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Viewing all 119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發現台灣新林業】林產品叩關國際 得先兼顧木材合法、永續經營

$
0
0
本報2016年6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製造的斧頭,你以為只要斧頭鋒利就好?恐怕證明「把柄」非砍自雨林更重要!全球都關注森林面積不得減損,破壞森林被視為全球暖化頭號殺手、全球公敵,因此,使用合法、可永續經營的林木,是台灣邁向國際貿易必須學習的第一課。

驗證杜絕非法砍伐 合法還要追求可永續經營林地

全球約有5億公頃的森林獲得如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管理委員會)、PEFC(Programme for the Endorse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schemes,森林驗證認可計畫)等認證,目前台灣有三家林業公司取得FSC認證,15日由FSC、RA聯合來台,於林務局新竹林管處舉行授證典禮。

證明握把怎麼來可能更鋤頭鋒利程度重要!攝影:廖靜蕙

證明握把怎麼來,可能比鋤頭鋒利程度重要。攝影:廖靜蕙

第三家取得認證的是以牛樟芝造林發展生物科技的利得公司,該公司於苗栗約有58公頃林地,進行牛樟樹復育造林,培植林區2014年依據FSC的森林管理(FM)及產銷監管鏈(COC)標準,進行森林經營,並由雨林聯盟進行第三方驗證,他們以維護林地生態環境、對社會及當地居民有益、及對經濟可行性負責,發展適地適木的林地經營管理策略,並以對環境友善之作業方式,創造牛樟樹附加價值,獲得FSC認證,民眾得以選擇來自FSC認證的牛樟芝產品。

除此之外,正昌製材公司永在林業合作社也已取得FSC認證,三塊取得認證的土地,都屬於私人林地。藉此機會,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及立委陳曼麗邀請FSC、RA代表舉辦座談會,討論台灣進出口木材合法性及森林驗證的可能性意見交換。

FSC屬於非政府部門,制定森林管理標準,透過森林經營及產銷監管鏈兩個管道積極確認全球熱帶雨林受到保護。RA(Rainforest Alliance,雨林聯盟)則是驗證單位,申請FSC認證標章者,委由RA依據FSC標準執行驗證工作。也就是說,雨林聯盟是FSC合作的幾個驗證單位之一。

全球最大的森林驗證組織RA驗證部副執行長Laura Terrall表示,各國為杜絕非法砍伐、追求木材合法性(Timber Legality),紛紛提出回應,例如美國的雷斯(Lacey)修正案、歐盟以及澳洲都有相關法案,重罰非法砍伐與貿易。而林業公司必須發展「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system,DDS)系統,包括獲得完整的木材資訊、風險評估管控,並與第三方驗證公司確認。

鼓勵森林驗證  需教育民眾支持永續林業

無論業者是否意識到森林保護的重要性,在國際貿易卻無法規避。以農林廢棄物加工生產生質顆粒的瑩迪企業公司,生產基地在東南亞,總經理徐坤源表示,日本要求輸入的產品必須符合FSC認證,因此公司正積極進行相關認證。

邱祈榮表示,林業試驗所兩年前在南投蓮花池經營400多公頃林地,7月初將進行現場稽核,若通過FSC認證,將成為國內第四家以及第一家政府部門取得認證單位。

他提醒,驗證增加營運成本,但國內相關配套不足,例如消費者不知道使用經認證的木製品的意義以及價值,因此這些合法業者未能獲得市場充分支持。業者也贊成合法性,因為有些不肖業者進口非法砍伐木材,使得合法業者未獲保障,政府須與木材進出口業者好好溝通。

他建議國內以及國際間的驗證,應有細緻區隔;國產木質材發展產地證明,須兼顧合法性證明以及來自可永續生產的森林;國際上進出口,至少須符合FSC、PEFC等,國際能夠接受的驗證標章。

林木需求一部分來自人工林,同時輔導認證標章。攝影:廖靜蕙

林木需求一部分來自人工林,同時輔導認證標章。攝影:廖靜蕙

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表示,國內產地證明自2012年就已經開始,結合工研院、建築研究中心、台大等學術單位共同研擬,為了避開農委會球員兼裁判的角色,引進第三方公正驗證;2015年試辦、2016年會建立產地證明。

打擊非法砍伐  學者支持制定相關法案管理

台東大學生命學系教授劉烱錫表示,2011年成立的森林認證發展協會,希望能落實木材合法性(Timber Legality),卻感受不到政府的作為,他認為應使得台灣進出口木材都合法,林地經營管理上軌道,兼顧原住民與社區權益、生物多樣性,取得國際認證,能成為國際公民。

幾位學者都支持制定有相關法案管理。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學系教授李俊彥肯定林務局宣示台灣林木自給率從0.5%提升到3%,並以疏伐木為來源,而疏伐木一定是來自有計畫的生產再利用,應納入FSC認證。

他指出,3月份馬來西亞民間團體來台陳情時表示,一些雖是合法背後隱含如盜伐、罔顧居民權益的非法行為。「對於進口木材,不只要求合法,還需來自永續經營的林地生產,不是砍雨林木材換來棕梠樹的木材,才符合經濟、社會、環境多贏局面。」

李允中表示,目前APEC各國間打擊非法木材尚未達成共識。他分析目前各國打擊非法木材的取向,包括經營人工林地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邊境管制十分嚴格,他們以DDS、加重刑責等方式進行;而以砍伐天然林為主的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則支持以柔性手段管制邊境,一邊加強國內永續森林經營措施,透過國與國之間的交互承認,達到非法木材貿易管制。

台灣傾向美加澳的作法,因為國內木製品主要輸出國仍以這些國家為主。經濟部國貿局代表則解釋,在國與國雙邊談判方面,認證可分強制或自願,就像歐盟與印尼簽訂夥伴合約,具強制性,印尼願意遵守這項規定,才能給他證照;美國雷斯修正案是申報制,卻可事後追查;強制規定需法令支持,配合後視察權利,必須一整套思考。

台灣邊境管理是由經濟部國貿局執行,貿易服務組副組長鄭香芽說,原木國際貿易准許自由進出,但若為CITES(華盛頓公約)納管項目,則須檢附相關證明文件才能放行。林務局未來若完成林地認證作業規範,將相關的林產品納管,比CITES管理的層面廣,國貿局才能依規定執行。

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周東翰指出,台灣每年進口600萬立方公尺,過去伐木顛峰期最高也只產出200萬立方公尺木材,勢必依靠進口,因此邊境管制要做好,並讓消費意識到購賣木製品必須具備哪些認證,才不會使台灣成為非法木頭的使用國。


【發現台灣新林業】曹啟鴻:政策深化里山倡議 經營規模小而美

$
0
0
本報2016年6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發展台灣新林業,行政院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提出「林業資源永續利用」三項重點,推動禁伐天然林政策入法、經濟林利用符合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規範與標準,並深化「里山倡議」精神,未來將朝小而美的林業發展,兼顧保育及永續利用。

昨(16日)由立委陳曼麗及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舉辦的座談會上,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表示,台灣新林業將輔導私有地或租地造林戶,基於維繫生物多樣性,置入友善環境的里山精神;林業經營型態界定為朝小規模、在地發展,不會發展為大規模林業。

台灣新林業將輔導私有地或租地造林戶基於維繫生物多樣性,置入友善環境的里山精神,不會發展為大規模林業。攝影:廖靜蕙

台灣新林業將輔導私有地或租地造林戶基於維繫生物多樣性,置入友善環境的里山精神,不會發展為大規模林業。攝影:廖靜蕙

小而美林業強調全材利用 森林經營的好處應惠及原住民部落

小型林主生產的林產物,不只是木材,還包括非木質林產品,例如香菇、雞鴨,都屬於林產品,還須證明來自永續經營的林地,對台灣部分的森林經營來說,才是符合國際先進的經營方式。

林產物的規劃,包括以疏伐下來的小徑木製造生質能源,生產蕈菇作物;枝條抽出物發展生技產業;森林主產物則有發展在地、客製化家具精品以及文創產品;並依據森林所營造的環境,發展林產品,如蕈菇、牛樟菇,以及林下經濟,如養蜂、種植山蘇等林下作物,儼然是食物森林的樣態。

不過,國有林156萬公頃大多位於原住民傳統領域,原住民守護領域聯盟會長Sutej Hugu認為,蔡總統應落實原住民權利宣言,重視原住民和林木的關係。林務局以疏伐木作為料原,應尊重原住民部落FPIC(自由決定與事先知情的同意),提出疏伐計畫,原住民應共享森林資源,「現在連非林木副產品的權利都沒有!」

另外,政府應協助原住民部落的森林副產品取得合法及永續利用認證及市場推廣;目前木材利用都在大宗國際貿易和消費市場,認證成本高,非部落能力所及。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邱祈榮表示,森林驗證不是只有木材,更重要的是透過驗證確保森林的經營是永續性的。

疏伐木做成段木香菇。攝影:廖靜蕙

疏伐木做成段木香菇。攝影:廖靜蕙

零毀林:不砍伐天然林 加強人工林管理經營

邱祈榮接受訪問時表示,國際間「零毀林」(Zero Net Deforestation)可分兩部分,一般是指不砍伐天然林,以及人工林永續經營。全球林木供應面臨困境,30%來自天然林,一旦抽調天然林,木材價格就會因供給不足而上漲,這也說明何以200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提出REDD(Reducing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減少濫伐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幾年後調整為REDD+,即因尚未準備好,天然林零砍伐相關配套。

木材貿易一年5000億美金,停止天然林供應,影響層面能以估算,因此REDD+強調森林復育以及森林的永續經營兩方面;意思是說森林可以經營利用;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情勢越來越嚴峻,不砍伐天然林已成定局。2014年紐約舉行的氣候變遷大會,即建議採漸進式停止天然林伐材。

紐約宣言 森林關鍵要點

尼泊爾植樹活動(國際獅子會提供)超過150合作夥伴,其中包括28個政府,8個地方政府,35家企業,16原住民團體和45個非政府組織與公民社會團體,簽署了「紐約宣言」,要求在2020年前通過減少一半森林的損失,並在十年之後的2030年將森林的損失降為零,這份聲明有承諾的背書支持,包括來自私營部門、各國政府和公民社會對於資源和行動的承諾。

該宣言重申並延續承諾在造林和制止毀林上。

從地方到國家,由棕櫚油公司、食品公司、原住民、公部門、私部門,支持這個籃子是強而有力的承諾,為REDD+機制提供資金,我們所有的依賴來自於經大規模砍伐森林之程序所提供的免費供應鏈商品。

資料來源:【紐約氣候峰會】紐約宣言 將承諾轉為行動

挪威提出零毀林的背後,是很積極布局,才能達致這項目標;台灣雖然不砍伐天然林,卻未積極佈局,人工林未積極發展經營。

「天然林不砍伐的前提是人工林要養好,這是民生需求,想想看,現在還能一星期不用衛生紙嗎?」邱祈榮舉紙漿為例,台灣紙漿進口第一名是智利佔25%,其次是加拿大,第三名是巴西。除了加拿大,都無法排除砍雨林,種樹生產紙漿的疑慮,而台灣的消費者就使用這些破壞雨林的衛生紙。「我們都知道血鑽石,卻忽略了木頭也會滴血。」邱祈榮以此指出問題的嚴肅性。

台灣新林業發展,不再以生產木頭為主力,但能發展生態服務功能認證,現在的趨勢只是把木材生產視為森林提供眾多的服務效益中的一種,這與FSC的發展是一致的。

「森林有很多生態效應,例如涵養水源,減少土石沖蝕,維護生物多樣性。」邱祈榮說,這些計算公式,國際間已發展方法論,透過產值的估算,例如涵養水源創造的數百億效益,透過認證,森林的價值將更有感。

盼解決剩食問題 「食物銀行」草案捲土再來

$
0
0
本報2016年6月1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剩食問題近年越獲民眾關注,法國陸續推出強制餐廳要提供食物打包服務、修正通過反浪費食物法案,要求大型超市應將未售出食物捐贈慈善團體,不得任意銷毀或任其腐壞等法令,也讓民間大呼應該跟進。上屆立院未完成的「食物銀行」法案,這屆立委再度紛紛提案,要從專章或專法著手,衛福部亦打算在這個會期內送出政院版本。

17日提出《食物銀行法》草案 的時代力量立委洪慈庸召開公聽會,邀請相關部會與民間團體討論,但此版本以社會救助為主軸,對「不浪費食物」著墨較少,也遭質疑限制過多,可能反而讓原本好意作善事的社福團體退出,仍需要更多的討論。

據統計,台灣一年遭到浪費的食物約有275萬噸,且絕大多數的浪費就發生在末端的銷售與消費,因此近年「食物銀行」概念獲得討論。洪慈庸表示,台灣面臨「M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問題,弱勢人口一旦遭遇失業、傷病等突發狀況,往往生活陷於困境,食物銀行除了解決食物浪費,也可成社會安全網的一環,讓一向以現金給付為主的社會救助,再加入新型態的實物給付模式,也在嘉惠中低收入戶以外,讓邊緣戶、近貧戶也能因此度過暫時的難關。

洪慈庸要求社福團體,討論食物銀行法。攝影:賴品瑀。

草案中央管太多  恐讓民間「綁手綁腳」

洪慈庸指出,台灣民間早有慈善團體、善心人士提供類似食物銀行之服務,台中市更已經率先政府制訂自治條例,積極推動食物銀行,希望藉由制訂專法,讓中央能從行政資源、法律上,協助民間的活力與創意。律師胡博硯則認為,這個法案應該優先達到的目標,是統合資訊平台,讓物資流通。中央政府的角色是協助,更應該重視鄉鎮市區公所的參與,因為他們才是最貼近最瞭解當地現況的。

但在洪版草案中,對食物銀行的設置程序、申請實物給付者的資格與順序等都將有規定,讓民間團體質疑可能反而「綁手綁腳」。1月已展開自治條例的台中市,社會局副局長陳坤皇更認為,應是中央提供補助輔導,但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較好,每個地區的特色並不相同。

