眾熱議的PM2.5,汞污染物也是空氣品質的關鍵。環保署昨(14日)揭牌亞太環境監測技術中心,將協助亞太地區國家建立汞監測採樣分析技術,並可共享東亞國家汞監測數據、測站資訊、掌握汞特徵及變化等資訊。

1050614新聞相片-揭牌

環保署長李應元、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傅德恩、外交部北美司副司長姚金祥、越南使節代表陳維海及泰國駐臺商務處處長陳春蘭出席揭牌儀式。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環保署6月與美國環署共同舉辦「大氣汞監測國際合作會議」,共有來自美國、瑞士、日本、韓國、印度、蒙古、越南、泰國、柬埔寨及孟加拉等國政府及學術研究部門10餘位代表與會。

人為產生的污染物中,汞污染物藉由氣流長程傳輸影響全球空氣品質,或經由降雨進入水體、魚體,對環境影響深遠,引發各國重視汞監測議題。

環保署表示,近年來由於亞太地區經濟與工業快速發展,我國自民國95年開始長期觀測跨境污染傳輸,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簽署合作協定,在海拔2862公尺的鹿林山設置鹿林山大氣背景監測站,並於民國101年與美國簽署合作協定,加入全球大氣汞監測網(AMNet)及美國國家汞沈降監測網(NADP),並與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共同合作,加入溫室氣體(CCGG)全球觀測網。

為探討東南亞生質燃燒污染物之跨境長程傳輸,明(2017)年將持續與NASA及NOAA進行長期監測計畫。

【海風物語】冬季土魠二部曲・拖釣職人:陳文龍

$
0
0
策劃:詹嘉紋、潘佳修;撰稿、攝影:潘佳修

※編按:「抓魚,是要抓一輩子的,不是只抓一年。」拖釣職人陳文龍不用捕獲量較大的流刺網,堅持以捕土魠的傳統漁法——「曳繩釣」,享受用手拉繩,與魚、與海角力的成就感。

清晨6點,澎湖望安鄉將軍嶼的陳文龍,開著船側裝著兩根長長的管子、俗稱「拖釣」的小船,一個人出海去了。今天要到望安天台山附近的海域,因為今年冬天這附近的土魠多;去年則是在將軍東邊的船帆石外礁多,密集時還曾經同時有一、兩百艘,來自澎湖各地的漁船出現在海面上。

整個將軍,像陳文龍這樣的小型拖釣船,就有十幾艘,是澎湖盛行已久的傳統捕土魠漁法之一。陳文龍的家族就有四艘拖釣船,爸爸、叔叔、哥哥都在抓土魠,可說是家傳技法。

冬天風浪大,陳文龍說,可以出海的天數大約是50天,但是今年的漁獲量是五年來最少的一次,只抓到80幾條;比起去年的200多條,數量少了一大半。不過,因為數量少、價格也比較好,物以稀為貴,「實際收入只少了20萬啦。」陳文龍說。

拖釣船職人陳文龍今年46歲,十幾歲國中畢業就跟著爸爸出海抓土魠。攝影:潘佳修。

陳文龍今年46歲,十幾歲國中畢業,就跟著爸爸出海抓土魠,從小就學會這套獨門的手釣漁法,抓魚已有30幾年的經驗了。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很快的,陳文龍26歲就開始獨立出海作業。那時候,漁船設備簡單,速度慢,最快才5海浬。

直到十年前,陳文龍用300多萬,買了現在這艘8噸,屬於CT1的船,這艘馬力大,船速就快多了。用白帶魚當餌料時,可以開2海浬;用假餌時更快,可以開到5、6海浬的速度。

船速的快慢、餌料要放在多深的水、何時用真餌、何時用假餌,漁獲量才會好,可都是漁人多年經驗所得。

陳文龍的拖釣船,兩旁長長的管子要與船身呈90°。攝影:潘佳修。

大土魠 拖釣才抓得到

土魠名稱由來,有種說法,就是跟抓土魠的傳統漁法「曳繩釣」有關,也就是澎湖人俗稱「拖釣」。漁夫將魚線放入水中,船慢慢往前開、拖著魚線,隨水流動,等待土魠上鉤,再把魚奮力拉上來,或許就是因此有了土「拖」之稱。

只見陳文龍用敏捷、熟練的手勢,沒幾分鐘就綁好今天要用的四條主線上的餌料白帶魚,整理好鉤子、繩子、魚線;移動長長的管子到船的兩邊,與船身呈90°方向;再放下長長的魚線到海水中,接下來就是等待了。

「有時等一天什麼也沒有阿,也是很無聊啦。」陳文龍說。

問他為何不用現在很多人用的流刺網,捕獲量比較大?他搖搖頭說:「抓魚是要抓一輩子,不是只抓一年阿。而且我不喜歡網子啦,用手拉繩、釣的比較有成就感。」

拖釣漁人 陳文龍在準備拖釣作業

陳文龍在準備拖釣作業。攝影:潘佳修。

就是那彩虹!  新鮮土魠才有

陳文龍開心的說,大概是三、四年前吧,曾經抓到32.8公斤的超大土魠,1公斤可以賣到1600元。不知為何那年狀況特別好,有五條都超過20公斤。但是好景不常,今年超過20公斤的只抓到一條,大部分的都是一條十幾公斤而已。

土魠是動作敏捷的迴游性魚類,或許因為其生態特性,鱗片短小不明顯,只見剛抓起來最新鮮的土魠,身體呈現出彩虹般的繽紛光澤、燦爛奪目。

在台南賣魚多年的劉祖源表示,土魠的鱗片全身都有,很密、但是很細,處理魚時,手搓大力一點就會沾黏到手上;捕撈後越久,則是會因為搬動等原因,鱗片越來越少。所以,只有最新鮮的土魠才看得到這樣的光彩,放了兩天以上的土魠就不一定會有了。

陳文龍說,今年土魠漁況比較差,只抓到一條超過20公斤。攝影:潘佳修。

新鮮土魠身上的鱗片會反射出繽紛色澤。攝影:潘佳修。

宅配冷凍土魠成趨勢  價格高漲  

清晨出港,拖釣船在海上足足待了將近12個小時,直到傍晚才回港。回到將軍港口靠岸,陳文龍和哥哥一起把魚從各自的船上搬下來,用小運貨手推車「里阿嘎」(台語發音),裝著幾條土魠,拿去賣給海鮮業者葉生弘。

葉生弘回到故鄉將軍嶼經營旅遊、海鮮宅配已多年,會幫抓土魠的二哥葉生鵬賣魚,也幫鄰居賣海菜、花枝丸等。將軍的海鮮冷凍包裝,透過便利商店的宅配物流,運送到全台各地。

有時候只有一、兩條魚,漁民寄去馬公市場要運費,或是自己送魚開船去馬公也要兩、三個小時,賣完魚回來又是兩、三小時,回到將軍都要隔天中午了,熬夜抓魚又要去賣魚大家都會很累,「我就跟他們說,那乾脆交給阿弘我幫你賣好了。」葉生弘說。

身為離島中的離島,將軍嶼的貨物郵寄處,也顯的「簡單」,只有一個跟里長家設在一起的郵局代辦處,僅在上班日早上6點營業到7點接受寄件,因為7點是第一班開往馬公船的時間。海鮮運送需要冷凍保鮮,最怕過程壞掉,以前只有郵局在做貨物運送,那時有冷凍宅配,但後來出了狀況,怕被抗議,郵局索性就不做冷凍宅配服務了。

於是,要宅配海鮮,就得自己想辦法了。幸好葉生弘早期在都市,曾在便利商店工作,找到這間便利商店的宅配業者,談了許久,將軍的漁獲才終於又可以保持低溫狀態,透過船運、飛機、物流運輸,快速送到台灣各地的消費者手中。

不只葉生弘,馬公本島、或是其他地方,現在運用宅配銷售冷凍土魠,已逐漸成為趨勢。因為消費族群多了,水漲船高,也成了土魠價格越來越高的原因之一。

在船上作業12小時後,陳文龍用小推車運送漁獲給海鮮業者。攝影:潘佳修。

漁人精神:「要做到不能動為止」

晚餐後,陳文龍又回到船上整理釣具,用淡水將船沖洗、擦拭乾淨,因為明天還要繼續出海,把握最後的土魠魚季。再過不久,就要把拖釣用的長管子收起來,改用手釣抓紅甘、寒鯛、秋姑之類的魚了,「一天能賺個幾千塊就不錯囉!」陳文龍笑笑的說,「等到夏天,大約是6~7月時,沒什麼魚,就可以和家人去高雄放暑假了。」

問他幾歲要退休呢?「做到不能動為止啦!」陳文龍說。陳文龍的小孩上國中、高中了。兒子說將來不捕魚了,女兒更不用說。

「不過,也許將來可以從事海鮮宅配事業,幫爸爸賣魚,如果他們願意的話啦。」陳文龍這麼期待著。

陳文龍在晚飯後又回到船上整理魚線,沖洗船隻,把握土魠魚季,準備明日的出海作業。攝影:潘佳修。

澎湖海域土魠作業漁法與漁期
作業漁法        作業期間

◎流刺網         9-4月
◎曳繩釣       11-3月
◎延繩釣         3-7月

資料來源:水試所沿近海中心104年研究報告

水深十米溫度飆至30°C 綠島珊瑚礁現零星白化

$
0
0
本報2016年6月15日台東訊,蕭伊真報導

全球的珊瑚今年都不太好過,澳洲大堡礁發生大規模白化美國佛州的珊瑚也正在消失,回頭看看台灣,離島珊瑚的健康狀況又如何呢?搶在端午連假前,15名來自全台及綠島在地的潛水志工,完成一年一度的綠島珊瑚礁體檢。

