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Viewing all 119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響應世界海洋日 環團催生海洋保育署

$
0
0
本報2016年6月6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今年夏天,不平靜的海,綠島龍王鯛遭盜獵、澎湖大型硨磲貝被盜採、中國漁船越界採捕東沙國家公園生物,海龜觸網死傷,澎湖馬糞海膽濫捕剩不到十顆等等生態保育危機,再有蘭嶼飛魚季跟水上摩托車特訓的衝突;遠洋漁業去年收到歐盟IUU黃牌,正急修漁業三法;且有兩艘擱淺貨輪,耘海輪船體拆除作業中,德翔台北輪作業船調度中,兩者均需要至2~3個月以上時間處理,則勢必面臨颱風季的威脅。歸根究柢,海洋事務分散在22個部會,缺乏有系統的規劃與管理。

6月8日世界海洋日之前,環團與學者、跨藍綠多名立委今(6)日共同舉行記者會,呼籲新制府重視海洋,儘速成立海洋保育署,並希望蔡英文總統於任內第一個世界海洋日,公開給予台灣海洋堅定的守護承諾。

代表學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邵廣昭教授發言。攝影:林倩如。

代表學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邵廣昭教授發言。攝影:林倩如。

事權統合的海洋專責機構 成立刻不容緩

「呼籲政府兩年內成立海洋部,」立委陳曼麗說,海洋國家的台灣,反對海事不熟悉,現今的保護思維仍流於大陸性國家的想法,而一旦發生海污事件,環保署處理岸際,海裡卻沒有人要負責,顯見事權的不完整。又海洋空間幅員遼闊比起陸地面積三倍大,故希望成立海洋部作為事權統一的單位,並強調其屬專業領域,專業人員應占一半以上比例。

立委蔣萬安則表示,近日有環保人士拿著漁網來陳情,除流刺網將大中小魚一網打盡極具殺傷力,違法濫用又任意丟棄,下沉到海底覆蓋珊瑚礁、或給海洋生物帶來二次傷害。國外的流刺網則設有標記可追蹤,使用上亦有規範,台灣有五個縣市(新北市、基隆市、澎湖縣、屏東縣、高雄縣)已在三海浬內禁用三層流刺網,然執法的落實仍是最大的問題。

在地中海使用流刺網捕撈的非法漁船。(© Greenpeace/GParsons)萬里桐的薛教練與助手潛水員無畏海況不佳,仍下海拆除廢棄漁網,後將網具交由墾管處處理。薛教練提供
在地中海使用流刺網捕撈的非法漁船。圖片來源:Greenpeace/GParsons萬里桐的薛教練與助手潛水員無畏海況不佳,仍下海拆除廢棄漁網,後將網具交由墾管處處理。薛教練提供。

而在海洋文化、產業發展層面,立委趙天麟表示,長期行政機關淺碟式政策,加上教育養成不足,蘭嶼、綠島造成喧騰的事件,尤其肇因慣以漢人、本土陸地為思考中心。生態保育、部落文化之於商業、觀光的衝突,台灣身為遠洋漁業重鎮但沿近海漁業枯竭,原漢經濟海域的競爭等現況,亟需由海洋視角出發的上位機關謀求發展治理的平衡點。

上星期提出「海洋部組織法」的立委姚文智則補充脈絡,早從1996年即有主張海洋國家當成立海洋部,2000年為海洋事務部,2008年政府更喊出「藍色革命、海洋興國」的口號,迄今組織尚不健全,決定再提「海洋部」期一次到位,若遇阻礙,至少在這一屆會期或兩年內,俾使海洋保育署順利成立。

曾擔任高雄市海洋局局長的立委賴瑞隆說,走在前面、唯一成立海洋局的高雄,從地方到中央,常遇到沒有對口的困境,海洋事務分散各部會資源有限,因此,組織架構上由最高格局的海洋部來統籌海事,絕對是當務之急。賴瑞隆亦提醒,海洋部不該只限於管制性質,應在環境保育、永續發展、科技研發、漁業資源、觀光休閒、藍色經濟等各方面做出努力。

立委姚文智發言。攝影:林倩如。

立委姚文智發言攝影:林倩如。

保育動起來 環團:共創藍色經濟

記者會上有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媽祖魚保育聯盟、荒野保護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等海洋環團到場。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表示,聽聞成立國土計畫部的風聲,這幾天環團串連發起相關連署,短短五天已有66個單位、2200多位網友連署,可見全民海洋保育意識的提升。

世界海洋日已是全球關注的潮流,環團趁此提出三點訴求,希望總統積極回應,並給出具體的承諾:一、儘速同時成立海委會及海洋保育署。二、海洋委員會兩年內升格為海洋部。三、海洋組改籌組與政府海洋事務決策應有民間保育團體參與。

代表學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邵廣昭說明,做研究也跳下來做保育,因為更早知道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有多麼嚴重,不過,全世界的海洋資源枯竭情況都一樣,族群大小發展呈拋物線下降趨勢,當下已經是關鍵時刻,憂心再不努力的話,真的30年之後會再也沒有野生魚類。

「管理不到位、資源吃光光,這樣是不對的,」為了挽救漁源,邵廣昭認為因應之道包括三個面向:限漁、設置海洋保護區、推動綠色海鮮。其中,海洋保護區乃復育海洋資源最好的辦法,但往往漁民反彈或落實成效不彰,未來海委會或海洋部將承擔此責任無可推卸。無論如何,要在保育方面有所作為,教育的宣傳特別重要。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隆發言。攝影:林倩如。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發言攝影:林倩如。