實務面最需釐清:食安責任、捐贈企業節稅事項

長期以提供食物及生活用品的社福團體們大多指出,對於即期品甚至生鮮的捐贈感到困擾,面對隔天、一星期後就要到期的食物,要收不收都很為難,若收了分送出去,造成食安問題時,責任要如何釐清?也因此,不少機構以乾糧、油、米、罐頭為主,對於浪費問題最大的生鮮、蔬果、麵包等熟食,反而不敢處理,許多企業也因為避免社福團體困擾,乾脆捐贈新品。

也有社工私下表示,其實要拒收這樣的捐贈難度頗高,甚至有反嗆「你們不是在做愛心嗎,怎麼還挑?」的捐贈者,讓社福團體幾乎淪為部分業者的廢棄物處理機構。

再者,可抵稅一向是企業捐贈的誘因,但這些物質的價格如何認定,牽涉到廠商的報稅與社福團體要向衛福部申報,目前也還沒有定論,有待修法過程中討論。

「不浪費食物」本意比重輕  重頭戲生鮮食材處理仍待討論

「食物銀行2.0會是生鮮,如蔬菜、水果、麵包。3.0則是熟食。」好牧人基督教會牧師王世欽這麼想。

食物銀行除了社福功能,更重要的是「不浪費食物」的本意,該如何處理生鮮食材更該是重頭戲。如政大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莊國榮觀察,台灣夜市、廉價商店不少,比起歐美還有不少生活用品的即期品要處理,生鮮即期品才是台灣要面對的重點。

但王世欽指出,目前已有果菜市場與大賣場與他們洽談捐贈,前提是保證若發生食安問題時得以免責;在南機場社區「臻佶祥」協會服務的程俊威也面臨相同狀況,因此期待法案能提出相關責任如何釐清。

食物浪費。圖片來源:Lunauna。(CC BY 2.0)

台灣浪費生鮮食材的問題也十分普遍,然捐贈處理卻讓社福機構超頭痛。圖片來源:Lunauna。(CC BY 2.0)

面對較小額、零星的生鮮食材處理,程俊威表示,目前是在社區的食物銀行有一個「免點」專區,比起其他食物與日用品需要用付出時間服務社區集點換得,生鮮食材算是一種「免費」。而由於面對的都是會員,雙方已有互信,王世欽則表示,好牧人下週將啟用兩個冰箱,冰箱是透明的、放在教會附近騎樓下,讓有需要的人自行前往拿取。

但王世欽強調,目前台灣的生鮮食材浪費太嚴重,所有弱勢人口都不見得能吃完,不能只在社福領域討論解決之道。他舉例,曾經到一個超市拿了一天份遭淘汰的食材,卻讓他們每天三餐提供50人份的熟食,吃了一個月才終於吃完,浪費程度可見一斑。

對此,王世欽表示,將來打算辦一個可以容納300人的共餐餐廳;程俊威更表示,在服務中發現,不少弱勢家庭與個人連開伙都無法,給他們米、油他們根本用不上,只能轉賣,通常以泡麵、罐頭裹腹。因此臻佶祥想成立剩食餐廳、製作剩食便當提供熟食,同時對一般民眾營業,盈餘再繼續投入社福行動。

然這些社福團體打算出面將生鮮食材調理成熟食,也有待相關管理與稽查配套法規出爐。據了解,環保署廢管處也正著手剩食問題,列為跨部會平台的重要工作事項。

目前《食物銀行法》草案,除了洪慈庸,還有徐永明、陳亭妃、林麗蟬提案,有委員提專法,也有委員提案在《社會救助法》要加「實物給付專章」。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司長李美珍表示,目前衛福部傾向在社會救助法中以專章方式處理,讓社會救助的措施更齊全,但樂見各界討論,而政院版草案若順利如願,將在這會期出爐,和立委的幾個版本互相對照比較。

工業廢棄物處理量能不足 經濟部釋出彰濱工業區土地

$
0
0
本報2016年6月1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由於不少事業廢棄物處理廠涉及違法而停工,而新廢棄物處理廠又因土地取得不易,無法設立,導致產業所產生的污泥與廢棄物無處可去。為解決這個窘境,經濟部工業局決定釋出彰濱工業區2筆土地,共計15公頃,以標售方式讓業者取得土地,作為興建廢棄物處理設施之用。

工業局17日辦理土地標售公告,規定興建處理設施將以一般及有害污泥處理為主,也可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預估2018年完工,處理量達20至30公噸。

彰濱工業區環保用地區位 圖片來源:工業局簡報

彰濱工業區環保用地區位。圖片來源:工業局簡報

廢棄物處理廠不易取得土地  工業局釋出兩筆環保用地

近年來,數家污泥及廢棄物處理機構被發現涉及違法而停工,導致國內的事業廢棄物處理量能大為降低。加上焚化爐與處理廠都屬鄰避設施,想設立新處理廠也很困難。因此,部分產業如電子業、紡織業產出的污泥都面臨無處可去的困境。

為此,工業局決定釋出彰濱工業區內15公頃的環保用地。17日公告標售的兩筆土地分別是9公頃與6公頃,可興建2家廢棄物處理機構,初估處理量達20至30萬公噸。

工業局主秘游振偉 攝影:陳文姿
工業局主秘游振偉。攝影:陳文姿。

處理項目則限定為一般及有害污泥處理與一般事業廢棄物。不得處理其它焚化爐的灰渣,也不得單獨進行掩埋作業。

由於環保用地是工業區設立時依法必須規劃的廢棄物處理用地,且已經通過環評,因此,用作廢棄物處理廠不需額外的土地變更程序。

工業局主秘游振偉指出,台南科工、雲林科工及彰濱崙尾三個工業區內都還有未釋出的環保用地。若未來有需要,不排除再釋出其他工業區環保用地。

盼提升廢棄物處理技術 減低違法傾倒

雖然環保用地釋出不須環評,但興建廢棄物處理工廠仍須辦理環評,預計2017年可完成造地工程,2018年完工。

此外,為避免廠商取得土地後轉讓他人或故意閒置,工業局也規定得標廠商必須於環評通過2年內取得使用執照,未依計劃完成者,工業局將強制以原價無息買回。

犯罪集團於新竹縣棄置事業廢棄物現場 圖片來源:環保署

犯罪集團於新竹縣棄置事業廢棄物現場。圖片來源:環保署

工業局永續發展組顏鳳旗科長表示,過去污泥處理廠規模小、技術門檻低,違法事件相對多。這次藉由土地標售,希望扶植大型的廢棄物處理中心,帶動國內處理與再利用的技術的提升。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認為,工業產出的事業廢棄物就該在工業區內處理完畢,過去許多事業廢棄物並未妥善處理,甚至到處流竄。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希望,國內多投資處理與再利用技術,將有害物質降到最低,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大海施魅 藝術好潮:第二屆基隆國際環境藝術季登場

$
0
0
本報2016年6月18日基隆訊,林倩如報導

第二屆「潮藝術」基隆國際環境藝術季(2016 Keelung International Marine Art)5日登場、展至8月31日,主題為「海洋未來式」(Envisioning the Future of Our Oceans),4日先舉行國際論壇,9位藝術家暢述創作理念,並安排專家對談,為近三個月的親海系列活動正式揭開序幕。

世界海洋日暨潮藝術開幕嘉年華。攝影:林倩如。

環境藝術 友善環境的實踐行動

海科館館長吳俊仁表示,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2006年開辦,迄今十年,帶起環境藝術節的風潮,五月初甫閉幕的雲林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亦已邁向第七屆,海科館自2014年開館後,吸取兩者經驗,希望成為推動海洋議題結合地方培力及藝術的創新基地,今年第一次辦理論壇以深化交流。去年主題著重在基隆市競爭力,今年則回歸環境藝術的探討,工作期程不到一個月即要完成現地製作,相當不容易。

基隆市文化局副局長李添慶則表示,本屆也是文化局第一次與海科館合作主辦「潮藝術」,兩件「點藝術」邀展作品特別拉到基隆市區,擴大作品場域動線,且從公共空間扎根。

策展人艾婕音。攝影:林倩如。

而來自美國的紙藝家、藝評人、獨立策展人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2004年來台定居,2006~2009年策劃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2010年起擔任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兩屆「潮藝術」策展人,長年專注環境藝術領域,她分享自己的經驗和世界各地的發展。她認為「環境藝術」一詞應被清楚定義,不僅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創作,如60、70年代的地景藝術,大型裝置作品只為了雕塑或改變大地;更需具備環境意識,同時選用對環境友善的永續材料跟技術。

曾經來台環境藝術季的藝術家,返國後創立相關藝術季,又近年來亞洲國家包括日本、南韓、蒙古、中國等紛紛發展出不同的環境藝術計畫,台灣透過環境藝術向世界建立對話的位置仍暫居領導地位,藝術雖無法拯救世界,重要的功能在安慰觀者的心,這次從52個國家168件提案,徵選出7件參展作品,期盼繽紛文化所呈現的互動性,能提升群眾對海洋的注意力,艾婕音表示。

作品分區散佈 散步藝術饗宴

日本藝術家関口恆男(Tsuneo Sekiguchi),優遊自得的生活態度盡現於作品脈絡,在世界上玩耍,創造一個空間,讓人們真實地相遇聚集,圍火、談天、跳舞。用白色的光做出彩虹,1989年在印度製作第一件相關作品,「在大自然裡看到自己,猶如化身光,變成眼睛,去覺察周遭變化。」2006年發現足夠、越乾淨的水可以做出最強、最漂亮的彩虹,從事近30年彩虹屋系列,第一件球形作品「彩虹球屋」如今設置於潮境公園,他表示,藉以呼應水資源的重要。

関口恆男作品「彩虹球屋」攝影:林倩如。

薏斯特作品「飛天泳士」攝影:林倩如。

來自西班牙的薏斯特(Ester Fabregat),多年以來研究「塑膠」創作公共雕塑,她指出,問題不是塑膠,而在如何使用這材料。作品「飛天泳士」一方面緬懷因故喪生海上的友人,另方面也延展獻給所有不幸罹難於大海的生命;使用回收塑膠袋,縫製拼組成人型旗,在草地上隨風飄揚,生命理應多彩多姿。

英國藝術家史帝夫(Steve McPherson)同樣關注塑膠,原本家就住在海邊,他說30多年前,海鰻一小時即可收集滿滿一桶,不久有毒有害的物質開始在海灘出現,化學物質污染海洋顏色,各種塑膠製品卡在海床上百年不得分解,海生生物吃食塑料碎片再進入食物鏈。無所不塑的可怕,藉位於區域探索館平台面向八斗子漁港的「標識物.們」詮釋之,標記46支旗子如魚場浮標,代表一平方英里含46000磅塑膠垃圾的總和。

派崔克(Patrick Demazeau)來自法國,親切幽默的他,喜歡跟大自然共享空間,像摯友一樣交往,聊天氣空污土壤食安海平面上升。基隆嶼襯托背景,環保復育公園巨型裝置的「掃把救星」高聳直指天際,盼把海底廢棄物清潔光光,光影之下,訴求簡單卻意念遼闊。另一件巧妙融入地景的「冰山一角」,白色詩意的結構物矗立崖邊,德國藝術家雷吉娜(Rigine Neumann)移居加拿大紐芬蘭後,尤其從極地冰帽的崩解與融化獲得啟發,亦如作品名稱,呼籲更去了解潛藏在冰山底下、因人為破壞對海洋生態造成重大影響的命題。

而來自波蘭、出身建築與都市設計背景的皮歐特(Piotr Wesołowski),擅長以天然媒材創作暫時性裝置,作品「內外之境」特別向漁民回收三層流刺廢網,外硬(竹子)內柔(漁網)全然不同質的形塑對比,歡迎觀眾入內體驗空間意象,也點出非法放置流刺網的現況。

皮歐特作品「內外之境」。攝影:林倩如。

史帝夫作品「標識物.們」攝影:林倩如。

派崔克作品「掃把救星」攝影:林倩如。

雷吉娜作品「冰山一角」攝影:林倩如。

藝術轉進 媒介地方振興

下午場次部分,輔大博物館研究所教授蘇瑤華以「環境藝術x地方發展」為題,講述近年藝術以社區、社會、環境、自然作為實踐場域的案例,包括1999年富邦藝術基金會「土地倫理」、2006年吳瑪悧「北迴歸線環境藝術行動」、2009年「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澎湖、桃園等地具觀光標的地景藝術節等不同樣態,其多面向發展突破畫廊、美術館系統框架,賦予藝術承擔社會關懷和責任一個新的意義,然仍需反省藝術季介於發動區域振興、強化文化特色、架構地方主體等策略之間,文化治理真正能為人民開拓出的向度關係,環境藝術與日常生活互動如何導入年輕能量、持續有感並提供多元討論?國際關注如何連結在地核心繼而邁開永續共榮?她提醒幾個思考的要點。

台灣藝術家李怡宣的「海中之靈」,地點選在台鐵海科館站旁,另側山坡略富日本山中神社的感覺,她使用糯米粉、泥土、貝殼、芒草等複合媒材做成數尊抽象神祇,將海中生物地為提升神格化,叮嚀人類愛護海洋。

李蕢至的「藍色印象」及康雅筑的「浪間」,特別陳設於基隆文化廣場,前者企圖再現潛水記憶中那片湛藍,漂流木為海浪,鐵條似礁岩或船體,半剖浮球是朵朵水母,曾經住過和平島的他,對造船敲敲打打的印象很深,作品不想說滿太多話,描敘一種廢墟狀態。鍾情於織品研究的康雅筑,靈感來自海洋與時間的想像,海港歷史百年悠長,編織漁網的板梭造型,化轉海廢形象期許未來新氣象。

李怡宣作品「海中之靈」攝影:林倩如。

李蕢至作品「藍色印象」。攝影:林倩如。

接著,由關渡自然公園公共事務部組長冉挹芬分享年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近十來轉變的寶貴歷程,去年跟社子島合作展現人文風情,開幕當天達到單日2萬人次最高峰,省思保育區舉辦藝術季更多的可能性。觀樹教育基金會營運長王昭湄則分享成龍溼地動人的社造故事,如村民主動修復作品、自主提案等等,但土地仍面臨威脅,未來繼續營運一個環境學習的場域、抑或轉型婚紗主體樂園、太陽能光電場?選擇權交付在村民手中。她們都掙扎是否還要續辦下去?不過,也同意現階段尚有努力空間。