結果顯示,當地珊瑚多符合國際標準「優良」等級,但水深10米處卻記錄到30°C的溫度,部分穿越線上也發現零星的珊瑚白化現象。未來7、8月,水溫是否會持續飆升,進而導致珊瑚白化,值得持續關注。

綠島大白沙活珊瑚覆蓋率達優良等級。攝影:陳泰佑。

多處珊瑚覆蓋率達優良等級

調查樣點選擇綠島南邊大白沙、石朗保護區及北邊柴口保護區進行,三處的活珊瑚覆蓋率介於41.13至81.9%之間,除了石朗淺處和柴口深處,其餘皆超過50%。依照國際標準,至少都是「優良」等級,調查結果與去年相去不遠。整體來說,除了兩條穿越線活珊瑚礁覆蓋率屬「一般」等級,其他穿越線覆蓋率均為「優良」或「特優」等級。

其中,大白沙珊瑚覆蓋率之高,不論淺處或深處覆蓋率都超過75%,屬於「特優」等級,更令潛水志工驚呼:「這裡的珊瑚密集到找不到可以綁浮力袋又不會傷到珊瑚的裸露岩石!」

而不意外地,柴口依舊發現黑皮海綿蹤跡。值得關注的是,柴口深處藻類覆蓋率高達16%,究竟原因為何,需要在地志工持續觀察。

保護區內魚種多 距國際標準仍有努力空間

綠島珊瑚發現有零星白化現象。攝影:陳泰佑。

指標性魚類部份,三處皆發現蝶魚,族群密度最高的在石朗淺處,平均100平方公尺有7.25隻;鸚哥魚亦出現在三處的紀錄中,數量最高在石朗淺處,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公尺有6.5隻;同時也零星紀錄到裸胸鯙及笛鯛,笛鯛數量最高在大白沙淺處,每100平方公尺三隻,而在其他調查地點難以看到的石鱸和大於30公分的石斑也發現其蹤跡!

雖然石鱸僅出現在柴口,淺處和深處的族群密度皆為0.25隻/每100平方公尺。而石斑則現身石朗深處及柴口,數量最高在柴口深處,族群密度為每100平方公尺0.5隻。

石朗和柴口雖為全年禁漁、僅能休閒遊憩的保護區,調查到的魚種或數量都相較台灣其他調查點來得多,然而據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的標準,健康的珊瑚礁,在100米穿越帶內應紀錄到20隻以上體長30公分的石斑。

依照目前的數據看來,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如落實執法、人民守法,並減少人工餵食,降低人為干擾,讓保護區發揮真正育功能,讓魚類數量有效增長,「多出來」的魚將因為對於空間、食物的競爭壓力而「外溢」至保護區外覓食,讓保護區成為在地種源庫的概念,真正落實資源永續利用。

自去(2015)年4月,發現外地潛水人在柴口夜潛打魚、今(2016)年盜獵保育物種龍王鯛事件,都是透過在地人主動關心才有機會揭露,可見當地社區對海洋資源共有和永續使用的保育概念逐漸提升,惟應如何協助不同權益關係人在維持生計及保育間尋求平衡,將是公部門、保育團體及在地人三方未來可攜手努力的方向。

魔鬼海膽、棘冠海星出沒 硨磲貝昔日榮景不再

保護區內可見到鸚哥魚等魚類悠游。攝影:陳泰佑。
而無脊椎動物的部份,三處都紀錄到魔鬼海膽,族群密度最高處在石朗淺處,平均為3.5隻/每100平方公尺。
 
另有零星紀錄到清潔蝦及棘冠海星。而多處穿越線上都有紀錄到硨磲貝,族群密度最高處在石朗深處,平均為1.5隻/每100平方公尺,但去年密度最高為柴口深處(平均1隻/每100平方公尺),今年則闕如。
 
石朗深處及柴口淺處可見到個體長20-30公分的硨磲貝,或許由於2014年台東縣政府禁止採捕龜灣、柴口和石朗海域的硨磲貝有關。
 
另外除前述三區,綠島周邊海域的硨磲貝體長超過15公分才能捕撈,本地海中是否能恢復過去常見到硨磲貝的榮景,還需持續觀察。
 
大白沙穿越線旁的嬌客—大花枝,正將卵產在火珊瑚枝狀構造間。攝影:陳泰佑。志工進行底質調查。攝影:陳泰佑。
 
幾位首次參與珊瑚礁體檢的志工表示,雖然是很認真的科學調查,但過程也很有趣好玩,透過行前課程及實際下海辨別各種海洋生物,認識牠們與珊瑚礁之間的關係,讓潛水活動不只是下海逛逛看看風景,上岸後仍能持續思考人與海洋的關係,產生更深一層的連結。

2016綠島珊瑚礁體檢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台灣匯豐(商業)銀行贊助,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和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共同主辦,接下來也將陸續於台東、花蓮、東北角和澎湖南方四島等多處進行。

 

不滿新增4554公頃工業區 市民痛批台中市區域計畫

$
0
0
本報2016年6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國民黨的滅台計畫,民進黨要全數買單嗎?」台中公民團體怒批,對於台中市府提出的區域計畫中,居然將要新增4554公頃的產業園區,讓早已面臨嚴重空污、綠地不足的多個當地團體,14日下午北上環署,在台中市區域計畫的政策環評中表達他們不要「毀天滅地的區域計畫」的心聲,更向市府喊話,請和市民一起討論與尋找台中市的願景。

DSC_0698

台中市區域計畫進行政策環評,卻遭民間痛批。攝影:賴品瑀。

此案屬政策環評,環署雖無駁回權,但小組仍要求補件再審。擔任主席的副署長詹順貴更提醒,地方政府應該跟新政府釐清政策方向,如政院已經相中清泉崗進行航太科技產業,市府的安排是否一致?詹順貴更要求市府的局處首長下次應該親自來討論,「如果有困難,我來打電話請他來。」

小組要求中市府應該對氣候變遷、流域整合、工業區開發、違章工廠管理、農地保育、水資源保育等多項議題,都需要提出更完善的規劃。

再新增4554公頃工業區 民間批:為何不先檢討閒置地

大肚山學會召集人吳金樹說,在全國區域計畫中,中苗彰投雲中部五縣市能新增的產業園區不過420公頃,但在台中市府提出的區域計畫中,居然卻提出了要再新增4554公頃要作產業園區,完全不符上位的指導原則,為何不先檢討閒置工業區,卻又要再新增園區?

而市府說要管理違章工廠,他們當然支持,但也要求市府做好盤點,說明將如何處理。對此,環評委員李育明也相當認同,認為中市府應該對違章工廠與可以容納閒置工業區都全盤檢討,先把供需釐清。

中科污染搜查線成員龔文周指出,以台中港為例,使用率約五成,還有306公頃可用,中科四期的二林園區也還有600多公頃無廠商進駐,這兩個相加起來就超過了中部五縣市能新增的420公頃。而目前台中的都市計劃工業區,包括台中港,可使用的面積仍有789.64公頃,因此這些公民團體訴求,反對市府藉推動工業區為由圈地糟蹋優良農地、反對再新開發工業區,實則配合業者炒作、更要求市府盤點閒置工業區,並公告產業用地報告。龔文周強調,農地成為工業區以後就無法回復,若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並不如預計,將後悔莫及。

「國民黨錯誤的毀台計畫,民進黨需要繼續買單嗎?」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發起人張美惠痛批,說這個版本的區域計畫將導致國土再遭炒作與污染,根本是個陰謀,應該退回重做,好好疼惜台中的土地。

雖然國土計畫法已經實行,但在全國、縣市國土計畫完成、正式執行國土法之前的六年過渡期中,仍是適用區域計畫法,目前有將區域計畫送審的地方政府,也僅有新北市與台中市。此區域計畫的計畫年期將到2026年,市府提出「大台中一二三」的空間佈局,包括一條山手線、兩個海空港、三大副都心,並提出八大策略發展分區。16-06-14-17-06-07-374_deco

台中市府8個大策略發展分區。圖片來源:翻拍自簡報。

可釋出5000公頃農地 中市府還來十個新訂擴大都市計劃

「這是佳龍版的區域計畫嗎?裡面怎麼找不到八年100萬棵樹咧?」民眾如此反諷,說在這個區域計畫中,看不到當初競選時提出的願景。

台中市府在計畫中提出,大甲溪以北的幽娘農地區域以不再開發工業為原則。台中市現在擁有的農地總計有5.2萬公頃,但依照全國區域計畫,台中市應該維護的農地總量是4.63萬公頃,而市府各種農地總計加起來,規劃了4.68萬公頃,恰好達成要求。也因此,台中市將要釋出約0.5萬公頃的農地,換來十個新訂或擴大都市計劃,這十個計畫面積合計0.55公頃,其中一為花博、二個屬住商,其餘幾乎皆為工業區。

16-06-14-17-06-39-288_deco

台中市府提出10個新增擴大計畫。圖片來源:翻拍自簡報。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指出,依照台經院的推估,台中的產業區需求不過164公頃,既有閒置早已滿足,而台中市的空屋率居高不下,目前僅略低於新北市,現在的房屋已可容納407萬人,不但遠高於目前的人口數274萬人,即便在市府自行估算的將成長至290萬人,仍綽綽有餘。在台中的工業區用地、住宅都已供過於求狀況下,市府還要再大舉開發,潘正正批,市府規劃依據的是從還能釋出的農地來看,看的供給不是台中市民的真實需求。