最後的沙發論壇,與會者提問為何台灣藝術家比例偏低?艾婕音回應,因台灣一般來說對環境藝術的認識較少,加上宣傳不夠導致,建議從大學課程著手,增加環境教育課程,培養志於從事環境藝術的創作者。蘇瑤華補充,可籌組環境藝術聯盟,或多辦理專業論壇來建立累積論述。環境藝術季作為召喚對海洋議題流露關心關愛,眾人均肯定效果,因此,歡迎光臨這個夏天基隆的海。

【延伸閱讀】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可以說的秘密?!東北角象鼻岩的保存危機(上)

$
0
0
本報2016年6月18日新北訊,林倩如報導

新北市瑞芳區深澳岬依《文資法》劃設成自然保留區的討論,在3月28日進行的公聽會上,議員、里長、漁會、提案人、公部門等多方意見不一,然令人吃驚的是,卻意外揭露出該處屬於地主私有的事實。

有小野柳之稱的「深澳岬」(番仔澳),位於深澳漁港內,酋長岩、象鼻岩為其地標,奇岩怪石、海蝕拱門,獨特、原始且未有任何人工雕琢的天然海岸線,私房景點長期以來僅低調流傳鮮少人知;而2007年台62線萬瑞快速道路開通增加交通便利性,又因漁港拿下2013年「全國十大經典魅力漁港」特色漁港組網路票選第一名,近十年來,秘境開始為人知曉。

如今,面臨地方開發壓力,民意傾向不劃設保留區、要求設置護欄或步道,消息一出引發環團關切,並展開倡議串連;16日,環團會同專家學者前往場勘,面對如此珍貴的地景,藉由專業評估、法源依據、環境信託、海洋教育、民間參與等環節切入探討其價值,希望提供多元視角的環境保護觀點,創造景觀保存兼顧觀光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

海蝕洞外觀猶如一頭大象,高達十幾尺,氣勢磅礡。攝影:林倩如。

海蝕洞外觀猶如一頭大象,高達十幾尺,氣勢磅礡。攝影:林倩如。

無庸置疑 肯定國家級景觀價值

台大名譽教授、地理學家王鑫教授,沿途眼睛發光不停拍照,亦是第一次到訪深澳岬,地質背景出身的他興奮之情不在話下。針對岬角的價值鑑定,早於80年代第一屆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張隆盛任內即投入參與保護區研究的王鑫教授驚嘆,從事地理調查多年走遍海岸線,沒想到獨漏這個地方!

北海岸西自石門、金山、萬里,基隆和平島、八斗子,東到鼻頭角,數個端點得以綿延這般美妙的侵蝕地形,主要來自兩個原因,地質構造線呈東北東方向幾乎同海岸線呈90度垂直關係(軟硬岩層的分佈亦然),及經強烈東北季風吹送遠從日本而來的海浪波長能量增強侵蝕作用導致。岩層抵抗侵蝕的力量不同,堅硬者凸出海域成岬,多擁絕景。

全台灣乃至中國,他敢肯定沒有比象鼻岩更壯觀的海蝕洞!但進行觀賞活動之際同時埋伏著一定的危險性,雖同意需要適度的管理,然無論是加裝欄杆、整理步道,一旦添設人工物,不只改變原有地貌,且必然因此吸引更多遊客,行為不當再造成意外,公共財的開放不乏種種矛盾糾結。

在私有地的前提下,他表示,「上策還是什麼都不動,完完全全保留自然,難得留存一處原始,千萬不要搞大眾路線。」地理條件包括前段海蝕平台的壺穴、潮間帶,中段山丘通道,和末段高處的蕈狀岩、懸崖、象鼻岩等等,加上黑鳶築巢岩壁,盡顯生命奇蹟,所有環境因子、生物現象的聚集,甚可提升人文的美感經驗,並擴充生命哲學的高度,且發揮自然遺產國際化之觀光潛力。

該區域面積不大,小小一塊卻構成獨一無二的精華景觀,他認為,深澳岬的定位絕對超過地方政府層級,應就《文資法》在自然文化景觀的認定上劃設自然保留區予以保存。

(左)地理學家─王鑫教授、(右)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郭兆偉。攝影:林倩如。

(左)地理學家─王鑫教授、(右)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郭兆偉。攝影:林倩如。

何況,現已通過《海岸管理法》及《海岸管理法施行細則》,開宗明義強調自然海岸零損失的立法精神,未來涉及私有地劃設成海岸保護區,王鑫教授一方面樂觀其成,一方面亦提醒跟地方的協調溝通尤其關鍵,須磨合達致利益共享方能維繫生態永續。

面海教育 結合知識系統和深度體驗

王鑫教授進一步描述整體景觀重點,並解釋分析不同保護層級及管理策略的因應之道。中策則是,若無法順利劃設成保留區,退一步允許基於安全需求的部分開發,但必須遵照國家的高規格等級來規劃設計,如此的資源投資,才足以保障生態旅遊朝優質營運發展。以中段小山丘的階梯通道為例,當使用手工步道的工法為宜。

而萬萬不得已的下策,便是任地方主導流於迎合休閒觀光、消費文化的主流市場趨勢,他呼籲更多民間聲音的參與,共同思辯地景文化的進步內涵,且與社區協作以促成其實踐。

造山運動而地表上升,海底沉積岩被推擠彎曲拱起露出水面,形成一面平緩一面陡峭的單面山,岩層質地軟硬不一在差異侵蝕作用下呈現出深澳岬造型多變的奇形怪石,迄今仍不斷風化剝落。這是生痕化石,那是風化窗,隨時隨地補充地質地形知識,他直言,「不必來此吹吹海風,需透過專人導覽講解以理解大自然演化過程的奧義,涵蓋生物現象、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區域歷史等等豐富面向。」鄰近的海大、海科館,正可扮演建置相關資料庫、加強環教推廣的重要推手。

漫長歲月鑿刻出深澳岬稀世罕見的渾然天成,若換算以千萬年不可逆的時間、環境成本,造價可是非常昂貴,任何人為設施的加工將帶來極度嚴重的生態破壞,他再次重申立場。更以1974年~1990年擔任北迴鐵路、南迴鐵路地質顧問的教訓為例,許多鄰海岸線的交通建設,每遇颱風、土石流則災損連連,過去輕忽大自然的力量,當今不該再犯同樣的錯誤。

走在依舊原始的深澳岬,不妨「用最原始的走路方法,光著腳去接觸最真實的大地紋理。」王鑫教授建議,提醒全區上下落差不安定,應避免下雨或單獨前往,無論如何,每個人均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回歸環境教育的起點。(未完待續)

怪石嶙峋。遠眺湛藍碧海中的基隆嶼。攝影:林倩如。

怪石嶙峋,遠眺湛藍碧海中的基隆嶼攝影:林倩如。

朵朵蕈狀岩,造型千奇百怪。攝影:林倩如。

朵朵蕈狀岩,造型千奇百怪。攝影:林倩如。

釣客駐足於前端海蝕平台礁岩處海釣。攝影:林倩如。

釣客駐足於前端海蝕平台礁岩處海釣。攝影:林倩如

十年海洋夢:海生館和台灣的海洋保育

$
0
0
作者:方力行(正修科大 講座教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創館館長)

還記得第一次親眼看見海洋神秘美麗的生命時,內心的震動嗎?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水底隧道。圖片來源:Solomon203。CC BY-SA 3.0

最多台灣人生平第一次瞭解海洋生命的奇妙與美麗、開始被海洋吸引的地方,大概就屬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屏東海生館)了。歷經整整10年的籌備期,海生館2000年開館至今,已經有超過2500萬的遊客。好的海洋保育來自普及的海洋教育,普及的海洋教育來自民眾願意瞭解、喜歡並親近海洋,在這點上,海生館所發揮的影響難以度量,但海生館的保育成就和精神理念,其實遠超於此。

違法魚塭、濫墾田地和墓仔埔…是洞天福地

 

左:海生館建館前的基地空照。右:海生館完成後的鳥瞰圖。圖片來源:方力行

當年(1990)決定要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設立在車城,本身就是一件重大的環保決策。

怎麼說呢?其實當年全台爭取設立海生館的地點有25處,最後卻放棄了臨近城市的台北三芝、高雄旗津、台中梧棲……等大家看好的地方,落腳於偏遠,周遭全是違法魚塭、濫墾田地,以及一大片公墓地的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這個決策看似違反了所有理性的選擇,但是我知道它的意義,因為我就是當年籌建小組的召集人。

將海生館設立在這樣的一個地方,背後的用意之一,是想藉政府的公共建設,將一塊被人類破壞、捨棄、避之唯恐不及的地區,重新再變成一個集觀光、教育、研究、甚至生態復育的洞天福地。

海生館和其他博物館不同,必須有許多活體展示,展示的目的,與一般商業水族館找一些稀奇古怪的生物用來吸引觀眾完全不一樣。海生館的活體展示,是為了表現自然中完整的生態系,如:山溪、河口、牡蠣架、潮間帶、珊瑚礁、大洋區……等,還包含了環境條件以及生活期間的居民。所以廣義的說,這些大大小小的展示缸,集合起來就是一本台灣水域生態教科書的「真實版」。觀眾如果有心學習的話,在遊樂中不知不覺就瞭解台灣的水域生態。記得在開館沒多久之後,日本NHK電視台專程來館拍攝特集,而隨團顧問,一位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在參觀時對同行的隊員說:「日本的水族館,沒有一座在生態教育表達上比台灣的海生館更好。」

正因為需要飼養活體,開館前四年,我們籌備處就在屏東枋山租了一個魚池,培訓日後館員的養殖技術,並救援收集漁民不小心抓到,本來註定死亡的各種特殊魚類,我們也研發海洋生物人工繁殖。這些任務都在幕後進行,鮮為人知,但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現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已是全世界公認珊瑚繁、養殖種類和技術,以及瀕危珊瑚魚類繁殖最成功的機構。

鯨鯊保育紀錄:存活143日的鯨鯊寶寶

鯨鯊的展示和研究也是這樣產生的。海生館開館前,台灣一年捕捉並吃掉300多條鯨鯊,全世界也沒有保育鯨鯊的意識。但因為台灣東部的黑潮生態系中,鯨鯊是不可或缺的一員,我們在規劃海生館時,為了迎接這位嬌客,設計了可容納鯨鯊、當年全世界最大的水缸。並且,為了讓鯨鯊順應自然長大,我們還制定野放方案:假如養殖鯨鯊超過6米體長,魚體垂直離底部仍有兩米的安全距離時,就予以野放。在鯨鯊未列入保育的彼時,這是唯一能拯救特定被捕捉個體,又能兼顧黑潮生態展示教育的做法。

海生館研究鯨鯊,領先其它國家、首度發現鯨鯊是卵胎生,同時也創造了拯救鯨鯊寶寶的紀錄:當年(1996),有一隻鯨鯊媽媽在花蓮被捕獲,搬運到魚市場肢解拍賣時才發現肚子裡仍有鯨鯊寶寶。我們從母魚肚子中拯救胎兒,細心照料,讓鯨鯊寶寶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存活了足足143天。可惜後來館方因為人事更迭,對保育法令改變的判斷及反應失當,加上不能有效管理BOT廠商,以致後來的一些作為葬送了長期保育成果。八年努力,比不上八秒錯誤決策。

虛擬實境革命:最新科技,拯救最多海洋生命

海生館入口處的鯨魚親水廣場。圖片來源:Solomon203。CC BY-SA 3.0

海生館是全世界第一座使用大型電子展場,取代活體展示的博物館/水族館。籌備處從1997年起就和工研院合作,花了9年投入研發「世界水域館」虛擬實境,2006年正式啟用。雖然當時許多人都不認為能成功,但我堅持這樣做的原因有幾個:第一,「世界水域館」的生物都規劃外國或特殊水域種類,如:深海、極地、歐美……等,如果捕捉、運輸、飼養活體生物,折損率一定很高,但假如可以開發栩栩如生的虛擬實境,那不知能拯救多少生命。第二,以前博物館展示古代生物都只能用化石或模型,虛擬實境不但能活靈活現的重現生物活著時的風采,透過電腦程式撰寫,還可以讓生物行為與環境互動完全依照生態法則運作,成為嶄新的教育內容。第三,水族館的水族缸一旦建好,水質及環境條件都設定好了,就此再無換展可能,假如虛擬實境的展示方法真能成功,我們就可以從此打破這個限制。第四,最最重要的,若是我們的努力和創新,可以引起別的水族館群起效法,長久下來,不知可以保護多少海洋生物的生命!沒想到19年後的今日,虛擬實境技術已成為全世界的風潮了。

25年前,海生館也規畫整建了館區中一連串淡水、鹹淡水及鹹水的人工濕地,如今,這片溼地上魚蝦成群,還是墾丁候鳥遷移時重要的休息站,並且是野兔、竹雞、果子狸、眼鏡蛇……,甚至梅花鹿出沒的棲地。或許對一位博物館館長而言,2500萬遊客的喜愛是政績的肯定,但對一位海洋學者而言,公共建設能將遭到破壞的土地賦予重生,讓自然生命和人類再次共存、共享,或許才是真正的滿足。

任取任捐的「社區冰箱」 香港深水埗食物共享實驗

$
0
0
作者:食光光

※ 編按:本文由關心剩食問題的香港團體「食光光(EmptyPlate Action HK)」提供,為了保留原文風格,文中許多港式用語僅以括弧註解不替換成台灣用語。


深水埗帕比安(Papillon)紅茶書室,5月多了一個小型「社區雪櫃(冰箱)」,是個讓街坊分享剩餘食物的分享站,要捐要取,悉隨尊便。

社區雪櫃發起人Hang Shuen (左)、紅茶書室店主Charlie(右)。圖片來源:食光光

自助分享食物的「社會實驗」

「社區雪櫃」發起人Hang Shuen在香港成長,近年到德國當記者,最近參加訓練課程,要搞搞創新計劃。

她發現,德國分享食物的概念十分流行,如有人會在酒吧外放置雪櫃,市民將剩餘食物放進雪櫃,有需要的人可自取;又有食物分享專頁,讓公眾自行交收食物。

「既然能在德國實行,為何香港做不到?為何沒人發起?」

參考了德國食物分享的例子,Hang Shuen趁著回港的兩個多月,借用朋友Charlie的紅茶書室,推行「社區雪櫃」計劃,設置雪櫃和食物架,讓街坊直接捐贈和取用食物。

「我自己是記者,但我同時想做少少activist(行動者)的角色。通常記者都是站在旁邊訪問,我自己想試試,若我參與其中,會怎樣呢?」

減價就買,越買越多

「社區雪櫃」於今年5月初「正式開張」,存貨暫多為Hang Shuen和店主Charlie等朋友捐出,只要「好奇或口痕(嘴饞)或需要」的人,也可自取食物。

我滿心好奇打開雪櫃「尋寶」,先是發現……幾樽豉油(醬油)和生抽(淡醬油)!!(我本來想要飲品=.=)

「調味料是由我家拿來的,通常家人購物,見到減價就買,越買越多,儲起來以為一定吃得完,豉油還有幾年才過期嘛!」Hang Shuen笑著說。

社區雪櫃最先出現了調味料。圖片來源:食光光

架上還有很多零食:糖果、動物餅、腸仔(香腸)、曲奇(餅乾)……Charlie拿起幾條「蒜辣魚肉腸」說:「我本身很有信心食得完……」

原來一切源於超市定價的策略,客人買得多,每件平均價就較低,Charlie忍不住「大手購入」腸仔,以為定能吃完,誰知不合口味。

Charlie說,沒需要的話,就不應「貪平(貪便宜)」買過多的食物,「寧願平均每包買貴一點,情願8元一包,好過10元買兩包。」

食物分享櫃上出現各類包裝零食、糖果圖片來源:食光光

如何確保食物品質?保存期限 vs 賞味期限

Hang Shuen強調,社區雪櫃是個平台,主要推廣食物分享的理念,並非慈善團體,捐贈者和取用者有責任檢查食物。

她們貼出告示,提醒包裝食品的有效日期可分為「此日期前食用」(Use By)和「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前者過期後不可食用,不能捐贈,但後者「過期」後,品質會變差,但不一定變壞,捐贈者和取用者要自行評估食物安全。

平台亦不接受熟食、鮮肉等易變壞的食物。

雪櫃上的告示圖片來源:食光光

社區交換站 零食更豐富

店主Chalie形容,紅茶書室是個「私人公共空間」,會讓不同人分享與互動,而她本身與Hang Shuen相識,同意珍惜食物的理念,故答應借出紅茶書室空間。

計劃推出後,有客人捐出辦公室「沒人吃」的零食,與其長置公司無人理會,不如與人分享。

而Chalie在外地旅遊,常收到各式各樣茶包樣本,好些客人也會買茶包,故她應客人提議,設置「社區茶包」,方便大家互換茶包。

Hang Shuen計劃於6月派宣傳單張和推出「流動雪櫃」,向當區街坊宣傳計劃。計劃會試行至7月中,屆時會視乎情況而決定延續與否期間,Hang Shuen亦會紀錄和總結今次經驗,寫成報道。

Chalie說,「我也想計劃繼續,會否考慮其他地方,如地舖(店鋪)?」

食物分享站歡迎大家多多利用哦圖片來源:食光光

「社區雪櫃」詳情

地址:帕比安紅茶書室Papillon,深水埗大南街 200-202號
時間:每天3pm – 10pm(實際時間可到Papillon FB page確認)
運作:有多出的食物,可拿到分享站;「如果好奇或口痕或需要食物」,請到分享站取。
○可捐贈食品:乾糧、新鮮蔬果、調味料、飲品等
×不接受食品:鮮肉、魚類、熟食、雪糕(冰棒)


擺拍該不該?生態攝影無以迴避的思索

$
0
0
作者:賴亦德
隨著隨身攝影器材的普及、網路分享前所未有的便利性,生態攝影作品越能輕易看見,也多得令人目不暇給。逐漸的,開始有人注意到照片裡頭不自然的動物姿態、習性和不相干的元素,進而揭穿了某些攝影人為了取得所需畫面而操弄動物的手法。當這樣的案例一個又一個被看破手腳,並且引起據理力爭、針鋒相對、或甚至冷嘲諷的討論同時,在生態攝影社群中也就形成了好些不同的想法,分佈在「擺拍是應該的」和「擺拍是不應該的」這對立兩端之間的光譜上。

過去幾年我曾經在芬蘭求學,加入了所在城鎮的多元文化攝影社團。在每週一次的集會中彼此介紹、討論、觀摩和嘗試各種不同的攝影技巧、風格和作品。在某一次的集會當中,我們也稍微討論過類似生態攝影擺拍的議題。在這一篇文章裡,我希望能夠藉著當時的討論,幫助生態攝影人開始思索自身的態度,並且在這個議題上不斷的保持思索,持續發現自己的不足。

翠鳥捕食水缸裡的朱文錦,水花四濺處右下角有明顯的玻璃魚缸邊。圖片來源:John&Fish。CC BY-NC-ND 2.0

貓頭鷹來了

當時,城鎮裡的森林保護區來了一隻烏林鴞(Strix nebulosa),有幾位攝影社的成員聞風而往,希望能夠拍下牠的英姿。不意外的,白天的烏林鴞大半時刻都在睡覺,除了偶爾張開眼睛覺得人群過於擾眠而飛行換地方棲息之外,怎麼拍也難有多少精彩畫面。於是有攝影者帶了幾隻死老鼠,在老鼠尾巴上打上容易鬆脫的活結,然後放條長線,將老鼠屍體放在雪地上緩慢拖動。希望能夠引起烏林鴞的注意並且捕食,好得到展翅撲擊的精彩獵食畫面。

毫無疑問的,這絕對是擺拍無誤。

在攝影社的討論中,擺拍作法的細節也漸漸清晰:首先,老鼠來源應該是用來做為動物餌料的冷凍屍體鼠,而且是黑色的,或許考量的是在雪地上的顯眼程度,以及配合烏林鴞在野外本來就會取食老鼠的體色。這樣的屍體來源,在衛生上對烏林鴞應該沒有什麼疑慮,屍體鼠也絕對沒有反擊掙扎傷到烏林鴞的可能。

再來,靠著活結綁住尾巴,在雪地上放長線拉動老鼠屍體。如果烏林鴞注意到了來捕食,只要迅速拉扯鬆開活結就能確保烏林鴞不會吞下細繩。因此,傷到烏林鴞的可能性應該極小。

雖然各方面看來都考量到了,造成動物傷害的可能性也極低,但是攝影社與會成員對此一擺拍作法的意見依然不一致。

誠實坦蕩 為攝影社唯一共識

有人認為,這樣沒有傷害的做法就無傷大雅可以接受,並且提出「其實諸多知名生態紀錄片或生態攝影師拍攝的猛禽撲擊精彩照片,有很多也是使用這樣的做法」。但也有成員認為即使當下沒有傷害,這樣的誘食擺拍可能還是影響了烏林鴞的行為,一旦這樣的誘食舉動變得氾濫,恐怕會讓烏林鴞的習性改變。還好,芬蘭地廣人稀,烏林鴞也不是當地的留鳥,或許可以緩解這樣的潛在疑慮。不過,當然也有成員認為,無論如何我們實在不應該去干擾介入動物的行為,即使已經盡我所能減少傷害的可能性也是難辭其咎。既然是生態攝影,拍到好照片的成就應該來自於天時地利,而不是這些操弄自然、設計舞台的技倆。

那一次的聚會結束時,我們對這個擺拍舉動的唯一共識只有一個:誠實告知拍攝手法。既然使用了這樣不完全自然的拍攝方式和場景,也既然已經考量並且避免所有可能傷害動物的環節,那麼就應該坦然公諸於世,接受觀眾的公評。

事後想起來,這樣的討論其實展現了生態攝影的幾個重要考量。

「不傷害生物和環境」的生態攝影原則

首先,生態攝影最重要的考量是「不傷害生物和環境」。就像是希波克拉底誓詞一樣,生態攝影應該是本著紀錄自然美好的動機出發,盡可能不傷害被攝主體及周圍環境。這不僅是道德上的呼籲,更是利人利己的永續態度。試想,如果以有害的方式操弄被攝生物,在自己取得照片之後不只是減少其他攝影者拍攝該主體的機會,其實也同樣減少自己挑戰同一主體的可能。

一個良好的攝影人,理應追求更高的美感和自我的突破,在每一次按下快門的瞬間,都想著該怎麼樣拍得比上一次更好,於是當然不會希望這聲快門成為絕響。若是本著這樣的自我期望,就可以理解在生態攝影中,不造成被攝生物和周圍環境的傷害該是一件多麼重要的前提。

當誘餌的 就無須尊重?

另外要提醒的是,從上述的烏林鴞案例看來,除了要避免傷害被攝動物之外,用來當作誘餌的老鼠其實也是不該被傷害的。因此,使用(應為人道處理後的)餌料用老鼠屍體,就避免了使用活老鼠作為誘餌,讓牠在雪地裡被拖拉扯尾受凍折磨直到被捕食的苦難。

以現行實務上的動物福利觀點而言,至少脊椎動物的福利受到各國法律的保障,因此在操作過程中都應該要避免讓牠們受到不必要的痛苦。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新加坡的誘食擺拍生態攝影受到眾人撻伐,因為他們不但使用活魚作為誘餌,更操弄誘餌使其承受病理上的不適(試想打空氣進魚鰾,就像硬灌空氣進肺臟或消化道一樣,該有多麼不舒服?),甚至使用人造物塞在誘餌中,讓瀕臨絕種的猛禽有極大風險誤食。所有應該注意到「不傷害生物」的環節通通都違反了,荒唐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若是擺拍,是否盡力減少干擾牠們的生活

因此,從烏林鴞的討論反思台灣的鳥類誘食擺拍生態攝影,認為誘食擺拍無傷大雅的攝影者可以捫心自問,到底在「不傷害生物和環境」的大原則下盡了多少心力?又,對比起烏林鴞誘食擺拍致力貼近自然的狀態,在台灣誘食拍鳥的攝影者,花了多少心思在貼近自然?提供的食物有沒有可能從麵包蟲換成當地蒐集的毛蟲或昆蟲、或把朱文錦吳郭魚換成當地可見的小魚小蝦?餵食的飼料有沒有可能換成當地可見的果實或種子?提供食物的時候是一點點一點點,盡量模擬自然狀況的食物分佈,還是像土豪炫富一樣一放一大堆?放食物的地點是貼近自然的覓食區域讓動物自在的出現,還是純粹為了自己拍照方便而隨地亂扔,增加動物暴露行蹤甚至遭逢意外的風險?把誘餌動物固定、綁死、弄傷、或是侷限在魚缸裡等著被捕食的時候,有考量過牠們的動物福利嗎?

傷害 不一定都看的見

話說回來,雖然說避免傷害生物,乃至於避免傷害該處環境,實在是如此淺顯易懂的生態攝影原則。但除了如插針餵食、干擾鳥巢、騷擾雛鳥、修剪鳥巢隱蔽枝條、黏膠固定動物、冷凍兩棲爬蟲以便操弄姿勢等立即且顯而易見的傷害之外,有些傷害如鳥音回播、食物誘引、打燈照射、甚至是閃光燈的影響可能是隱晦而不容易被發現的,必須要依賴科學研究的證據而定。

螢火蟲以發光互相溝通,閃燈勢必造成干擾,因此寧可增加ISO犧牲畫面解析度,以路燈為光源拍照即可。圖片來源:賴亦德

因此,在這些可能具有潛在傷害的行為上,攝影人與其各執一詞,不如直接尋求科學證據的支持。例如研究已經發現餵食的傷害顯然存在,或是鳥音播放的確多少會改變鳥類的習性,即使這種做法可能司空見慣,為了導正一直以來的錯誤,讓生態攝影能夠永續,生態攝影人也應該勇敢屏棄這樣的習慣。反之,若是研究表明沒有證據顯示閃燈會傷害動物的視力,那麼在使用上或許就可以稍微安心,但「不傷害生物」的原則依然應該時時在心裡,以免自己已經逾越準則而不自知。

以「不傷害生物」的前提看擺拍

如果我們以「不傷害生物及周遭環境」為生態攝影的最重要考量,那麼在擺拍相關討論中可能會出現的「鳥類擺拍不行,憑什麼昆蟲擺拍就可以」這種說詞,其實也就可以理解其緣由。同樣是擺拍,不同物種受到的批評程度不一樣,是因為擺拍的做法對主體動物造成的衝擊有多少。物種的族群量大小可能是個因素,但我認為主體動物的體型、認知能力、活動能力、以及伴隨對環境的要求,才是決定擺拍行為有多嚴重的關鍵。

不同物種 擺拍傷害程度大不同

以昆蟲或是其他無脊椎動物來說,體型小,認知能力低,移動能力通常不算太好,環境需求也因此容易滿足。攝影者可能割了一把草,或是在庭院一角移植食草,就能夠幾乎滿足攝影主體的環境需求。因此,就算是把被攝主體請到室內或人工環境中拍攝,或許就跟攝影者在野外那一把草前面拍照差不了多少。要在生態攝影過程中間顧「不傷害生物(及周遭環境)」,相對容易得多。

反觀脊椎動物,隨著認知能力的提昇,行為上的彈性也因此較大,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行為的機會所在多有,於是身為生態攝影者的我們,就必須要仔細考量我們的作為,會不會造成被攝主體不良影響。同樣是誘餌餵食,即使在芬蘭當地偶一為之,也難免擔心烏林鴞是否因此改變覓食區域或習性,但在無脊椎動物上的疑慮可能就少得多。因為無脊椎動物相較脊椎動物認知能力低得多,更依照本能做事,受到外界干擾後也或許不會有長期的改變。

野菇上的蟎。對牠來說野菇就是世界,我和相機是另一個無關緊要的宇宙,因此即使在室內擺拍也應該無妨。圖片來源:賴亦德

八色鳥育雛時巢外植被被清空為例,之所以引起一片嘩然,是因為這樣的干擾很明顯讓親鳥更戒慎恐懼,導致回巢餵食頻率下降,對雛鳥發育顯然不利,親鳥甚至可能會棄巢而去。相較之下,當一隻蟋蟀產卵時清理周圍草枝並打燈拍照,蟋蟀也許會停下來,也可能不久後就會繼續產卵。對蟋蟀來說,它們的世界很小,攝影者打燈拍照的確有可能在它的世界之外,所以也許無傷大雅。而且昆蟲更遵照本能行動,開始產卵了是可能比較不會因為風吹草動而中斷。

然而,雖然認知能力有別,稀有程度也天差地遠,八色鳥因為攝影干擾而棄巢跟蟋蟀因為攝影干擾而停止產卵,其實結果是一樣的。無論是珍貴稀有的八色鳥或是平凡無奇的蟋蟀,一個尊重自然的生態攝影者,應該都會盡可能的一視同仁,在「不傷害生物及其周遭環境」的大原則下,以盡量不干擾動物為上策。

《傷心農場》折翅意外一樁樁 吊死自己的蛋雞

$
0
0
作者: 索妮亞‧法樂琪(Sonia Faruqi)

一本令人心碎與坐立難安的深刻紀實!