環評委員李公哲更直言,中市府提出的這個計畫,有先射箭再劃靶的感覺,並無對替代方案提出完整資料,似乎只是為了將結果導向主要方案。委員游繁結也認為,此計畫過度重視都市計劃,然在保育與防災上卻尚無明確想法,都應該補充。

委員劉希平更以「氣色不好」來形容現在的台中,提出認為空污問題應該優先處理,治洪、防洪與淹水更應該更重視,如此在台中投入的資源與心血才受保障。


李應元首度環評下重手 花蓮榮豐礦業「不予開發」

$
0
0
本報2016年6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15日環署舉行第298次環評大會,也是環保署長李應元、副署長詹順貴上任後,第一次主持的環評大會,在這次會議中,環署給了花蓮和平溪南岸的「榮豐礦業」 大理石礦場擴大開採環評案「不予開發」的結論。

李應元一上任便放話明年要讓亞泥在太魯閣的採礦喊停,引起社會討論。如今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次主持環評就下重手,明確給「一次改一點」的榮豐案「不予開發」的答案,比起之前小組建議的「駁回」更加嚴厲。也就是說,除非此案能證明可完全避開野生動物棲地,否則無法再藉由部分修改面積重新送件。

DSC_0728

李應元、詹順貴初次主持環評大會,榮豐礦業「不予開發」。攝影:。賴品瑀

一次改一點  最後宣告全面退出天然林  仍遭不予開發

歷經四次初審會議,也曾面臨進入二階、駁回的命運,榮豐礦業在過程中一再自行縮小求生。此次提出全面退出天然林,甚至提出自願進入二階環評。從初次申請時的39.7743公頃,刪減至13.1845公頃,雖然業者表示,已經確實避開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棲息範圍了,但其提出鋸齒狀的開發基地,仍無法說服環評大會相信此案完全不會衝擊生態。

榮豐案從2008年開始規劃,2009年向經濟部礦務局提出申請,中間一度因「國土復育條例」的立法程序停擺,2014年才展開環評審查。但其申請開發區域全區位於國有林班地,更有五成以上位於低海拔天然林,加上恐衝擊呂氏攀蜥、長鬃山羊等保育類動物生態,於2015年2月遭專案小組建議送進二階環評,卻因開發單位在同年3月的第281次環評大會上,主動提出縮減礦場面積而逃出二階,重返初審小組再審。

即便縮小面積,但開發範圍仍有三成天然林,民間團體與環評小組認為,此案應完全退出天然林才有過關可能,此案在2016年4月遭初審小組建議駁回

榮豐

榮豐礦業再次自刪面積表示降低生態衝擊的誠意,但鋸齒狀的開發範圍仍遭質疑。取自簡報資料。

此次進入環評大會,業者又提出全面退出天然林,但除了民間團體質疑其範圍已完全避開,內政部營建署、農委會林務局也認為有需要再確認。

尤其業者提出的範圍呈鋸齒狀,是否能有效避開野生動物棲地,環委李錫堤從業者提供的圖資估算,作為緩衝的小路不過6、70公尺左右,這點讓包括李應元等多位委員非常質疑,因此以此案對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的棲息生存具重大不利之影響,認定不應開發。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指出,此案的低海拔天然林生態豐富,在2013年的生態調查中,曾發現了食蟹獴、台灣山羊、藍腹鷴、大冠鷲、鳳頭蒼鷹、松雀鷹、黃嘴角鴞、鵂鶹、朱鸝、烏頭翁、呂氏攀蜥等至少11種珍貴稀有保育類,及其他九種應保育野生動物。

加速環評審查  李應元:初審前先到當地收集資料

然此案臨陣縮小面積的作法,已成後續數件環評案效法的先例,例如新竹關西亞泥案便是如此,也讓環署打算整頓這樣的狀況。詹順貴表示,環署不喜歡這樣看風向球「一次改一點」的審查,希望將來業者在送案時就要「一次想清楚」,提出完整規劃,如此一來「該過的過、不該過的不要拖拖拉拉」,以免拉長審查過程。

李應元也表示,今日大會前李、詹二人也與環評委員餐敘,除了互相認識,更達成了「環評初審三次內做出決定」的默契,爭議小的案子可能一兩次內完成審查,若爭議較大,則由召集人與大會主席溝通是否有延長需要。

李應元表示,要加速初審速度,同時也要在一階環評更擴大公民參與,環署將來會在初審前,由環評小組到開發案當地收集資料,包括說明會、公聽會、現勘等,要盡力收集所有資訊,並公開給民眾,在各方都得到充分資料後再展開審查程序。

政策環評、礦業納入環評  半年內有望

此案除了邊審邊改引發社會不佳觀感外,也展現目前礦業政策不夠明確的問題,潘正正指出,台灣自1991年以來,禁伐天然林的國家政策明確,唯獨礦業開發卻能藉著法規漏洞,逃脫森林保育與國土政策之外,也能不受環評檢視。因此她呼籲新政府除了檢討《礦業法》與礦業開發制度,更要全面檢視上位的水泥及礦業政策。

而詹順貴在會後表示,水泥、礦業的政策環評已與相關部會展開協調,環署也將修改環評細則,把礦業開採與展延個案都納入環評。由於不需經過立院,僅需由環署進行公聽、公告等程序,他預估半年內可以完成。

能源轉型從地方開始 屏縣要打造100%綠能城市

$
0
0
本報2016年6月15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屏東縣是台灣加入ICLEI(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的11個縣市政府之一,以地方政府的角色加入國際組織,共同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課題。屏東縣政府今年更積極展現企圖,昨(14)日縣長潘孟安在「屏東韌性城鄉國際論壇」中,向ICLEI組織遞交加入「100%再生能源城市網絡」申請書,並宣誓優先以東港溪流域作為實踐場域,打造屏東成為永續發展韌性城市。

潘孟安在致詞時表示,今年為屏東綠能發展元年,縣府成立綠能推動專案辦公室及綠能發展自治條例,目前屏東再生能源發電量已達120MW,未來配合即將運轉的洋流發電、川流發電,要讓縣內的綠能朝向農漁業共生的複合式發展,期待未來成為綠能城市。

潘孟安昨簽署加入ICLEI 100%再生能源城市網絡,宣示屏東邁向綠能城市。攝影:李育琴

潘孟安昨簽署加入ICLEI 100%再生能源城市網絡,宣示屏東邁向綠能城市。攝影:李育琴

亞斯本經驗:全球第一個100%再生能源城市

「100%再生能源城市網絡」是ICLEI在低碳城市議題下所設立的行動網絡,2015年在首爾大會時創設,ICLEI低碳城市辦公室資深專員安娜・馬克斯(Ana Marques)指出,地方政府只要有政治決心設定100%再生能源的目標,並且規劃明確的路徑以達成100%再生能源,即可成為100%再生能源城市網絡一員。

透過網絡的串連,可與國際其他城市進行政策交流和技術分享,共同為全球氣候變遷下的能源轉型努力,並且為地方帶來新的經濟模式。該網絡目前已有美國亞斯本、韓國濟州、加拿大溫哥華、瑞典馬爾默等地方政府加入,這些地方政府都宣示要在2025至2030年間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而亞斯本已於2015年成為全球第一個100%再生能源城市。

在論壇中,亞斯本市長史蒂夫・斯卡壯(Steve Skadron)分享了該市自1980年代起由地方政治領袖所帶動的能源轉型經驗。

亞斯本市高山觀光小鎮,2015年達成100%再生能源城市。圖片來源:亞斯本市政府

亞斯本市高山觀光小鎮,2015年達成100%再生能源城市。圖片來源:亞斯本市政府

亞斯本是科羅拉多州的高山小鎮,居民人口僅6700人,由於是熱門滑雪勝地,每年吸引遊客和雪季工作人員達5萬人次,因此基礎設施仍需應付大量的使用人口。史蒂夫・斯卡壯說,氣候變遷對亞斯本帶來影響,每年無霜日的天數變多,而自1980年以來,0℃以下日數已少了23天。降雪減少除了影響觀光產業,也為當地和下游的水資源帶來風險。

斯卡壯表示,歷任市長和議會有決心要為地方的環境和資源負起責任,採取行動終結高排碳能源,因此重新啟用水力發電設施,並且透過投資風力發電和購買再生能源,在2015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目前該市水力發電占46%,風力發電為53%,垃圾掩埋沼氣占1%。

除了生產再生能源電力,市府也搭配其他政策來推動減碳,例如建立多元交通方式及BRT轉乘制度,來替代私家車的使用,廣設電動汽車充電站,要求大型建築提出能源自主計畫,以及家戶能源挑戰計畫等,從生活面來改善能源使用情形。

斯卡壯說,儘管政府為了支持這項政策,支出更多的預算,但是為了追求永續未來生活的實踐,亞斯本市達成了一項政治成就。

夏威夷茂宜郡:再生能源四年增加20%、推動智慧微電網示範計畫

除了再生能源產量的提升,微電網和智慧電網系統也是未來能源管理趨勢。美國夏威夷州茂宜郡長亞倫・奧拉卡瓦(Alan M. Arakawa)在論壇中指出,茂宜島的環境和台灣相似,能源仰賴進口,而島國經常遭遇暴風侵襲造成地區電力中斷,他認為夏威夷有豐富的再生能源,不應再向外買石油,同時也要改善電力系統,以掌握更穩定、有韌性的能源。

茂宜郡長Alan Arakawa分享與日本組織合作推動的智慧微電網示範計畫。攝影:李育琴

茂宜郡長亞倫・奧拉卡瓦分享與日本組織合作推動的智慧微電網示範計畫。攝影:李育琴

奧拉卡瓦說,夏威夷居民每年花數十億美元進口油品,這些錢應該用於其他生產用途,減少進口油品就是把錢留在自己國家。2011年,他二度當選郡長後,致力推廣再生能源並且發展儲能設備和智慧微電網系統。目前茂宜郡的再生能源占35%,在過去四年內增加了20%,其目標為2045年達到100%。

「今天,新的技術發展改變了過去集中式的大電網供電模式,讓智慧微電網系統能夠更穩定而有彈性,」奧拉卡瓦說。

2011年由日本「新能源與產業技術綜和開發機構」(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簡稱NEDO)出資,與茂宜郡合作,進行JUMPSmartMaui智慧電網示範計畫,進一步研究太陽能、風力和電動車的能源整合應用。

這項計畫結合300輛電動車和40個家庭,示範把汽車作為家庭智慧電力的來源。白天時,用再生能源為汽車充電,到了晚上則利用汽車電池供應家庭電器用電,如電視、手機、電腦等等。奧拉卡瓦表示,示範計畫希望能更積極利用島上豐沛的再生能源,減少依賴化石燃料,並為天災帶來的斷電風險找到備援方案。

茂宜島推動JUMSmartMaui微電網示範計畫。圖片來源:JUMSmartMaui

茂宜島推動JUMSmartMaui微電網示範計畫。圖片來源:JUMSmartMaui

再生能源需要管理  與產學合作進行各種新技術實驗

另一方面,茂宜郡也和夏威夷大學合作,為島上80個家庭建構智慧電表和空調電表,讓再生能源在家戶中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

奧拉卡瓦強調,再生能源必須要找到管理的方式,茂宜郡與這些技術公司、組織合作,除了減少地方政府的財力負擔,透過各種新技術的實驗,找出改善過去老舊電網的缺點,讓新技術能夠發揮,而最重要的就是微電網的建構,「有了微電網,更能清楚知道未來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能源和技術。」

台灣政策不友善  地方公民團體先行動

面對國際上多元的能源管理與技術發展,台灣的能源管理制度相對落後。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指出,台灣的政策不友善、社會共識不足,且大眾對再生能源沒有信心,造成目前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1.8%。

她指出政府太不積極,「政府面對氣候變遷和非核家園的課題有更多可以做的,例如台電每年夏天又都說會缺電,但是台灣的電價卻是全球最低的,此外若能改善建築節能,便能省下30%的耗電等等。」

洪輝祥用彩虹餐廳屋頂太陽能發電實踐公民電廠自發自用的理念。攝影:李育琴

洪輝祥用彩虹餐廳屋頂太陽能發電實踐公民電廠自發自用的理念。攝影:李育琴

因應氣候變遷和能源轉型,地方公民團體反而更積極推動再生能源,例如屏邊林邊地層下陷區和光采濕地的產業轉型和智慧微電網計畫,以及屏東彩虹餐廳的自由屋頂太陽能發電計畫等,都在論壇中提出在地公民行動方案。在新政府上台面對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地方政府和公民團體的行動或可作為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的參考模範。

 

重拾「以農立國」價值 立院再啟《農業基本法》制定

$
0
0
本報2016年6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農業屬於民有民享的產業,全民參與共享的產業。」台灣雖以農立國,長期以來卻缺乏農業上位法令引導產業發展。面對農地流失、從業人口極度老化與斷層,農業未來備受關注。為此,立法院昨(15日)辦理「農業基本法」公聽會,接續2006年以來的討論。

台灣農業人口均齡62歲,農業人力條件比其他國家更嚴苛。攝影:廖靜蕙

台灣農業人口均齡62歲,農業人力條件比其他國家更嚴苛。攝影:廖靜蕙

農基法制定十年未竟  解決農地流失、人才斷層為首要

政府雖召集學者專家草擬「農業基本法」,十年未竟。這會期則由蘇震清等20位立委提出「農業基本法」草案,基本政策上提出四項規範,包括糧食安全、農業經營與輔導、農民與農村、及農業生態維護。

過去台灣主要的農業發展由1973年制訂的《農業發展條例》主導,然而40多年來農業環境變化快速,農業發展仍著重農業生產及農地管理,但這並非等同農業的全貌。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吳榮杰認為,應有一部全面思考國家農業政策,朝向一致性發展的農業基本法,讓台灣農業更加健全。

與會人士一致指出台灣農業面臨農地流失、人才老化斷層嚴重問題,基本法必須能解決這些長期結構性問題。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王俊豪即指出,台灣農業基礎結構面臨的問題和全球差不多,不同之處在於家庭農場、耕地面積小,以及農民老化比其他國家更嚴重。依據2012年資料,全台78萬農戶,農民平均年齡62歲,耕地面積0.7公頃,但仍止不住隨著繼承不斷切割的事實。

他說,若單看農民數量和產值,全世界都面臨持續下降的處境,但農業不只是經濟功能,歐盟近年來不斷強調農業的多功能價值,當經濟功能喪失,就回到社會文化環境面向思索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王俊豪認為,應該要以家庭農場去守護農地、生產糧食,相較於農企業,一旦土地集中於企業手中,便朝農業科技園區土地開發,使得耕地資源消失,農村是自然環境與都市之間的緩衝地帶,只有將土地交給小農農地農用,才能守護糧食及國土安全。

但小農和大農又該怎麼分?東華大學東台灣中心博後研究員吳勁毅說,小農大農不是以面積,而是以人來界定,例如德國,當勞動力來自家庭,才算家庭農業;一個家庭可以養牛養羊,可以耕種上百公頃,也可以只有6公頃,重點不是面積而是經營者以及經營體。

農地多少的依據他認為應以農業經營的土地不能下降為原則,因此可訂出每年恢復多少面積耕地,作為基本法標準,農業經營土地不明確,目前所做的農業行為的管制都形同虛設。

幫新農取得耕地  國家研究應提供農民好處

「農地從管地管人到管地不管人,到管地不管有錢人,農村青年在家鄉成為外地人的佃農。」花蓮縣玉里鎮農業課課長高明・帕桑說,在基層,每天都在蓋「今天合法、明日違法農地興建房舍」的章。

農業除了生產的經濟效益,更具有社會文化、國土保安等眾多價值,應以國家政策導引維繫多功能。圖為花蓮南安部落有機田。攝影:廖靜蕙

農業除了生產的經濟效益,更具有社會文化、國土保安等眾多價值,應以國家政策導引維繫多功能。圖為花蓮南安部落有機田。攝影:廖靜蕙

他認為,協助青年農民租地取得須落實政策。目前農地出租人、承租人,都已私下談好才去農會簽約,使得農地銀行計畫無從使力。

他舉輔導小農的經驗說明,參與農戶1甲1期增加10萬元收入,由此帶動合理化用藥施肥,轉型友善、有機農法;但是,除了有機農業,他建議也要照顧友善土地生產的農民,太過嚴格的界線,反而會造成有機農業的退化。

對於農改場四處兜售技轉,他質疑何以國家研究要等企業家和業者享受後才回到農民身上?這點十分不合理。

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張靜貞建議,推動新農業應追求效率利潤、環境永續取得平衡,農業部門對外談判,應設置國際貿易小組,負責談判和研擬對策;而從土地到餐桌如何減少浪費應為政策一環,他舉聯合國指出從採收到消費,年13億噸/年食物的浪費,佔供應量的1/3,歐盟、美國、聯合國訂下2030年要減少一半的浪費,APEC也訂下2020年減少10%的目標,在我國農業基本法應凸顯這個精神。

女農角色遭忽略  應重新定位

此次,幾位與會人士都關注女性在農業以及守護環境扮演的重要角色,應以政策保障。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秘書長王志文舉日韓農業法為例,有相當大的篇幅提及農業者培育,包括女性務農的輔導支援,但是台灣過去在政策上對女性從農,著墨不深。

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後研究員鍾怡婷也認為,無論是農村女性從生的食材到熟食的食物生產者角色,和都市女性負責餐桌飲食的角色,都顯示女性在農業的重要角色,基本法應納入思考。

解決農地問題  基本法、農發條例同步修正

「農業被視為問題、弱勢,需要政府補助,這種想法完全錯誤,農業生產不只是每年400億產值,更提供環境、社會、文化價值以及生態多功能,若將這些換算成產值,約佔GPD的11%。」農委會副主任委員陳吉仲指出,這比石化業上下游產業加起來佔4%還多,這些效果由全民共享,應由國家提供經費補償。農業預算雖從400億增加到1200億,但農民所得來自農業的收入,每戶只有20多萬,顯示各種政策的執行,效率應該有提高的空間,因此將盤點所有的政策,可以照顧到農民。

陳吉仲說,將近一半農家平均面積不到0.4公頃,土地問題沒解決,花再多政府經費都無法解決。農地需要多少,這問題從來沒有講清楚,農委會未來將對此提出產銷政策,長期還是要透過基本法、農發條例的修改才能解決土地的問題。

此外,台灣營養不足的人口,從3.8%增加到7%以上,有100多萬人吃不飽、營養不足;對此,陳吉仲承諾,政府責無旁貸讓消費者購買安全的農產品、照顧這些弱勢族群,建立糧食安全體系。

主席立委蔡培慧表示,政府應建立土地儲備制度,新進農民重整農業生產隊伍,才能建立穩定的產銷結構,及特定優良農作物出口;另方面,面對極端氣候衝擊,也應逐步盡力推動農業保險。從土地到餐桌,農業基本法不只是農民的事情,也是消費者吃得安全健康的基礎,農地安全是食安的根本。