你喝的鮮乳是怎麼生產的?你享用的豬肉是怎麼來的?關於這些餐桌上每道食物的背後祕辛,或許我們都時有所聞,但,真相總是像一顆需要層層剝開的洋蔥,才能知道乳牛原來是遭到電擊,以精準地排泄在指定的位置;失去了鳥喙的雞隻,原來是為了避免在擁擠中啄殺彼此……。牠們在我們所看不見的角落,掙扎悲鳴著,逐漸失去了逃跑的勇氣……

《傷心農場》一書作者索妮亞‧法樂琪(Sonia Faruqi),脫下踩踏在華爾街銀行的高跟鞋,穿上踩踏在水泥地裡的橡膠靴,開啟了一段全球農場的臥底探察之旅,從墨西哥、印尼到貝里斯,希望看見在這個如此需要動物的世界,是不是有那麼一絲讓牠們不那麼痛苦的曙光?在我們從這個世界汲取所需的同時,是不是能讓我們的需求,少破壞這個世界一點?一本令人動容、令人震撼,又令人不忍放下的精彩報導文學!

商周出版編輯/黃鈺雯


一樁樁的折翼意外

保羅透過一面大型控制面板操作蛋雞廠。經由拉動或是按下控制面板面上的把手和按鈕,他可以餵蛋雞吃東西、把雞蛋裝箱,以及傾倒雞糞。事實上,控制面板可以完成所有的任務,除了從籠子裡取出死雞以外。因此,取出死雞就成為保羅在每天早上的第一份差事。那天早上,我就協助保羅做這件事,雖然和大部分的日子相比,當天早上這一份工作算是容易許多,因為蛋雞還是新的一群,還是新到的貨,一個禮拜前才被關進籠子裡,身上也還都保有完整的羽毛。牠們還沒有把彼此啄得赤裸裸,身上一塊一塊粉紅的,這和我上次看到的那一批蛋雞很不一樣。

那一批蛋雞在我這一次來的兩週前送去屠宰了,牠們18個月大,而這在蛋業是標準的做法。牠們身上大部分的部位,包括背部、脖子和腿,會被運往中國,形成一個跨國、複雜而難以管控的食物鏈環節,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則賣給麥當勞(McDonald’s)做成雞塊。

在操作控制面板上的一些把手和按鈕之後,保羅走下籠架之間的第一條走道。他走得很快,所以並沒有注意到一隻顯而易見的死雞。我提醒他,用手指著血肉模糊的屍體,屍體像一塊地毯般占據半個籠子。保羅於是往回走,把死雞從籠子裡取出。當他取出死雞的時候,籠子裡還活著的蛋雞會齊聲發出尖銳的叫聲,宛如一曲音調失準的悲鳴。

這聲悲鳴讓人不寒而慄,我連忙踉蹌地跟上前,走到保羅的前面。才經過幾個籠子,我又發現另一隻死雞。牠的頭呈現毫無生氣的死灰色,懸掛在籠架的門和牆壁之間旋轉鉸鏈的窄縫裡。

「牠把自己吊死了。」保羅一邊說著,一邊把死雞的頭從門上的窄縫移出來。「牠大概是因為無聊,所以把頭伸出來,然後就意外卡住了。通常牠們一旦卡住就會死掉。如果是卡在非常小的空間裡,牠們會窒息,就像是這一隻;如果是卡在比較大的空間,牠們不會窒息,但是會餓死,因為牠們吃不到食物,也喝不到水。吊死是我們這裡的三大死因之一。」

吊死?我之前從來沒聽過動物會吊死,而且我也不相信竟然存在這種動物死亡的形式。但是,現在我不得不相信了,因為才經過幾個籠子,又有另外一隻同樣「吊死」的蛋雞。如果保羅及早注意到這些雞被卡在籠子裡的話,這些吊死的意外其實可以避免。然而,這些被卡住的蛋雞卻是每分每秒地受苦,最後一點一點地挨餓、脫水致死。

「另外一項死因則是發生在我們把雞放進籠子的時候。」保羅繼續說道。他的語調聽起來十分輕鬆愉快,彷彿我們正漫步在蘋果園裡。「工作人員太過把牠們放開了,有時候蛋雞會因此折斷腿或翅膀。不過,牠們並不是因為受傷而死,而是因為受傷無法站起來吃東西或喝水,最後才會造成死亡。」

保羅的手上又多出第三具屍體。「但是,最主要的死因是內臟外露。」他說道:「內臟外露指的是內臟從身體裡被推出來,主要是因為蛋雞年紀大了,已經下了太多的蛋。」

內臟外露是因為蛋雞下的蛋太大,以及太早就開始下蛋的緣故,而這兩項都是蛋業趨之若鶩的基因特徵,因為消費者喜歡大顆的蛋,而且年幼就可以下蛋的雞比較符合成本效益。雖然內臟外露主要是出於基因的因素,但最終死於內臟外露卻是外部環境所造成,籠子裡的其他蛋雞會啄食外露的鮮紅、粉紅色內臟,最後導致蛋雞在痛苦、折磨中死亡。

保羅和我還沒有走多遠,這時候布瑞克忽然出現在我們的身後。布瑞克是來請保羅協助處理辦公室裡的一些工作,保羅表示沒問題,然後就跟著布瑞克往大門走。於是,在我們還完成不到十分之一的籠子之前,這場死雞搜尋任務就告一段落了。然而,光是在前幾個籠子裡,即使這些蛋雞都還非常年幼,而且我們還沒有開始搜尋幾分鐘,就已經發現了三隻死雞。

「妳剛才發現的死雞,我一隻都沒看到。」保羅告訴我說:「你很會找死雞喔!」

我試著用微笑回應這句讚美。

那天下午,保羅又找到另外三隻死雞。然而,這樣的成果與其是在證明保羅的速度快,還不如說蛋雞的死亡率很高,因為保羅並不善於發現死雞。一部分的原因在於,他通常都是草率地快步走過籠架;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他只瞄四層籠架裡的第二層和第三層。

如果要觀看最下層靠地板的籠子,我們就需要不斷停下來、彎腰和瞇著眼睛,因為這些籠子距離天花板垂吊的燈泡太遠,所以顯得很昏暗,有太多的陰影。最高層的籠架則是完全相反,這些籠子夠明亮,但卻架得太高,比眼睛的水平視線高出許多,籠子的頂部已經很靠近十英尺高的天花板了。這就表示,保羅只有在聞到「有什麼東西腐爛」的味道時,才會往最上層的籠子觀望。由於工廠裡充斥著各種氣味,這也就表示第四層籠架裡的死雞往往得腐爛好幾個星期後才會被發現。

從第四層籠架取出死雞需要一種類似攀岩的技術,而保羅也示範給我看應該怎麼做。他先抓住第三層的飼料槽,並且把一隻腳踩到第二層飼料槽的上面,接著再吃力地挺起身,雙眼望進第四層的籠子裡。但是,他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可以掃視籠架尋找死雞的屍體,因為當蛋雞一看到他龐大的身軀擋住光線時,就會開始恐慌躁動,而這時候的牠們會瘋狂又歇斯底里地拍動著翅膀,掀起一股充滿灰塵和羽毛的風暴,這股風暴不僅催淚,也會遮蔽視線。

「現在換妳試試看了。」保羅一邊爬下來,一邊朝著我咳嗽,身體劇烈起伏著。

我在心裡暗罵一聲,而後移動幾步,希望不會嚇到剛剛才被保羅嚇到的同一群蛋雞。接著,我抓住第三層飼料槽,腳也踏上第二層飼料槽,然後把直起身,就像保羅適才所做的一樣,最後雙眼朝著第四層籠架望去。這時候在我眼前的蛋雞立刻開始跳上其他蛋雞的背上,牠們像是從盒子裡彈跳出來的嚇人玩具一樣,每一隻都抓狂般的想要逃跑。

但是,牠們無處可逃。牠們的一生就只能待在這個由柵欄、牆壁和格網構成的生鏽金屬箱子。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在那裡就像是一隻怪獸……

塔塔加鞍部紫斑蝶過境 玉管處提供賞蝶秘訣

$
0
0
本報2016年6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玉山國公園塔塔加‬鞍部‬每年許多斑蝶與鳥類移動時一定會經過這裡,包括台灣六種青斑蝶類及四種紫斑蝶,大多數蝶類固定由水里、東埔方向飛越塔塔加鞍部,再繼續往楠梓仙溪方向飛行,因種類及數量極為多樣豐富而形成壯觀的蝶道,得以提供遊客目不轉睛的賞蝶經驗。

據調查,塔塔加鞍部於4、5月陸續有斑蝶出現,此時之紫斑蝶多為老舊個體,應是去年越冬個體擴散離開越冬地時過境塔塔加。

鋪天蓋地而來的紫斑蝶。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鋪天蓋地而來的紫斑蝶。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5、6月間大量紫斑蝶過境,以斯氏紫斑蝶‬最多,而且是年輕個體,現在正值過境期間,成千上萬隻紫斑蝶群起飛舞形成的蝶道,十分壯觀。據蝶類專家台北市立大學教授陳建志常年觀察,接下來幾週內應該會達到高峰期。

玉管處建議,6~7月的晴天上午10~11時,民眾可以步行方式由塔塔加警察小隊至塔塔加登山口賞蝶,觀賞時勿驚擾紫斑蝶飛行或捕捉,遵守國家公園相關規定,並維護生態環境。同時也提醒遊客上山賞蝶記得攜帶禦寒衣物與雨具,注意山區午後雷陣雨發生,新中橫公路起霧開車慢行,注意自身安全。

斯氏紫斑蝶。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斯氏紫斑蝶。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玉管處表示,目前台灣已知的蝴蝶種類分屬於11科,約近400種,其中約有39種為台灣特有種蝴蝶;而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梅山、南安三個遊憩地區,於2002~2010年間陸續調查發現蝶類共有11科282種,孕育著豐富的蝴蝶資源。

塔塔加鞍部紫斑蝶類一年的活動周期為:4、5月陸續出現的紫斑蝶多為老舊個體,是前一年越冬個體離開越冬地時,擴散過境塔塔加。5、6月間分別有一次大量紫斑蝶過境,種類多為斯氏紫斑蝶,且個體多為新鮮個體。

7~9月間沒有明顯發生,11月又有大幅增加的趨勢,且都屬新個體,應是前往冬季集結處越冬,其詳細移動生態有待進一步標放探討。

而青斑蝶‬類一年的活動周期,時間較紫斑蝶類稍晚,7、8月有多的族群出現,9至10月間仍有少數青斑蝶移動過境塔塔加鞍部,到了11月間移動經過塔塔加鞍部的青斑蝶族群大幅增加,與紫斑蝶類有相同狀況。

零安樂將上路 《十二夜》導演:源頭不解決,流浪動物處境更糟

$
0
0
本報2016年6月2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2014年紀錄片電影《十二夜》揭露了流浪狗在公立收容所內的處境,改變民眾對流浪動物的態度,甚至促成2015年立法修訂《動物保護法》,廢除公立收容所對收容動物進行安樂死的「十二夜條款」,並定於二年後,也就是2017年2月實施。

不過動保團體卻發現,動保法的修訂讓收容所不再大量撲殺,但是相關配套措施缺乏下,街頭棄養以及被捕入收容所的流浪動物並未減少,反而將壓力轉嫁到基層工作人員和所內動物的收容品質上,此外更引發流浪動物和野生動物保育間的衝突。

《十二夜》導演Raye 17日在高雄市動保處舉辦的講座中表示,政府雖然訂定零安樂政策,但相關資源卻沒有到位,流浪動物的源頭問題未解決,最後受苦的還是這些被棄養的狗貓,還有第一線工作人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是支持要進行人道處理的。」

十二夜導演Raye希望人們好好思考為何自己需要養寵物。攝影:李育琴

十二夜導演Raye希望人們好好思考為何自己需要養寵物。攝影:李育琴

公立收容所高認養率的真相

過去公立收容所用「十二夜條款」來控制所內的收容數量,也就是公告12天後未被領養的收容動物將進行安樂死,在電影《十二夜》中,即可見每週四獸醫開始勾選安樂死名單,生病或較具攻擊性的狗會優先進行人道處理。

長期關注動保議題的Raye說,在電影受到注目後,大家才了解到這些動物在收容所內的處境。「不要棄養」、「用領養代替購買」等觀念漸漸被接受,民眾對街頭流浪動物也展現更多的容忍,而政府還因此訂定了零安樂死的法令。只是零安樂對於流浪動物問題究竟能有多少改變?或者更糟?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2015年全國公立收容所收容總數為7萬9251隻,總認養數有5萬5694隻,認養率達到70.28%,而人道處理率占13.74%,此外,所內死亡率達10.9%。過去的統計數字並沒有「所內死亡」,Raye指出,在各地方政府相繼推出零安樂政策後,為了說明有些動物是在所內收容時生病或受傷致死,這種情形就被歸於「所內死亡」。