這場公聽會是制定農業基本法的起步,期待以兩年時間到各基層說明、推動,收集農民的意見,讓台灣農業發展受到保障及重視。

空污成心理健康殺手 研究:兒童受害最深

$
0
0
本報2016年6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瑞典的空氣品質並不差,但科學家卻發現,當地空氣污染程度只要小幅增加,就會伴隨著兒童心理疾病醫療紀錄的顯著增加。這也是學界首次發現兩者的相關性。

Xavier Donat(CC BY-NC-ND 2.0)

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會影響小兒心理健康。圖片來源:Xavier Donat(CC BY-NC-ND 2.0)

兒童心理健康 低度空污也影響

這份發表於同儕審核醫學期刊《BMJ Open》的研究,檢視超過50萬名瑞典兒童暴露於空氣污染的情況,並和鎮定劑與抗精神病藥物等心理疾病用藥紀錄作比較,發現空氣污染和兒童心理疾病發生率有關,即使是低度的污染也可看出「效果」。

研究人員發現,每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的二氧化氮,兒童心理疾病就增加9%;每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的懸浮微粒(PM2.5和PM10),兒童心理疾病增加4%。

這是學界首次發現兩者相關性,但已有越來越多例證顯示空氣污染會影響心理與認知健康,而且兒童特別容易受影響。過去許多研究也發現,空氣污染和兒童自閉症譜系障礙和學習發展有關。

都市空污年年惡化 心理健康成隱憂

歐盟和世界衛生組織對二氧化氮的容許標準是每立方公尺40微克,但研究人員發現,儘管在每立方公尺15微克的空氣污染環境,仍可觀察到與兒童心理疾病的相關性。

更何況在倫敦等都市,空氣污染程度可能是世衛容許標準的好幾倍。今年5月,英國衛報揭露一份未公開的空氣污染報告。報告中指出,倫敦有433所學校位於二氧化氮污染超過歐盟標準的地區,其中有4/5位於貧困地區。

雖然無法直接從這個研究推論,空氣污染程度較高時,兒童心理疾病發生率會如何變化,但研究主持人、瑞典于默奧大學(Umeå University)學者奧丁(Anna Oudin)認為應該會增加。「從所有我參與過的空氣污染研究看來,效果似乎是線性的。」奧丁說。

這類研究無法建立空氣污染和心理疾患增加之間的因果關係,但點出可能的機制。「空氣污染會進入人體和大腦,造成發炎。動物研究顯示,炎症和許多心理疾患有關。」奧丁說。

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表報告指出,全世界都市的空氣污染以驚人速度惡化。去年9月的報告也指出,全世界每年有300萬人因為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

美加警告:五大湖含八種潛在有害化學物質

$
0
0
本報2016年6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鍾友珊編譯;陳瀰真審校

美國和加拿大根據兩國共同簽署的五大湖水質保障協定(Great Lakes Water Quality Agreement),認定出八項五大湖中的化學物質,有多種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及環境的疑慮。兩國正根據協定,合作找出造成兩國交界處五大湖中潛在有害物質的人為污染源。

五大湖空拍照。圖片來源:NOAA Great Lake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aboratory(CC BY-SA 2.0)。

經過嚴謹的科學審查以及公聽會,加拿大環境暨氣候變遷部長麥克納(Catherine McKenna)和美國環保署長麥卡錫(Gina McCarthy)聯合發表了以下有害物質名單:
  1. 六溴環12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HBCD):因不易燃燒的特性,建築業常將它添加於保麗龍板中,當作絕緣材料。
  2. 多溴二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防火材料,廣泛使用於家具、家電類產品,及電子產品。.
  3. 全氟辛酸銨(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用於不沾鍋具的生產製造。
  4. 長鏈全氟羧酸(Long-Chain 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簡稱LC-PFCAs):長鏈全氟羧酸和全氟辛酸銨都是化工原料,其鹽類會在陸生及海洋哺乳類體內累積,產生生物放大作用。
  5. 全氟辛烷磺酸鹽(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廣泛用於紙類、塑膠類、纖維、電鍍、消防泡沫液,以及如地毯等的消費性產品。
  6. 汞:自然界的元素之一,存在於地殼,經由燃燒石化燃料而釋出;電池、燈泡等消費性產品也含有它。
  7. 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在70年代末以前,主要用於電機設備的生產製造、熱交換系統及液壓系統、及其他特殊用途。
  8. 短鏈氯化石蠟(Short 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SCCPs):用於橡膠生產、金屬加工用油,在塑膠、油漆及密封劑中也用作塑化劑及防火成分。

伊利湖上方籠罩著工廠排放的煙霧。圖片來源:Matt Callow(CC BY-SA 2.0)。

麥克納說:「安全可靠的飲用水對人體健康、環境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現今兩國在五大湖水質保障協定的基礎上,共同訂定出影響雙方人民的化學物質認定,再次展現出加拿大願意藉由合作及嚴謹的科學驗證,致力於保護五大湖的誠意。」

麥卡錫則表示:「由兩國一起訂出共同追蹤的化學物質名單,能進一步降低它們在五大湖中的含量,並保障民眾健康及大湖水質。」針對名單裡每一項化學物質,兩國會擬定處理對策,並每三年向對方政府及大眾公布執行成果。

麥卡錫說:「有了加拿大及當地團體的合作,五大湖水質保障協定得以充分發揮功能,讓幾千萬湖區居民能夠在壯麗的湖水周遭安心居住、工作、遊樂。」

為了活下去,告別長江:江豚移地保育全紀錄

$
0
0
作者:石毅(澎湃新聞記者)

長江環境惡化嚴重,擔憂長江江豚將在幾年內滅絕,科學家決定實施移地復育。圖片內容為工作人員用手安撫體檢船上的江豚。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2015年3月底,八頭鄱陽湖的長江江豚被遷到500公里外的湖北荊州。新家位於長江故道(舊河道),與人來船往的長江是兩個世界,被視為長江江豚的「諾亞方舟」。

這是一場為延續瀕危種群而進行的「移地保護」,更是一次無奈的「保種」計畫。在農業部主持下,數家長江江豚研究和保護機構與漁政部門參與其中。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調查,2012年江豚種群約1040頭,不到大熊貓的6成,它們極可能在未來5-10年內滅絕。

長江是世界第3長的河流,曾是中國的「亞馬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作為「原住民」,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它的命運直觀反映了長江的健康狀況。

「它們都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白鱀豚走了,緊接著江豚走了,那麼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下,最後一個倒下的可能就是我們人類自己。」中科院專家王丁說。

白鱀豚的遺憾

3月中的鄱陽湖上,枯水期尚未過去,19艘船在湖面一字排開,漁民們在遠處發現了黑色的長江江豚,指揮船打出旗語,其餘的船慢慢地向著同一個方向靠近。

長江江豚只生活在長江和通江湖泊洞庭與鄱陽湖中,它們是水中的哺乳動物,每隔幾分鐘就要浮出水面呼吸。人們利用它們的迴聲定位系統驅趕它們,並在湖中的淺灘將它們圍捕上來。

此情此景讓參與行動的高道斌想到了白鱀豚。退休前他是天鵝洲長江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副主任。這個成立於1990年的保護區現在是全國唯一一個長江江豚移地保護的成功典範,它最初是為了拯救白鱀豚而建立,但讓人遺憾的是,只有一頭白鱀豚在那兒短暫居住過。

令高道斌耿耿於懷的是,當年實施白鱀豚移地保護計畫時,正是他帶隊圍捕,「明明看見好幾頭豚了,但當地政府不讓,說他們自己也能保護,後來我們到別的地方去,只捕來一頭,結果這一頭就孤零零地死在保護區。」

2007年,科學家宣佈白鱀豚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

2015年3月19日,湖面上發現兩頭母子豚。 江豚數量已經極度瀕危,估計種群數量1040頭,比大熊貓(台灣稱為大貓熊)的數量還少。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也時常在各種場合回憶白鱀豚。2006年夏天,包括他在內的一組多國專家聯合考察團為了尋找白鱀豚,耗時一個多月,從湖北宜昌到上海,江中往返3000多公里,卻無功而返,隨後他親口向媒體公佈了這一消息。對於一位做了20來年鯨類研究的科學家,這無疑是沉重的。他回憶說,一位美國專家當時說白鱀豚「No more made in China(不再產於中國)」,讓人落淚。

有兩種鯨類動物生活在同一條河中是極其少見的,放眼全球,只有亞馬遜河可以相比,那裡是侏形海豚和亞河豚的棲息地。現在,長江江豚成了長江中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

雖然缺乏歷史數據,但科學家普遍認為,白鱀豚的數量是從1950年代開始急速下降的,伴隨著長江中越來越頻繁的人類活動,到了1990年代末,只有不到20頭白鱀豚,任何的努力都已經太晚了。

面對長江江豚的處境,科學家和保護者們選擇了「移地保護」這個有著妥協意味的方案。20世紀90年代初,水生所的科學家們估算長江江豚有約2700頭,到了2012年,科考顯示總群數驟降到了約1040頭。

根據王丁的研究,如果不採取措施,基於目前種群數量及下降速率,江豚極可能在未來5到10年內滅絕,已經到了要想方設法保種的階段。

「它們都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白鱀豚走了,緊接著江豚走了,那麼骨牌效應下,最後一個倒下的可能就是我們人類自己。」王丁說。