不過從近二年的統計數字中可發現,除了公立收容所認養數量較往年大幅提升外,已經實施零安樂政策的地方政府,如台南市和高雄市,人道處理數量為0,然而零安樂可能代表所內動物收容數量必須增加,在資源不足、收容空間品質低落下,動物在所內生病死亡的機率就會變高。相較之下,採人道處理控制收容數量的縣市,如屏東縣,動物的收容品質較好,所內死亡率也就較低。

2015年全國公立收容所收容處理統計數據。資料來源:農委會

2015年全國公立收容所收容處理統計數據。資料來源:農委會

然而看似合理的數字背後卻藏著隱憂。公立收容所暴增的認養數量,真的是民眾動保意識提升,一隻隻認養出去的嗎?今年4月,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將大量流浪狗送往台南的私人收容所時,造成47隻狗熱衰竭死在貨車內的意外,揭發了公立收容所因所內空間不足,而將大量犬隻送往私人收容所收容,避免安樂死的執行,認養率也不錯的假象。

源頭無管理  動保團體:寵物應強制植晶片

今年5月,位於新屋的桃園市動保教育園區園長簡稚澄,因園區收容壓力而輕生,凸顯在空間和資源不足下,基層動保工作人員必須面臨的沉重負擔。這些都不是政府頒布實施零安樂政策後,馬上就能改善的問題,Raye說,「反而讓問題更加嚴重。」

「正視問題,並且從源頭解決!」她強調,台灣至今每年仍捕捉將近10萬隻流浪貓狗,代表飼主的責任沒有受到重視,人類飼養寵物不受規範,因此造成流浪動物的問題。即便收容所一再捕捉收容流浪動物,甚至部分動保團體採用TNVR,對街頭流浪動物的數量減少作用不大。

動保團體一再要求政府應加重飼主責任,從源頭控管,最基本的就是寵物植入晶片,讓飼主不輕易棄養或造成寵物走失,此外也必須為寵物結紮,然而動保團體指出,這項政策至今一直在勸導期,始終未能明定實施。

攝影:黃婷筠

收容所中的流浪動物,因相關資源不夠充足,並未被妥善照顧,更別提被認養。本報資料照。攝影:黃婷筠。

應思考如何讓動物不進收容所  而非要不要安樂死

高雄市動保處副處長段奇漢表示,養寵物強制植入晶片曾經在動保法中有規定,但是後來在修法時被拿掉,改為勸導期。他說,高雄市率先通過零安樂死政策,不過卻吸引了外縣市民眾將流浪狗帶到高雄來放養,因此街頭流浪動物的數量還是很多。目前動保處已興建新的收容和教育中心,增加可收容的數量,也改善收容品質和動保教育推廣。

不友善的捕捉方式,讓流浪動物對人產生恐懼,影響後續送養的困難。李育琴翻攝。

不友善的捕捉方式,讓流浪動物對人產生恐懼,影響後續送養的困難。李育琴翻攝。

Raye最後表示,當源頭管理做好時,公私收容所互相協力,在對動物福利最好的狀況下,提供收容、領養和民眾教育的功能,才是最好的動物保護政策。民眾態度也應該改變,「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不讓動物進到收容所,而不是怎樣在收容所裡不要安樂死。」

 

越南・魚之死

$
0
0
作者:我們的島

天色微亮的清晨,傳來聖樂聲,不到五點,漁村居民早已聚集在教堂望彌撒,這個小漁村,平常少有遊客造訪,九成以上居民靠漁業維生,而它的命運,跟台灣有關... 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彌撒結束後,村民聚集在教堂外議論紛紛,言語帶著氣憤與恐懼,他們互相討論身體所出現的莫名症狀,有人吃了海產後,出現胸悶、呼吸困難、手腳無力、疼痛,有人捕魚回來後,全身發癢、皮膚潰爛,也有人出現呆滯、精神渙散,甚至還有一位潛水人員,因不明原因死亡,他們不清楚海洋怎麼了?但村子裡的人不敢出海捕魚,更沒人敢吃海產。

回溯四月初,越南中部四個沿海省份,河靜、廣平、廣治和承天順化的海岸,陸續發現大量死亡魚群,死魚事件讓越南部分居民生活產生劇變,畢竟漁業是沿海居民的經濟命脈,而越南水產品更是行銷全球。

漁業是沿海居民的經濟命脈。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河靜省的漁民梅盛從18歲開始捕魚,他的漁獲主要出口到中國、台灣、日本等地,四五月份是最豐收的季節,一個月的收入有時可到20萬台幣,一整年就靠這一季,但自從死魚發生後,他再也沒辦法出海捕魚,全家頓失依靠。他的鄰居梅氏滿是一位魚販,靠賣魚養活一家老小,現在不只一兩個月沒進帳,家裡的冷凍庫還冰滿了剛買進的魚貨,光是成本就上萬元,再加上大海是沿海居民免費的冰箱,現在餐桌上沒了魚,她連幫孩子張羅三餐都苦惱。

當地神父四處籌錢,想協助居民度過難關,協助送米等物品,但也只能救急,無法長久,於是他們想找出原因,讓海洋恢復原貌,究竟海洋發生了什麼事情,海水裡有什麼樣的物質,讓魚死亡,讓人生病呢?

究竟海洋發生了什麼事情。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對於種種前所未見的現象,當地居民開始懷疑死魚事件,可能跟鄰近的台塑河靜鋼鐵公司排放的廢水有關。神父表示,漁民們會將矛頭指向台塑河靜鋼鐵,主要是許多漁民發現海面出現黑色、紫色、紅色的狀況。海洋放流管疑似有不明排放、死魚大量聚集在河靜鋼鐵附近,尤其河靜省海關局提出,台塑有進口300噸化學物品等等疑慮。

對於越南居民的指控,台塑集團回應,工業廢水經過處理之後,依照環評結論,再以海洋放流管排放,沒有任何一次不合格,而且越南政府已於四月底公布,可能原因來自紅潮,跟台塑河靜鋼鐵無直接關係。

越南社運人士阮英俊直言,越南居民對於這樣的說法無法信服,因為越南政府對於紅潮是否為肇因,說法一直反覆,提不出證據,沒有解決策略,甚至越南環境學者也認為不是紅潮造成的。在資訊模糊、證據未明,加上經濟生活又受到衝擊之下,從5月1日開始,在河內、胡志明市等地,不斷有街頭抗議,這也是越南近40年來最大的公民抗爭行動。

為什麼越南民眾會這麼憤怒?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為什麼越南民眾會這麼憤怒?

在死魚事件發生之初,台塑河靜鋼鐵公司的代表回應,說出「要選魚蝦,還是煉鋼廠?」,一語表明工業與環境不可兼得,引發眾怒,也讓外界更加將死魚事件跟台塑聯想在一起。除此之外,這裡面還糾結著累積已久的不滿情緒。

台塑河靜鋼鐵公司是越南最大的國外直接投資案,因為煉鋼廠的到來,許多越南居民的家園被迫徵收。我們來到一個被迫遷的聚落,滿地的頹圮,斷垣殘壁,這裡原本有上千戶居民,大部分的居民已經移居到安置區,目前還有158戶居民不願搬遷堅守家園。

許多越南居民的家園被迫徵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當地居民阿青曾在台灣工作3年,之後又到非洲工作,漂泊異鄉打拼多年,就是為了讓家人可以安居過好日子,站在自己的家遠望村莊,鄰近區域只剩下自己爸爸的家還沒拆,整個村莊幾乎都人去樓空,雖然家鄉變貌,他不願意努力的心血一夕崩毀,極力抵抗搬遷。

不過留下的居民得面對各種接踵而來的壓力,當地居民激動的表示,越南政府為了逼迫他們搬遷,把村莊的學校拆除,並且不讓他們的孩子到鄰近區域念書,若要上學,只能到20公里遠的安置區。所以村子裡的孩童,已經有兩年沒辦法上學,家長們擔心孩子失學,無法繼續學習,就利用不到10坪的房間,打造一間臨時學校。空間太小,孩子必須輪流到校,或是不同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而村子裡的哥哥姐姐,就是這間學校的老師。

阿青和其它居民還在繼續奮鬥,他不懂為什麼台灣企業一來,他們就得走,部分居民受不了越南警察監控或暴力手段,只好選擇拿賠償金離開,漁民梅盛就是其中之一。梅盛無奈的說,因為賠償費用太低,很多人光是蓋新房子就不夠了, 更別說重新生活,而今連僅存賴以維生的海洋也出事了,死魚事件讓他們的處境更加艱困。

死魚事件的真相,大家還在等待答案。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死魚真相是什麼,大家還在等待答案,不過當地居民心裡明白,那個有海有田的日子,再也回不去。

漁民梅盛回想起還未搬遷的日子,說著說著,彷彿回到從前,「村子裡的男人去海上捕魚,女人在家裡種田,傍晚時鋪草蓆到沙灘乘涼,吹著涼爽海風,很涼爽,很幸福...」。

魚與工廠,要選哪一個?

大溝頂之夏

$
0
0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鄭嘉明;剪輯:葉鎮中

2016年6月4號這天,跟平常一樣炎熱。大太陽底下,二、三十個住在高雄旗山大溝頂的居民,拿著標語到旗山區公所前抗議。他們不滿高雄市水利局,在召開「旗山區第二號排水改善工程」第二次公聽會時,沒有邀請他們...

高雄旗山大溝頂的居民在區公所前抗議。攝影: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這些不請自來的人,是住在二號排水溝上的居民。他們沒想到,高雄市政府竟然要推翻62年前高雄縣政府的決策,拆除他們的住家。對此,高雄市水利局總工程司韓榮華解釋,整個旗山區的排水系統裡,五號排水是主要排水,也是公告的市管區域排水,二號、三號、四號排水,是納入下水道系統的排水。大溝頂太平商場下方的二號排水道,其排水斷面有束縮,加上房子老舊影響結構安全,還有住戶的生活雜排水,都直接排到二號排水,容易影響環境。所以以優先順序來講,現在針對二號排水,做整體規劃、檢討,發現有整治必要。

公聽會一開始,高雄市水利局水利行政科科長黃柏棻表示,「高雄市政府水利局,為了辦理旗山二號排水工程,需要使用五筆地私人土地,今天召開第二次公聽會。」可是公聽會現場只來了兩位地主和地主代表,其他30多個人,都是大溝頂居民。

居民們一聽到科長的宣讀,紛紛表示抗議,不斷鼓譟。他們輪番砲轟,「我們有權利來發問,你們為什麼沒有行文開會通知給我們?」、「你給的公文上沒有講私有地啊!既然沒講私有地,為什麼只回答私有地主問題?」,也有居民大罵,「你說你有誠意,那我們今天的意見和發言,會列入會議記錄嗎?」

大溝頂居民在公聽會現場抗議。攝影: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科長黃柏棻回應,因為這些公聽會的資料將來要報到內政部,是針對私有地地主的內容去做紀錄、回應。他強調,「大溝頂太平商場的都是公有土地,所以沒有所謂的徵收土地問題,這場公聽會是針對私有地主的公聽會。」

久坐一旁等著發言的私有地主,也忍不住針對土地徵收的必要性,提出看法。地主陳耀宗表示,從早年到現在,無論颳颱風、下大雨,二號排水的水流都非常順暢,未有溢出河面,在地居民最清楚。二號排水溝只需要整治下游跟五號排水的匯流處。

其實大溝頂的崛起,見證了台灣日治時期之後的發展歷程...

二號排水在旗山地區,是條人造下水道,它的源頭,是旗楠公路起點上的一座小橋,主要功能是收集家庭污水和雨水。民國43年,為了發展地方經濟,旗山鎮公所經高雄縣政府核准,鼓勵民眾出資,在二號排水正上方,興建33家店面組成的太平商場。由於店舖都蓋在排水溝上,所以也被稱為「大溝頂」。在民國40到60年代的極盛時期,這裡是旗山老街上最熱鬧的地段,也是高雄內山九鄉鎮唯一的精品街。

太平商場店舖都蓋在排水溝上。攝影: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為了保衛家園,大溝頂居民在去年組織旗山太平商場大溝頂自救會。自救會副會長呂明璋說,我們大溝頂是當年最繁華的精品街。你要結婚,必須要來皮箱店買兩個皮箱,到隔壁做六套女裝,到隔壁做兩套西裝,然後要到布莊剪一些布當嫁妝,然後要去買個電器用品,要去刻個結婚印章。這種種在這條街都可以一次搞定。

自救會會長鄭淵文說,只要問大概50歲以上的人,就會對大溝頂非常有記憶。他會想起小時候跟著媽媽來這裡選一塊布、來這裡做衣服,或者到旗山戲院看電影,來大溝頂散步。大溝頂已經是旗山人的共同記憶。

相較於過去,現在的大溝頂真的冷清多了。於是為了保住老家,鄭淵文不顧父親反對,毅然決然放下國際導遊工作,帶著妻女回旗山創業,租下大溝頂的第一間店面。說到這裡,鄭淵文很激動。「因為大溝頂是1950、1960年代,香蕉外銷盛世時所繁榮的一個市場,經過幾十年的演變,這裡已經沒落,又變成市區公所要拆的一個理由,當然我們義無反顧要回來,守住這個地方,尤其是第一家店面。」

鄭淵文帶著妻女回旗山創業。攝影: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其實鄭淵文要守的,不只是老街、鄰里關係,還有曾經在老街上發光發熱的傳統技藝。父親的鐘錶店,鄰居的西裝店、女裝店和皮箱店,每家店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成就旗山老街的今日風光。

呂秋林在大溝頂是有名的手工皮箱老師傅。大溝頂繁華的這30年,也是呂秋林20到50歲的人生精華階段。這些年,呂秋林帶著學徒一起趕工,一年做的皮箱超過400個,陪伴旗山子弟出外打拼。也因為這樣,呂秋林的皮箱技藝,被尊懷文教基金會提報為無形文化資產,正在審查階段。

混濁的黃泥巴水,是五號排水,水色較深較黑的,是二號排水,這裡是旗山五號排水與二號排水的匯流處,也是高雄市水利局認為,要優先整治的兩處排水系統。總工程司韓榮華說明,如果二號排水沒有經過整治,它在匯流到五號排水區域的位置,會有溢淹的情形,只要超過防洪頻率標準,大概都會溢淹,總之,整個排水要整治,不能只整治局部,這對解決溢淹是無效的。

68歲的郭榮昌,在二號排水和五號排水都有住家,他和太太、兒子媳婦兩家人,各住一邊,水利局的整治工程,將一次把他的兩個家都拆掉。旗山的尊懷文教基金會秘書王繼維一再強調,旗山是高雄市的易淹水地區,水患元兇是長年淤積的旗山溪,尤其是莫拉克颱風後,淤積河床比堤防內道路還高,對居民造成威脅。一方面,區內排水無法排到旗山溪,二方面,溪水太多太湍急,如果沖破堤防,溪水勢必淹沒旗山區。

匯流處會有溢淹的情形。攝影: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為了活化老街、振興產業,大溝頂自救會從六月初開始,每半個月舉辦一次GO.GO.DIN市集。擔任活動剪綵的嘉賓,不再是政治人物,而是住在老街上的老師傅。

空氣中,是淡淡的咖啡香,老街住戶心裡,充滿濃濃人情味,對大溝頂來說,人潮不一定要是錢潮,重要的是,過去的記憶與現存的文化,可以被看到、被欣賞。入夜,是夏天最舒服的時候,有人乘涼、有人參加活動,大溝頂的每個人都希望,可以一直這樣生活下去。

大溝頂的居民希望可以一直這樣生活下去。攝影:鄭嘉明。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高雄市政府要求居民要在4月30號前搬遷,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搬走。到底在居住權益和治水工程間,在老街再造與現代化景觀間,有沒有可能出現對話、找到解決方式?而台灣社會最後的取捨,又會是什麼?