登上「諾亞方舟」

位於湖北石首的天鵝洲保護區,是最早接收長江江豚「移民」的地方。1990年,科學家們不敢貿然將數量已經極少的白鱀豚遷去,於是遷了5頭江豚作實驗。

第一批「移民」很快適應了故道環境,它們成長為約40頭模樣。根據保護區最新的調查,天鵝洲每年出生的江豚都在3到6頭,總計出生了30多頭。與長江及兩湖江豚棲息地比起來,它是唯一一個種群保持增長的地方。

天鵝洲和何王廟都屬於長江故道,有其天然的優勢,站在故道旁的河堤上看,水色天光與3月底的油菜花,就像是莫奈筆下的畫作,與忙碌又繁華的長江及沿岸比起來是兩個世界。這也正是王丁在考察時所看中的。3年前,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出以何王廟故道建立第2個移地保護的想法,在對水質和漁業資源做了長期監測後, 人們發現除了漁民捕魚外,那裡沒有工業污染,故道保持了自然狀態下的樣子,另外,故道與長江保持季節性相通,有長江水補給,只要維護得當,就足以維持一個約100頭江豚種群的生存。

僅僅有天鵝洲一個移地保護區並不夠。2008年南方普降冰災,天鵝洲河面凍上足足30厘米厚的冰,江豚為了遊出水面呼吸,用頭部衝撞冰層,高道斌回憶,等他們巡視發現的時候,6頭江豚已經因傷口潰爛而死。誰也沒想到南方的河水也會結冰,「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他說。

王丁同樣認為,在一個保護區裡,隨著種群擴大,​​近親繁殖、流行病暴發等因素會增加,氣候變化所致的極端天氣也會對江豚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是致命影響,尋找合適的故道建立移地保護網絡是不二選擇。

2012年,農業部召開全國長江豚類保護工作會,與會的專家及沿江的漁政管理人員一致認同長江乾流生態環境難以短時間內得到根本改善。會後,農業部委託水生所起草了《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畫》,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在長江中下游流域挑選合適的棲息地,建立新的江豚移地保護區。王丁進一步解釋,目前的設想是利用10年的時間在長江沿岸的故道建立5-10個移地保護區,涵蓋長江中下游,故道之間能通過人工干預適時交換個體,保持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江豚移地保護行動隨即啟動,8頭「身強力壯」的年輕個體在今年3月被挑選出來,分別送到何王廟與天鵝洲。它們四雌四雄,年齡在2至5歲間,被寄予厚望。

2015年3月19日,工作人員用特殊的擔架將江豚運至體檢船。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死亡之水

作為長江中的「原住民」,江豚的命運繫於長江。但在理想與現實間,保護者們選擇了向現實妥協。

「它們(長江江豚)在長江裡頭、在兩湖裡頭生活得好好的,我們何必把它遷出來?長江包括洞庭湖這種環境,我們預期很難逆轉,很難向好的方面去改善。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說。

作為世界第三長的河流,長江也曾是中國的「亞馬遜」,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眾多研究表明長江中的魚類有300多種,特有的魚類大約一半,不過,它們中有約1/3生存受到威脅。

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共同發表的一項報告警告說,長江上游漁業資源瀕臨崩潰,特有物種消失了一半,而過度的水電開發、違法捕撈等人為因素是導致這一後果的直接原因。另外,多家科研機構的長期監測數據表明,長江中「四大家魚」魚苗量急劇下降,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到現在不足1億尾。

高強度的人類活動正在將長江變成「死水」。中國已經確立了將長江開發為「黃金水道」並以此為依托建設長江經濟帶的戰略。一位江豚保護工作者私下說,「上面提的是加強移地保護,不放棄就地保護,但對後面一句話,很多人是悲觀的。」

從長江中游開始,自1990年代初,各地已經在幹流及洞庭、鄱陽兩湖建立了大大小小8個長江江豚保護區,這包括國家級保護區湖北天鵝洲、湖北洪湖新螺段及安徽銅陵,另外,省、市級自然保護區有5個,即洞庭湖、鄱陽湖、安慶、鎮江、南京長江豚類保護區,如此算起來長江乾流的保護面積是中下游總長的近1/3,但根據2012年的科學考察,幹流的江豚種群數量下降速度卻是所有江豚棲息地中最快的,達13.7%。

究其原因,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彥亮說,長江不同於陸地上相對封閉的保護系統,人們不能將長江的某一段隔離起來,江中涉及許多重大的國家項目分屬於不同的部門管轄,各部門的溝通協調也是管理的難點。

將長江江豚遷走並不是讓它們永遠搬家,王丁說,「期待以後長江的生態環境好轉之後,它們還能夠再回到長江,回到它自己的家園。」

台塑越南廠死魚爭議 立委籲調查真相、嚴審「新南向」投資

$
0
0
本報2016年6月1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要釣到魚蝦或工廠,選擇一個。」4月時台塑河靜鋼鐵廠一位經理如此回應當地大量死魚事件,引起國際譁然。在當地民眾持續抗爭,國際媒體也關注報導的狀況下,16日上午,環境法律人協會、立委尤美女、吳焜裕與蘇治芬等人也舉行記者會,要求母企業台塑與中鋼負起社會責任,也要求經濟部投審會修改相關審核規定,以免正要大張旗鼓的「新南向」政策,反讓台灣成為以鄰為壑的亞洲惡鄰。

越南中部沿海爆發大量魚群死亡事件,矛頭指向台塑鋼鐵廠。照片轉載自亞洲時報,美國環保署提供。

越南中部沿海爆發大量魚群死亡事件,矛頭指向台塑鋼鐵廠。照片轉載自亞洲時報,美國環保署提供。

越南中部沿海魚群、居民傷亡  矛頭指向台塑鋼鐵廠重金屬污水

越南台塑河靜鋼鐵廠由台灣的企業台塑與中鋼分別持股70%與25%,是越南目前最大的國外直接投資案。但在4月時陸續出現魚群大量死亡,讓當地民眾面臨無魚可捕、吃了漁貨出現暈眩嘔吐等不適的狀況。當地居民直指肇禍的就是台塑河靜鋼鐵廠直徑1公尺以上的排水管,當中排出的重金屬,不但毀壞生態與漁業,數位前往調查的潛水員也出現不適,甚至其中一人死亡。

來自河靜當地的越南漁工Lế  Quang Dống(李光東)表示,自己在3月時開始捕不到魚,因此隻身來台當漁工謀生,從當地親友得知,在4月6日開始,當地發生數萬噸的魚群同時死亡,是當地前所未見。而鋼鐵廠巨大的出水口排出黑黃兩色的污水,更讓人無法呼吸,讓前往調查的潛水員無法靠近。受到影響的地區包括了越南中部的河靜、廣瓶、廣治、順化四個省分。

據越南河靜省官方表示,死魚事件是因為毒藻的生態毒素、化學物質或重金屬所致。遭各方質疑矛頭指向的河靜鋼鐵廠則自稱,該廠一切合於當地環保標準。

調查報告6月出爐  民間促新政府輔導企業善盡社會責任

目前此事由越南政府委託國際團隊進行調查,預計結果將在6月底出爐。但天主教會新竹教區外勞配偶辦公室的神父阮文雄卻表示,對此報告不具信心。

阮文雄表示,從越南政府以12天通過河靜鋼鐵廠的審核、死亡潛水員的檢查報告遭隱匿、當地抗爭的民眾遭到警方與便服人士暴力毆打等來看,他相當懷疑越南政府與河靜鋼鐵廠將聯手逃避此事責任。

阮文雄更呼籲總統蔡英文以「正義的心」好好處理此事,促使台塑主動組成調查團來釐清事件、若確定污染是鋼鐵廠造成,也要負起善後責任。

2016-06-16_12-18-36

來自越南的神父阮文雄與青年Lế  Quang Dống(李光東)對家鄉受到的污染感到憂心。攝影:賴品瑀。

此事大受國際矚目,也恐打擊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因此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認為,經濟部應亡羊補牢,從研擬具體方案、修訂對外投資審議法規下手,輔導企業對外投資善盡企業責任,不管是環保、勞工、人權等,都得符合國際公約。

立委吳焜裕表示,台商應該不只要符合當地法規,更要符合國際標準,如此才有助國家形象,鄰國才會歡迎台商投資。立委尤美女也特別提出,河靜鋼鐵廠設廠時迫遷當地居民,現在仍有180戶住戶不願搬離,卻面臨龐大壓力,台灣已經簽署兩公約了,應該督促廠商在當地的開發行為要遵守相關規定。

台商「南向」後  經部再無法可管

但投審會官員鄒清水表示,目前投審會對台商投資的審核,依據的是「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12條條文中,只有在第6條提出6個不予核准的條件,包括:影響國家安全、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違反國際條約或協定之義務、侵害智慧財產權、違反勞動基準法引發重大勞資糾紛尚未解決、破壞國家形象等。但投審會只就書面審查,並無到當地現勘,而審核過了以後,業者只需遵從當地法規,經濟部再無任何管制與監督機制,甚至也無法對母公司進行任何處罰與制裁。

鄒清水坦言,「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中並無任何罰則,且僅是行政命令,回頭看其母法「產業創新條例」也同樣全為鼓勵性質,也無訂定罰則,若立委有意修法他也樂見。

對此,出身雲林的立委蘇治芬回顧台塑六輕在雲林造成的傷害。表示政府應該輔導業者,把企業責任放在市場之前,否則將「養出不好的企業文化」。蘇治芬以六輕為鑑,提醒越南政府,要進外建立環境背景值調查,這樣之後才能對照出設廠後對當地的影響,雲林目前就是苦於當時無建立背景值,現在要對六輕管制甚至求償才如此困難。

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表示,17日下午便是台塑股東大會,他們將會在場外再次要求台塑主動調查此案,也要承諾負起責任。


讓土污沈默證人發聲 環署以「樹芯調查」技術快篩

$
0
0
本報2016年6月1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人類對環境的傷害,樹木除了默默看著,也在身體裡留下證據。環署16日發佈,將利用檢測樹芯的技術,做為地下污染調查的快篩鑑識技術。

DSC_0743

環署表示,將加入樹芯調查技術,來分析地下污染。攝影:賴品瑀。

這個快篩方法是師法美國環保署而來,土污基管會組長陳以新表示,利用樹木吸收土壤與地下水中的水分及養分生長的特性,從分析樹木中的有機物、無機物含量可以協助判定污染範圍。這樣的快篩技術加入作為輔助後,將減少不少時間與經費。

目前國內的土壤污染調查,是以人工或鑽機採樣的方式取得土壤樣本;至於地下水污染調查,則主要是以設置標準監測井採取地下水樣的方式進行。

陳以新指出,目前每口監測井的設置、採樣與分析,合計至少新臺幣14萬,而設井時採用的重型機具,在長時間操作下將會產生空氣與噪音污染。反觀樹芯採樣約只需新臺幣4萬元,可節省2/3的經費,且樹芯採樣並沒有相關機具之操作,每棵樹採集的樣本小,也不會對樹的生長造成影響。

以美國一個廢棄工廠為例,在那個1公頃的污染場址,傳統監測井需要挖24口、費時21天,費用總計350萬元;樹芯調查則是以40棵樹為樣本,費時6小時,需要經費160萬。兩者相比下來,樹芯調查不但較省錢省時,更相對友善環境。

DSC_0746

利用樹木生長特性,從分析樹芯中的有機物、無機物含量,可以協助判定污染範圍。攝影:賴品瑀。

土壤與地下水的水分透過根部吸收與木質部的傳輸後,包括重金屬與有機化合物(VOCs)都會因此累積在樹木的年輪裡,因此可以藉著分析樹芯樣本中的污染物含量,去瞭解該地是否已經遭到污染。陳以新解說,以這樣的快篩方式來協助快速劃定出污染的範圍。而20直徑公分以上的樹木,更可以從年輪進行定年分析,可以追蹤污染發生時間,藉此責任追查與釐清。

陳以新表示,這項技術是向美國環署取經,目前國內也已展開試行。在某污染場址中,發現當地小葉南洋杉樹芯與監測井,兩者在氯元素的調查上可以看到相同趨勢。

土基會執秘賴瑩瑩說,後續將持續引進、本土化及推廣運用。

抑制尖峰用電準備好了! 政院:不輕易限電

$
0
0
本報2016年6月16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梅雨季結束,台灣進入長達兩三個月的高溫用電期。5月31日全台的備轉容量率僅剩1.64%的緊急狀態如果再發生,行政院準備好了嗎?

今(16日)行政院會後,對外發布多項節電政策。經濟部次長沈榮津強調,政府已經有很好的緊急應變措施,透過需量管理與增購汽電共生等,共增加100萬瓩,已經證實有效可行。若真的遇到非常緊急的狀況,也會在前一天下午4點,提前通知用電大戶減少5%用電,不會影響產業與民生。

同時,政院也提出各種抑制尖峰用電以及節電的中長期措施,特別強調大學用電還有許多節電空間。並預計7月底前提出「電業法」修正草案,開始逐步推動電業自由化。

行政院16日舉行行政院會會後記者會。經濟部次長沈榮津(左一)說明各項節電政策 攝影:陳文姿

行政院16日舉行行政院會會後記者會。經濟部次長沈榮津(左一)說明各項節電政策。攝影:陳文姿

政院:緊急用電已有SOP  不會影響產業發展

5月31日全台的備轉容量率僅剩1.64%,各家媒體緊急呼籲大眾在尖峰用電時間節約用電。今天的行政院會後,政府提出多種短、中、長期的節電政策,不過,現在民眾最擔心的是,用電吃緊的狀況會不會再度發生?

沈榮津強調,台電現在已有非常好的措施,利用需量競價,增購汽電共生的電等增加供電,這套方法在5月31日與6月1日證實可行。以此方式增加了100萬瓩,相當於兩部傳統火力發電機組,或是核二廠一部機組的裝置容量。

行政院長林全也每周緊盯台電的尖峰負載、尖峰供電、備轉容量,不讓缺電輕易發生。沈榮津表示,如果真的發生很緊急的狀況,台電會在前一天下午4點提前通知大用戶節電5%,這樣的調整對大用戶而言不至於影響生產作業,但非不得已不會實施這個部分。

經濟部表示,會進一步擴大「需量競價」,鼓勵尖峰時間不須用電的某些廠商「讓電」。過去半年來,需量競價減少的電力及汽電共生在尖峰時期增加的電力,已超過核二廠一部機組的發電量。

林全對台電的努力表示肯定,但認為仍有相當多的努力空間。另外,也請台電提供更多備載容量與供電狀況的資訊供大眾檢視。

用電怪獸大學浮上檯面  抑制尖峰為未來節電重點

環團日前指出,大學成了用電怪獸,光是台大一年電費就近五億。沈榮津表示,大學在節電上確實有許多空間,將請教育部檢討並訂定目標,讓大學減少夏季尖峰時期用電。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補充,院會中並沒有指名那些大學是用電大戶,但希望大學在暑假期間檢討用電。

另外,長期節電方面,政府公部門預計2016~2023年省下10%;產業界用電大戶目標則是節電1%;在機關與民生節電部分,能源局去年曾推出總經費高達30億元的智慧節電方案,該計畫已結束,能源局長林全能表示,新計畫尚未報請行政院,未來計畫期程至少三年,並將抑制尖峰用電列為重點之一。

7月底政院提電業法修正  推廠網分離優先

為了促成電力市場自由化,行政院表示,7月底前就會提出「電業法」修正草案,希望趕在立法院下個會期開議前將行政院版的草案送到立院。

由於社會各界對電業法還有若干爭議,沈榮津說,行政院不要求一步到位,將採分階段修改。第一就先從廠網分離開始,先開放發電廠跟售電業的申請設立,之後再逐步開放用戶的購電選擇權。分離後輸配電仍會維持國營事業。

在時間電價方面,高壓的用電大戶已實施,現在正在規劃住宅及小商家的時間電價。

行政院也將成立「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協調溝通跨部會能源政策,該辦公室已召開多次籌備工作會議,等找到適當辦公處所,就會立刻掛牌運作。

反思城市化,與城市的能源使用課題

$
0
0
作者:葉怡辰(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食物產銷、都市交通,與「綠建築」有何連結呢?我們的城市消費了多數的食品,但卻不生產食物。而很多人在城市裡工作,卻不住在裡頭。

伴隨城市化而來的資源消耗課題如何解開。圖片來源:Moyan Brenn。CC BY 2.0

這個現象造成效能低落的問題,不只是在都市規劃的脈絡裡,也意味著能源使用的低效率。一般人有九成的時間,是待在建築物中──在住家、辦公室、商店、學校、餐廳、健身房之間移動。

大多數電網的營運是「垂直整合」的;發電、傳輸,然後分配到下游的使用者。因此,法國知名的綠色建築師 Pascal Rollet說,應該要讓「翻新電網」(grid modernization),讓終端的電力消費者得以更有效率地運用電力。

這是因為,不同功能的建築物擁有不同的用電模式,有各自不同的用電尖峰時段。如果能在各建築物彼此之間調用電力,會是很大的(提高能源效率的)機會。

補充說明一點,分散的人口造成了移動(交通)效率問題,小老百姓通常須要「長途跋涉」去工作,製造溫室氣體排放;這還不說被忽視的外部性,也就是進出城市枯燥乏味通勤路程所導致的焦慮,進而衍生的醫療花費。最顯而易見的對策,或許就是讓大家可以在家工作。

衛星拍攝的巴黎夜景,可看到都市蔓延的狀況。圖片來源:NASA's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CC BY-NC 2.0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環境也已經有了新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利用物聯網、大數據與網路,這是前所未有的工作型態,卻能在不經意間改善了城市的問題。

另一方面,要減少交通的能源消耗,解決對策就是減少旅次,或是縮短旅程。再者,每個人都要能意識到,為了減緩暖化,應該要採行新的度假方式,電動車、充電站會是其中的幾項對策。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用更為廣泛的視角來看「都市化」,諸如醫療費用、電網調度、氣候變遷,與居民的福祉。


※ 本文有中英兩種版本,英文版內容如下:

What do food distribution and urban mobility have to do with “green” buildings? Most of the food products consumed in cities are not produced there; the same applies to human mobility.

The phenomenon creates an inefficiency problem embedded not jus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planning, but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 average person spends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their time in buildings — moving between homes, offices, grocery stores, schools, restaurants and gyms.

Power grids in most cities operate “vertically”: energy is produced, transmitted and then distributed to downstream users. Pascal Rollet, a renown “green” architect from France, says that there should be “grid modernization,” in which electricity can be utilized more efficiently by end users.

The reason is that building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use electricity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eir consumption peaks at different times, therefore, there exists a tremendous opportunity to transmit power across buildings.

On a slightly related note, dispersed populations create the problem of mobility efficiency. A person who has to travel a long distance to work causes the pro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but there is also an externality that has not been given attention and that is the medical costs of anxiety resulting from tedious transportation to and from cities. An obvious solution is to simply let people work from home.

Meanwhile, the global economic climate is already seeing novel methods of work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ig Data and cyber are forms of work that have not existed, and can inadvertently transform the urban problem.