海洋有「亮點」 全球這15處環境差 珊瑚發育反而好

$
0
0
本報2016年6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觀察到珊瑚礁克服過度捕撈等環境壓力、進而蓬勃生長的海中「亮點」,這些地方在種種不利環境條件之下,魚群數量卻超乎預期的多,也讓保育界燃起新希望。

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珊瑚白化前後對照。圖片來源: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珊瑚礁,發生白化現象的前後對照。圖片來源: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研究人員在全球46個國家進行6000多項珊瑚礁調查,發現有15個地點,魚群出乎意料的多。這些「亮點」大部分位在太平洋,包括索羅門群島、印尼部分區域、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吉里巴斯。

但同時,科學家也發現珊瑚礁狀況不佳的「暗點」,有些甚至出現在偏遠、相對未受污染的地方。

研究指出:「這些亮點所在地往往有鮮明的社會文化特性,包括約定俗成的海洋資源運用方式、地方高度參與海洋資源管理、高度依賴海洋資源以及有利的環境條件,像是隱密的深海棲地。」

研究主持人Josh Cinner教授說:「『亮點』是指在人口壓力、貧窮、不利環境條件之下,魚群數量卻超乎預期的地點。不一定是未受污染的地方,而是面對壓力適應得特別好的地方。我們想知道為什麼這裡的珊瑚礁有過人的抗壓性,是否有秘方可以克服過度捕撈造成的劣化。」

研究也發現35個魚群少於預期的「暗點」。這些暗點遍佈世界各地,幾乎每個主要的海洋盆地都有,也有些共同的特性。一般而言,這些暗點多有密集的捕撈活動,而且很容易囤積保存漁獲。

Cinner說:「我們認為亮點提供了一些珊瑚礁保育的啟示,具體而言包括加強地方參與,讓地方社群保有所有權,人們因而可以發展出保育珊瑚礁魚群的創意作法。相對的,暗點則告訴我們必須要避免的開發和管理方式。」

這份研究共有34所大學和保育團體、39位科學家參與,發表於《自然》期刊


《廢清法》修正案初審過關 大幅提高罰則上限

$
0
0
本報2016年6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國內廢棄物管理失序,污染事件層出不窮,修正管制法源持續進行。20日,社福衛環委員會完成《廢清法》修正草案審查,不需再經過黨團協商。此次修法重點,罰金上限多獲大幅提高,但管理事權統一回環保署未有進展,暫時維持原狀。

立委蘇治芬與眾委員討論法案中。攝影:賴品瑀。

雖然環署推動《廢清法》與《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二法合一成《廢棄物減量及循環利用法》,但十多年來仍未完成,因此先以修正《廢清法》部分條文來救急,要解決目前已經相當嚴重的管理失序問題,提出修正草案的委員包括了林淑芬、蘇治芬、劉建國。陳曼麗也對其中的第28條提出修正動議。

罰則上限大幅提高

大致來說,林淑芬版草案著重解決目前常見廢棄物假產品、資源之名,以再利用名義逃避廢清法管轄,且管理權分散各部會,有多頭馬車、疊床架屋的問題,其修法重視明確定義廢棄物與統整強化廢棄物管理的計畫;蘇治芬則是因縣市間的垃圾大戰,指出是由於事業廢棄物搶佔一般廢棄物處理設施所致,因此要求科學園區、工業區應自設焚化爐處理;劉建國則因黑心食物、有害事業廢棄器非法棄置頻傳,因此要大幅提高罰則。

雖然劉建國自上月桃色風暴纏身後持續神隱,今日仍未到場解釋、討論自己的提案,但他提出的罰則提高仍多獲通過,甚至將罰款金額再提高。幾項罰則上限比照《水污法》、《空污法》,如非法傾倒廢棄物致人於死者,罰款上限從1500萬提高至3000萬;致重傷者,罰款上限從900萬提高至2500萬;致危害人體健康導致疾病者,罰款上限從600萬提高至2000萬。在科學園區與工業區違法傾倒事業廢棄物者,刑期從最高5年提高至7年,罰款上限從1000萬提高至1500萬元。

但因為《廢清法》含括的污染樣態、業者規模狀況繁多,因此在上限拉高同時,也維持了下限。如農委會代表指出,在農場常有僅是因為枝條、稻草或資材堆置散亂而遭開罰的,往常多以下限6000元處理,若全面提高上下限,對這些並無高度傷害環境的行為來說,處罰太重。

雖然一度討論到是否比照《水污法》對畜牧業的作法,將農業部門劃出另外管理,但林淑芬又提出,農業部門的樣態也越來越複雜,如農企、沼氣發電等,因此並未另外處理。

但環署廢管處處長吳盛忠表示,在空污、水污法中,環署都有另定裁罰準則,再訂出何種違法行為應處以何種程度的罰則,《廢清法》依法也將如此辦理,後續提出級距與公式。

焚化爐優先處理一般廢棄物

去年中南部縣市的垃圾大戰起於利潤較高的事業廢棄物,排擠了原本各縣市處理家戶垃圾的焚化爐使用,蘇治芬因此提出科學園區、工業區應該自設焚化爐等處理設施,此次討論過後,採用了陳曼麗所提第28條修正條文,明訂焚化爐使用的優先順序,應優先處理縣市一般廢棄物後,仍有餘裕處理能量,且函詢環保署確認尚無調度計畫時,才能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

環保署長李應元說,支持這條修法,更表示將逐年汰換老舊鍋爐機具來增加焚化爐焚燒量,也會積極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再利用。

工業局長吳明機說,工業局支持訂定焚化爐處理廢棄物的優先順序,但希望通盤考慮,在地事業廢棄物也能一併優先考量。雖然工業局日前已經釋出消息,要在彰濱工業區設置事業廢棄物專用處理設施,但距北中南區都要設置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吳明機表示,目前北區仍未找到適合用地,南區目前也只有雲林科工可能有地可用。對此,委員會也提出附帶決議,要求環保署、經濟部、科技部、內政部在6個月內清查出工業區、科學工業園區可用土地。

管理事權仍未統一

至於管理事權統一的部分,則急於在這個會期完成修法的壓力下,暫時遭到擱置,林淑芬表示,這樣妥協是為了解決目前已相當嚴重的陳痾舊疾,因此「勉為其難的接受了」。

目前事業廢棄物的管理分散在經濟部、科技部、農委會等10個目的事業主管部會,雖然環署之前估算出,需要增加百人人力,與每年6億的經費來達成事權統一,但環署表示,估算僅是初步,且尚未有上路的準備。

不過環署也提出涉及二個以上目的事業別的共通性事業廢棄物,例如廢鐵、廢紙,經環保署認定後,訂定相關辦法管理,也是前進一步。

委員會也通過增訂39之1條文,公告再利用的產品,應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負責流向追蹤管理,且再利用的產品用於填海、填築土地者,或有不當利用、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健康之虞者,必須要做環境監測。 

濫伐森林、過度放牧 南美上億頃土地劣化

$
0
0
本報2016年6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糧農組織(FAO)指出,全球有95%的糧食來自土壤,但全球已有33%的土地劣化。在整個南美洲,有超過68%的土地受到侵蝕——高達1億公頃的土地因森林砍伐而劣化,7000萬公頃土地過度放牧。

CIFOR(CC BY-NC-ND 2.0)

森林砍伐容易導致土壤劣化。圖片來源:CIFOR(CC BY-NC-ND 2.0)

國土沙漠化 成南美糧食危機

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阻止土壤劣化是維持生態永續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像巴西東北部,160萬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佔國土面積18%,大幅影響玉米和豆類等主食作物生產。

在阿根廷、墨西哥和巴拉圭,超過一半國土出現土壤劣化和沙漠化問題。玻利維亞、智利、厄瓜多和秘魯則有27%至43%的國土面臨沙漠化。

玻利維亞問題尤其嚴重,超過600萬人,也就是77%的居民住在劣化地區。中美洲也不遑多讓。根據2014年EUROCLIMA區域合作計畫繪製的拉美和加勒比海土壤輿圖,薩爾瓦多75%的土地遭侵蝕,瓜地馬拉12%的土地面臨沙漠化威脅。

在非洲,80%的土地被中度至重度侵蝕,10%的土地出現輕度侵蝕。

為提醒全世界土壤沙漠化和劣化的嚴重性,聯合國將6月17日訂為「國際對抗沙漠化與乾旱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地球,重建土地,全民參與」。

土壤劣化影響貧戶 增加族群衝突機會

FAO區域辦公室Pilar Román說,貧窮、土地沙漠化和劣化之間有高度的相關性:「眾多研究顯示,最貧窮脆弱的社群所能獲得的資源最少。貧窮社群沒有肥沃的土地、缺少種籽、水源、生產資源、農業機具和獎勵。在這些貧窮社群中,最脆弱的是女性和原住民。貧窮與土壤問題互為因果:土壤劣化迫使社群遷徙,產生衝突。」

其中一個例子是智利。當地有49%的土壤中度至重度侵蝕,62%沙漠化。

當地政府為規劃和執行氣候變遷策略性遷移和適應措施,以過去60年的氣象和生物氣候資料加上自然地理、社會經濟和環境指標,以及自然資源統計數據,製作最新土壤劣化地圖。

這份地圖的作者、Sud-Austral顧問公司專家杜阿爾特(Efraín Duarte)指出,全國性土地沙漠化、劣化和乾旱的直接原因是森林砍伐、森林劣化、森林大火、土地利用方式改變以及氣候變遷,間接原因則有植被監督、管理和栽種不當,加上偏鄉貧窮、知識水準低以及不重視植物資源的風氣。

政府以這份地圖為基礎,設計了復育和保護原始森林、沙漠植物和重建森林植被的國家計畫。杜阿爾特表示,對抗沙漠化是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

Román同意他的看法,並表示預防土壤劣化的工作應根據適當資訊、訓練,喚起社群與決策者對保護土壤的問題意識。此外,也應避免短視近利的農法給予土地壓力。

濁水問題恐成常態 北水處:20億造「翡翠專管」很划算

$
0
0
本報2016年6月2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去年蘇迪勒颱風引發濁水問題,北市長柯文哲提「翡翠水庫專管」計畫,南勢溪濁度飆高時可改從翡翠水庫下游取水,經費高達20億元。20日北市府舉行「北部五大河系-防洪及水資源利用」論壇時,柯文哲再度呼籲中央、新北共同解決經費、用地與環評等問題。

翡翠專管花20億是否只為避免三天停水?北水處長陳錦祥回應,去年濁水超過200度的天數達63天,僅蘇迪勒加藥處理就要3000多萬元。未來,短延時強降雨已成常態,濁水問題只會更多,設立專管一定划算。

南勢溪與北勢溪的交會處。現有取水口在兩溪交會後取水,當南勢溪濁度飆高時,將取到高濁度原水。攝影:陳文姿

南勢溪與北勢溪的交會處。現有取水口在兩溪交會後取水,當南勢溪濁度飆高時,將取到高濁度原水。攝影:陳文姿

20億從哪裡來? 柯文哲望中央補助

大台北地區75%的水源來自南勢溪,但南勢溪自去年蘇迪勒颱風過後,原水濁度數度飆高影響供水。北水處打算在翡翠水庫下游設置長度2.5公里的翡翠專管,當南勢溪濁度過高時,就可改用翡翠水庫較低濁度的原水。初估經費約20億元。

柯文哲表示,雖然翡翠水庫跟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都屬台北市政府管轄,但是翡翠專管位在新北市,以使用人口計算的話,新北還比台北多,究竟錢該誰出?希望中央、地方一起來看。另外,也希望新北在用地取得與環評上予以協助。

翡翠專管預計於2016年~2019年間完成可行性評估、規劃設計、環境影響評估以及土地徵收。2020年開始施工,工期三年,2022年完成。

經濟部水利署署長王瑞德表示,翡翠專管的可行性評估9月才會完成。屆時才能確定是否要蓋,並進一步討論工程細節、經費分攤、配套、補助等問題。

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北部五大河系─防洪及水資源利用論壇 攝影:陳文姿

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北部五大河系─防洪及水資源利用論壇 攝影:陳文姿

強降雨下濁度易升高  北水處強調專管有必要

外界曾批評台北市民對缺水忍受度低,在極端氣候下,市民也應培養韌性,不應只為了三天停水而花20億蓋專管。對此,陳錦祥有不同看法。

他表示,台北一天缺水,工商活動、電腦機房等用水都受到影響,不能與其他地方相比。此外,極端氣候下,原水濁度高峰跟期間都有延長的趨勢。但去年濁度超過200度的天數達63天,不是外界所想的3天而已。

陳錦祥補充,雖然北水處可以處理濁度達1萬度的原水,但相對要付出加藥跟污泥清除的費用。光以蘇迪勒颱風為例,一週加藥就花3000多萬元。未來濁度超過200度的天數只會愈來愈多,因此專管一定划算。

陳錦祥解釋,極端氣候下,短延時強降的機率高,大雨容易讓邊坡滑落,之後只要再有小雨,就很容易把土層沖到水裡。他舉例,上周六的一場局部性大雨過後,就讓進到淨水廠的原水濁度飆高到3600度,未來濁水問題將更多。

王瑞德也認為,供水是民生的基本需求,翡翠專管在緊急時將作為正式的供水管道,對台北與新北都有益。另外,管線埋設對環境影響也很小,環評應該不會有問題。

翡翠水庫專管計畫 圖片來源: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工程總隊

翡翠水庫專管計畫 圖片來源: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工程總隊

新店溪上游集水區治理及專管計畫  圖片來源:臺北自來水事業處簡報

新店溪上游集水區治理及專管計畫  圖片來源:臺北自來水事業處簡報

 

飛旋海豚頭上這一槍,戳破了什麼?