On the other hand, to reduce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the solution might be: travel less or travel close. Therefore, there should be new ways of vacationing as a way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Electric vehicles and battery charging stations are among the solutions.

In short, urbaniz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in a broader context, such as medical costs, grid transmissi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happiness of residents.

2016世界無肉日 愛環境的你該吃素的理由

$
0
0
本報2016年6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6月13日世界無肉日這天,有人試著一天不吃肉,不過若從環境角度來看,人們可能要考慮長期不吃肉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全世界生產的糧食中,有40%拿去做飼料,而接下來20年內,隨著全球中產階級擴張,讓越來越多人吃得起肉乳製品,飼料比例可能成長到60%。

從環境角度來看,人們可能要考慮長期不吃肉了。圖片來源:世界銀行World Bank Photo Collection(CC BY-NC-ND 2.0)。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預估,2007年金融危機後,今日全球肉食量其實位於相對低點。然而,肉食的價格並不是考慮素食的唯一原因,而是人類對肉食的消費影響環境。

美國環保署指出,甲烷是全球第二大量溫室氣體,而有超過60%的甲烷來自人類活動。政府需要減少甲烷排放,但農業為迎合肉食需求,勢必增加甲烷排放。

近年來,隨著人類消費習慣改變,減少甲烷排放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

去年1月,白宮宣佈將以減少石油天然氣產業甲烷排放40至45%為目標,並鼓勵農牧業者用「生物消化器」(biodigesters)捕捉和利用農業排放的甲烷。整體而言,甲烷排放正在減少,今年預計全球將產生478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甲烷,但是由於人類對肉食的需求,農業的甲烷減排進度仍然是最緩慢的。

目前,全球有23%的耕地用來飼養牛隻。根據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2010年的資料,由於減碳進度最慢,農業甲烷排放已經超越廢棄物處理業。2015年,農業甲烷排放佔整體比例越來越高,接近一半。

2014年,英國「好食聯盟」(Eating Better Alliance)調查發現,超過1/3英國人(35%)表示願意減少肉食,1/5的英國人(20%)表示去年曾減少肉食。

減少肉食不僅和環境或成本有關,對健康也有助益。食用紅肉和加工肉和大腸癌之間有正相關。數百項研究累積下來的證據顯示,食用大量水果蔬菜可能減少癌症風險。

此外,食用紅肉和加工肉也和整體死亡率、癌症致死率和心血管疾病致死率有關。

台塑股東會場外抗議 台、越團體要求落實CSR

$
0
0
本報2016年6月17日台北訊,鄒敏惠整理報導

台塑企業17日舉辦2016年股東會,數十位越南在台工作者,以及多個台灣民間團體來到台北王朝酒店的股東會現場外,呼籲台塑企業正視今年4月發生於越南台塑河靜鋼鐵廠周遭省份的死魚事件及潛水員死傷事件。

來源:環境法律人協會

數十位越南在台工作者,以及多個台灣民間團體來到台塑股東會現場外抗議來源:環境法律人協會

財團法人天主教會新竹教區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桃園越南天主教團體、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等多個團體高舉旗幟,要求台塑企業於越南設廠、投資獲利的同時,應該負擔起相應的企業社會責任、公布死魚相關資訊。

魚群暴斃原因撲朔迷離、疑點重重

據越媒報導,發生於越南台塑河靜鋼鐵廠周遭省份的死魚事件及潛水員死傷事件,最早起因於2016年4月初,台塑河靜鋼鐵廠所在地的越南河靜發生魚塭魚群大量死亡,後續並有更多死魚被沖上位於河靜的海岸;隨後幾周,廣平、廣治、承天順化省亦發生大量魚群死亡。

有越南當地報導將魚群死亡及潛水員死亡的原因指向台塑。4月25日,越南副總理張和平(Truong Hoa Binh)指示相關單位調查位於河靜海底的巨大廢水管,越南自然資源及環境部副部長武疃仁(Vo Tuan Nhan)則指出廢水管為台塑河靜鋼鐵廠所有。同日,台塑河靜鋼鐵廠朱姓經理發表言論,指出在台塑河靜鋼鐵廠周遭很難有魚生存,故必須在魚群與現代化鋼鐵廠之間做出選擇,引起越南社會公憤。

4月27日,越南自然資源及環境部副部長武疃仁指出,赤潮(red tides)及廢水中有毒化學物為大量魚群死亡的兩個主要原因,其強調,並無足夠證據證明是台塑河靜鋼鐵廠及其他河靜省永安經濟區內工廠造成魚群死亡。然而,越南國內有獨立團體作海水檢測,測出靠近放流口的汞超標,另有兩處的海水檢驗出氰化物超標,廣治省衛生局則是檢測出死魚的苯酚超標 。足見在檢驗證據、調查資訊不夠公開的情況下,魚群暴斃原因撲朔迷離、疑點重重。

越南中部沿海爆發大量魚群死亡事件,矛頭指向台塑鋼鐵廠。照片轉載自亞洲時報,美國環保署提供

死魚原因交代不清 越南人民不滿

多名越南移工表示,越南有眾多人民以漁業維生,因而此次死魚事件在越南當地原本就受到矚目,加上台塑河靜高鐵廠經理在死魚事件發生後表示「要魚還是要鋼鐵廠」,更是讓越南人民對於台塑企業的霸道感到不滿,在社群網絡上發起「我要魚」活動,可見越南人民對死魚事件的重視。然而,面對越南民眾的不滿,相關的檢驗結果卻未公開給越南社會知道,並在污染資訊缺乏的狀態下說沒有證據顯示是台塑河靜鋼鐵廠造成魚群及潛水員之死亡,這樣粗糙的說明並沒有辦法說服越南人民。

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阮文雄神父表示,越南是他們的家,台塑到越南設廠,已經是使用了相對便宜的土地及勞力,如果想要長久的在越南經營,就應該竭力避免將當地自然環境破壞殆盡。

越聯合 要台塑負起企業社會責任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表示,台塑河靜鋼鐵廠原先為欲於台灣雲林離島工業區興建之一貫作業煉鐵廠,2006年進入台灣環評審查程序,因為用水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空氣污染、破壞生態及影響鄰近養殖漁業等問題,於2007年第160次環評大會時作出進入二階環評審查之結論,最後由台塑撤案轉向越南投資設廠作結。

張譽尹呼籲,面對台塑因為台灣本身環保要求的提高而將高污染產業輸出至國外,台灣社會不應視而不見,反而應該與越南人民站在一起,聯手要求台塑負起企業社會責任、釐清污染原因。

蔡英文政府新南向辦公室昨(16)日正式成立,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黃怡碧表示,確保本國企業遵守國際人權標準,國家責無旁貸。特別是經濟部最大股東的中鋼牽涉其中,台灣政府更不能閃避監督與管理之責。

曾頒給台塑「黑星球獎」 德國Ethecon再次警告

環境法律人協會祕書長林仁惠則表示,全球有許多地方有台塑污染的痕跡,才會讓台塑在2009年獲德國倫理經濟委員會(Ethecon)頒發污染企業的指標「黑星球獎」 。

而今,因為越南死魚事件,Ethecon再度寫公開信給台塑集團,其中指出台塑「曾訂購300公噸的高毒性化學物質作為清洗廢水專管之用,但台塑卻拒絕揭露清洗什麼物質,排出什麼物質,及使用多少化學物質等資訊,」並認為台塑的商業行為是「對於法規與秩序、生態環境與和平、社會權與人權的漠視及侵害。」

居民被迫搬離家園 不搬離者小孩無校可讀

台灣人權促進會居住權專員林彥彤則提到,了解台塑在越南河靜建造鋼鐵廠的過程時,發現除了環境污染問題之外,似乎還存在當地居民因為台塑河靜高鐵廠興建而遭到迫遷的問題。目前得知,留在當地不願遷走的居民有158戶,為迫使居民自動搬離,越南政府將當地學校拆掉,並且強迫要求當地孩童僅能去遙遠的搬遷安置區就讀,而不讓小朋友就近去其他地區念書,故當地孩童已長達兩年未有學校可以上學。

林彥彤說,面對台塑河靜鋼鐵廠的問題,除了環境面向之外,亦應關注到迫遷面向,要求台塑說明是否因為建廠導致當地居民遭到迫遷,而有侵害當地居民居住權的問題。

對於政府如何確保企業遵守國際人權標準,人約盟建議應參考國外立法案例,立法規範本國企業之海外活動,甚至對侵犯人權者,予以刑事追訴與究責,以及設置相關的申訴處理機制。特別是應該要保障相關外國籍利害關係人在台灣尋求救濟與爭議的權利。

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桃園越南天主教團體、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共同提出下列幾點訴求:

一、確保台塑河靜鋼鐵廠不會破壞越南海洋生態,讓越南人持續擁有乾淨海水、活魚!
二、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公布與死魚、潛水員死亡事件相關的下列資訊:

  • 台塑河靜鋼鐵廠自2015年開始進口至越南的384噸化學物質及其毒性
  • 台塑河靜鋼鐵廠的製程、廢水處理流程
  • 台塑河靜鋼鐵廠廢水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自使用以來的監測數據
  • 製程產生的空污、廢水所含毒物種類與數量,及其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三、盡速組成調查團,調查團成員應至少包括學者、公民團體等。以具有公信力的方式針對死魚、潛水員死亡事件進行調查,公布相關檢測與調查結果。
四、與拒絕搬遷的當地居民進行誠懇協商,並且不得以違反《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保障適足住房權規定的方式強迫河靜廠區當地居民搬遷。

Viewing all 119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