$
0
0
作者:余欣怡(中華鯨豚協會理事)

本文僅代表個人意見,未經授權不接受媒體任何型式的引用,歡迎海人朋友轉載。

看到海上有人傳來的照片,暗暗的先罵出一連串...然後騎車出門去冷靜一下。這隻已死亡了飛旋海豚頭上的鏢槍很眼熟,是鏢刺漁業的漁具之一,但大家困惑的是:為什麼要鏢獵牠?一隻原本屬於太平洋上自由自在的海豚?

在海裡悠遊的海豚為何身中魚槍。攝影:林思瑩。

今天早上花蓮的賞鯨船班上,土匪和船長看到海面載浮載沉尚有一口氣的海豚,基於想救助牠而打撈上船回航救援,但很快就牠就安詳離世,解說員土匪這時候還打起精神,努力安撫整船遊客憤怒的心情,試圖傳遞海洋中一般人不甚理解的漁業、鯨豚之競爭關係。直到動物上岸,報案後經過剖檢蒐證,大家都按奈著情緒處理著。

傍晚,媒體消息不斷釋出這極有故事的畫面,海豚頭上插著凶器,掛著淚。血腥,聳動的照片自然引起不少民眾的論戰與撻伐。其實最近兩個月,這些已經像是不斷上演的戲碼,輪流在這種台灣的海洋生物臉書版面上映。從龍王鯛,大硨磲貝,蘭嶼大海扇,綠蠵龜...終於今天也輪到了鯨豚。 

首先,這並不是某些特定族群的問題,看到某些網友每次都回覆的漁民好慘忍...一類的言論,這是以偏蓋全,也是把問題簡單化。我們認識許多的漁民海洋保育觀念先進,也是實際落實第一線的把關者,這幾個事件中,也不全是漁業的衝突造成的。所以回到飛旋海豚的這次非法獵捕事件,為什麼會有人鏢獵牠?常在海邊活動的人,多少都知道少數還有人在吃地下交易的鯨豚肉,而肉的來源主要來自流刺網混獲的屍體,鏢獵來源其實較少。另外一個原因,是現在漁業成本日漸高漲,某些遠洋漁船會鏢獵鯨豚,取肉來做魚餌。這兩種情形的數量有多嚴重,老實說我們都沒人知道。

另外,海洋中的兩大競爭者漁業與鯨豚,已經交戰了很多年,大家互相傷害,也互有損傷。但是漁民有苦難言,鯨豚根本也不能言,這樣的衝突在現在海洋資源的枯竭日益嚴重下,越演越烈。然後呢?我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重點來了,我們的海洋現在呈現超級「無政府狀態」,才會讓以上的事情隨意又頻繁的發生,然後大部分的現況都一問三不知。海巡單位很辛苦,但他們的職責有限,在海洋保育的層級上,往往都是協助擦屁股的角色。那剩下的政府單位呢?分散在各組織中的極小層級。海洋廢棄物,油污事件,海岸管理,非經濟漁獲物的海洋生物研究及保育,海洋保護區....這些大多處在三不管地帶,或是處在校長兼撞鐘的窘境。因此,還是要在這裡大力呼籲:「海洋保育署」不能等!請趕快能夠組織健全的掛牌營運。

台灣的鯨豚保育,是在特殊的國際壓力下促成的,也因此要改變民眾長期食用鯨豚肉的習慣並不容易。往年常有人批評我們處理擱淺的鯨魚海豚是違反自然又浪費資源的,應該要把氣力花在其他重大鯨豚威脅的方面。農委會保育組的長官說得很好:從我們開始救援鯨豚,就是向民眾宣示鯨豚不再是食物,而是需要保育的野生動物。

的確,台灣這20年大家對待鯨豚的態度是有改變的,從早期去到新鮮動物擱淺現場,常常少塊肉或是旁邊有人調好醬油調味料在等待,到現在處處都有民眾熱心協助搬運等各項事務。在賞鯨船上,也越來越少遊客在觀看鯨豚的時候問我:這種一斤多少錢? 好不好吃?台灣的鯨豚保育的確有很大的進展,人們逐漸喜歡鯨豚。在極少數遇到查扣鯨豚肉事件發生,也常常安慰自己,檯面下的少數獵捕與食用,會讓慢慢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而海巡署的查緝努力,鯨豚試紙的研究面世,都走向光明美好的一面。

今天這一槍,戳破了許多事情,戳破了鯨豚保育美好的表面現況,趁著心還會痛的時候來重新檢視:現在的鯨豚海豚面臨了什麼困難?現在的海洋保育究竟卡關在哪裡?漁業和鯨豚的結如何解?

沈重的海洋日,沈重的端午節!

海豚之淚後,談漁人之淚

$
0
0
作者: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從昨天到今天,不論是新聞媒體或粉絲頁上,都可以看見各方對於「飛旋海豚被鏢刺事件」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也許是因為死亡海豚眼中的分泌液與鏢槍的照片太令人震撼動容,也或許是近日來接二連三的龍王鯛、綠蠵龜等海洋野生動物保育事件一再地挑起群眾敏感的神經,所以這則新聞被討論的程度幾乎登上了平面媒體的頭版。然而,對於這則新聞後續的延燒和討論,出現許多一面倒斥責漁民的聲浪——為了一個違反保育法規的非法漁獵行為,而將全台灣的漁民一竿子打翻,這是我們非常不樂見的。

身上帶著標槍的飛旋海豚。圖片來源:張卉君。

事實上,既然這隻受苦的動物已經犧牲,那麼當然希望除了「海豚好可憐」之外的憐憫之外,我們能夠更有智慧看到這起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除了呼籲司法單位必須嚴正看待野生保育類動物捕殺地下化、徹底追查背後牽涉的黑市交易結構之外;相關的中央主管機關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地方主管機關花蓮縣政府農業發展處保育與林政科,在保育工作的落實和態度上是否夠積極?專責的海洋事務處理機構「海洋保育署」走走停停究竟何時才要成立?此外,現行的漁業政策是否有照顧到漁民...等面向,都值得我們一一去檢視。
保育類動物非法捕獵是單一事件?

在台灣,往往當一個引發爭議的事件發生,群起的憤怒會啟動「獵巫模式」,如果找得到「兇手」就往死裡打;若找不到「兇手」成為懸案,就遷怒在相關的群體中去投射壓力,事件過後往往不了了之。多少人能夠認知:只從單一事件來處理而不討論背後結構性的問題,是非常輕鬆苟且的,也解決不了問題。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次的事件絕非單一事件,甚至可以說這只是冰山的一角,不論陸地或海域的野生保育類動物被人為誤殺或刻意獵捕的數量有多少?根本就一直是沒有人追查的懸案。然而,面對這樣的地下化案件要如何循線追緝、對於海上的現行犯如何加強執法?端看檢警單位的決心。

因此,讓執法單位、檢察單位感受到民眾對違法事件的關心,以及對第一線嚴格執法人員查緝工作上的支持,是重要的力量;例如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蕭再泉小隊長,就不斷透過臉書來讓執法過程透明化,也讓民眾持續的關心成為海上執法的強心針。所以,面對類似的事件,都需要大家持續的關注、監督與發聲;同時,地方保育機關也應該建立健全的保育處理機制,如:完整的民眾通報系統、公開的資訊管道、處理流程、公民參與模式、教育訓練及事件後的檢討機制等,以積極、透明的態度來面對保育工作的推動,加強民眾的參與度;當然,讓海洋保育團體念茲在茲、千呼萬喚出不來的「海洋保育署」,則是扮演統整一個海域各方事務的中央海洋事務專責機構,政府部門應當盡速推動成立,並加入民間參與機制。

漁民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

除了動物的問題從保育法令、執法和判決層面去談之外,本文也想探討漁民在整起事件中的角色;因為所有動物的問題,都是起源於人的問題。

早期,在野保法成立之前,台灣各地都有捕鯨、吃海豚肉的習慣,姑且不論台灣在獵捕鯨豚的歷史,是否與日本殖民後有規模地建立「捕鯨業台灣基地」有關,但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海豚肉既不違法又取得容易,沒有人會去公然譴責漁民,對於漁民來說,捕鯨也是漁業的一部份,甚至是基於「清除害魚」的理由,自行運作一套「生態平衡」的邏輯:海裡的鯨越多,魚就會越少(?) 然而,在1980年代野保法正式將鯨豚列為保育類動物之後,漁民開始知道這些「海豬仔」抓了會被罰錢,所以也就從這時候開始,獵殺海豚成為一種地下化的交易——有需求,就會有供應;而這個供需市場,也許遠比檯面上的交易還要複雜與黑暗。

漁民為什麼明知違法,還要鋌而走險?據悉,海豚肉的交易價一公斤可達250元,不同品種的海豚肉價錢也不同。不論是因為施用流刺網時混獲鯨豚的「誤捕」,還是用傳統的鏢刺漁法目標精確地獵捕,每年因此而死亡的鯨豚不計其數,不論是漁業署或海巡機關亦不曾出示統計數據。究竟誰在捕海豚?在漁民之間也成了一個公開的默契和不能說的秘密,即便被查緝了法官多半也選擇輕判:畢竟,生活不易,面對越來越艱困的漁業環境,漁民們等不到實質的漁業補助和漁業政策,沒有船隻自營資本的漁民們,在產業結構下逐漸被壓迫和犧牲,加上沿近海漁業越來越貧瘠,出海成本越來越高、後繼無人的情況下,有些漁民甚至放棄了船隻,昔日海上的驕傲榮光不再,鎮日徘迴在港口邊聚賭飲酒,意志消沉。

漁人的眼淚

在2010年,黑潮針對花蓮港討海人所做的口述歷史調查中,曾經親眼見證了漁民對於海洋生態枯竭、明知流刺網造成了生態危機自己卻無法不用,潸然落下的無力眼淚。

面對大海,是這些討海人的日常,海裡面沒有魚的困窘,他們絕對是第一個感受到的。花蓮港主要從事沿近海漁業,漁民們感受更深,當我們訪問到漁業資源的困境時,討海人表示自己曾疾呼花蓮成立海洋保護區,只可惜人微言輕,並沒有受到漁會的重視。要知道討海人的漁船漁具,都是上百萬的投資,在面對經濟壓力之下,他只好昧著良心繼續施流刺網。這等無奈心情,在在都指向台灣的漁業政策和漁業法規對沿近海漁業的輕漠忽視,漁業署將重心放在遠洋漁業的發展,漁業政策以經濟導向為考量,對漁業資源的永續和保育不僅不重視,更沒有投注相關的水下資源研究調查人力與經費,終至於我們對於水下珊瑚整體的現況、漁業對生態造成的影響程度一概不知,連每兩年公布的「漁業年報」中統計數量都是假的、漁業署對外公告花蓮區的6個「海洋保護區」中甚至有5個座標在山區!

面對中央荒腔走板的漁業管理、失能的地方漁會,漁民的生計和心聲無處傳遞,漁業的問題則每年重覆被提起,卻不見政策有所改變。趁著新政府上任,部分海洋保育團體在世界海洋日前齊拜會漁業署署長,盼能停止爭議性的漁業漁法、並重視海洋保育工作;然而,除了拜會遊說,公共政策仍需要靠外界與保育團體們共同的參與、監督和倡議,方有改變的一天。

弱勢欺凌弱勢

回到「飛旋海豚被鏢刺事件」事件來看,我們仍想要強調:這個冰山一角的事件,其實出自於整個體制背後的壓迫。雖然很明顯地,鏢刺保育類野生動物是公然違法的行為,不論是中央或地方的主管機關和檢調單位都應該積極查緝、加強宣導;然而我們在這個事件後面是否能夠透視種種權力關係導致的壓迫,學習不被情緒性的字眼渲染和操弄,才有可能讓整件事情有所轉機;而位處勞動階層的漁民,也不應該成為被一味指責的對象,這是人類的共業,誰也不能置身事外——否則,我們也只不過是自以為是的高階施壓者而已。

海洋保育之路漫長,需要所有關心海洋、關心動物、關心勞動權益的朋友們共同投入,並且需要您持續不輟的參與。黑潮一直以來的工作是對公眾進行海洋環境教育,而最終的目的是透過各種方式引導、鍛鍊自己或參與的夥伴們都能成為具有行動力的環境公民;面對爭議的問題,我們無法坐視不理、選擇走一條安全的路,但公民團體的角色應當是嘗試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的問題。我們衷心期盼這頭海豚犧牲的生命,能促使相關的對話開展,而不是對立。因為最終,環境的問題都需要每個人從不同角度的參與,共同攜手面對,才有解決的一天。

願我們都能記取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對每一個當下的決定負責。

Viewing all 119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