經費、預算不足 一年有萬隻鯨豚殞命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表示,協會自2009年投入珊瑚礁總體檢計畫,與潛水志工一起進行監測調查,珊瑚礁就像陸地的熱帶雨林,是生養所有魚類的棲息環境,所以希望珊瑚礁成為保護區,讓魚類可以繁衍並拓展出去;協會發現珊瑚礁狀況不錯,卻沒有魚類或其他生物居住在裡面,揭露出「無魚之海」是台灣海洋資源耗竭最大的問題。
 
行動過程中更體認到海洋研究經費、預算、裝備不足,能實際長期監測資料的海域非常少,在在導致對海域資源的不熟悉。而保育業務由漁業署等其他機關委託辦理,人員訓練明顯不足,在在凸顯專責且具專業素質機關的必要。

海豚與海洋生態共存共榮,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任賴威任就鯨豚保育的觀點切入呼應海洋日,他支持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近日提出禁用流刺網的政策,一年約有2000~1萬隻的鯨豚喪生於漁網,一被纏繞住即溺斃,尤其中華白海豚數量稀少,離岸距離更近,流刺網對牠們的傷害更大;而在呼籲立即停止海洋哺乳動物表演行為部份,二月公告的「展演動物業設置及管理辦法」,其定義適用對象「以娛樂為目的,在營業場所以動物供展演及騎乘之業者」只約束到馬場,不會有人騎乘鯨豚啊,應該修法調整之。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表示,從事淨灘多年,關心塑膠微粒的議題,講保育不是要阻礙產業發展,每年根據基金會的調查來規劃海洋日專題,今年「發光的海岸線」與產業界合作倡議,企圖找出永續經營的方法。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海洋組研究員吳佳其則補充公民參與、資訊公開的訴求。她表示,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等海洋四法雖然去年通過,是海洋資源永續經營很重要的一步,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了組織法後,僅確定組織會成立,但是組織的架構,功能任務之分配等等仍需要妥善規劃,在這個重要的過程中,我們呼籲一定要有公民團體參與,除了藉由長期觀察海洋問題之經驗,提出實際管理操作建議外,更使籌組過程公開透明,以免立意良善的海洋組改僅是公務員職務單位調整,我們期待的海洋保育署要能實權實力落實海洋保育執法與管理。」吳佳其說。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發言。攝影:林倩如。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發言攝影:林倩如。

 


幼魚不吃正餐更愛塑膠 實驗室中活不過48小時

$
0
0
本報2016年6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中證實,某些種類的幼魚喜歡吃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勝過牠們原本的主食浮游生物,導致未能長大就餓死,或更容易被天敵吃掉。

某些種類的幼魚喜歡吃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圖片來源:Oona Lönnstedt/Science

某些種類的幼魚喜歡吃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圖片來源:Oona Lönnstedt/Science

塑膠微粒污染海洋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多年來人們相信這些現代工業產生的污染物對魚類有害,最近首次在實驗室內證實的確如此。

實驗中,鱸魚的幼魚接觸到塑膠微粒後,變得只吃塑膠微粒而不吃原本的主食浮游生物。在充滿塑膠微粒的環境中出生的魚卵,孵化和長大成成魚的機率都較低。此外,這些魚會忽略天敵帶來的化學分子,失去警覺性。

這項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解釋了近年海洋塑膠垃圾越來越多、沿岸魚類大幅減少之間的相關性。塑膠微粒阻礙魚類成長、提高死亡率,甚至改變行為,影響存活。

實驗結果顯示,接觸塑膠微粒的鱸魚被梭魚吃掉的速度是平常的四倍。實驗中所有接觸到塑膠的魚都在48小時內死亡。

現在全世界的海洋都含有許多塑膠微粒。由於塑膠垃圾常從垃圾場和下水道系統進入海洋,沿岸含量尤其多。常見於個人清潔用品中的塑膠柔珠是另一個海洋污染源。柔珠很容易在使用過程中透過下水道進入海洋,在海洋中存在數十年。

這些塑膠材料造成的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其影響卻難以衡量。海鳥、魚類和鯨體內都曾發現塑膠的存在。動物吞下這些微小的塑膠垃圾無法消化,在消化道內累積。研究顯示,塑膠微粒的影響遠不止於累積在消化道內。雖然其中機制尚未明瞭,但塑膠確實會導致魚類行為改變,抑制演化來的危機敏感度。

潮間帶來找碴 大眼蟹的型態多樣性

$
0
0
作者:鄧紹君(中興大學生科系助理)

英文俗稱哨兵蟹 (sentinel crab) 的大眼蟹,平時躲在水中露出像潛望鏡的眼睛窺看的習性,是大眼蟹給人的第一印象。大眼蟹與潮間帶常見的沙蟹、招潮蟹皆屬於沙蟹總科的成員,但由於形態上迥異,與沙蟹科的沙蟹和招潮蟹做分隔,使大眼蟹自成大眼蟹科。

東方開口蟹。圖片來源:施習德。

目前台灣共紀錄有 15 種大眼蟹。大眼蟹廣泛分布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棲地多樣化,棲息於軟底質泥灘地的物種包括短身大眼蟹(Macrophthalmus abbreviatus)、萬歲大眼蟹(Macrophthalmus banzai)、多毛大眼蟹(Macrophthalmus crinitus)、隆背大眼蟹(Macrophthalmus convexus)、明秀大眼蟹(Macrophthalmus definitus)、悅目大眼蟹(Macrophthalmus erato)、拉氏大眼蟹(Macrophthalmus latreillei)、絨毛大眼蟹(Macrophthalmus tomentosus)、沼棲泥方蟹(Iliograpsus paludicola)等九種,其棲地的泥沙為深灰色。

棲息於硬底質的珊瑚礁岩之種類包括紫螯大眼蟹(Macrophthalmus purpureocheir)、蘭嶼大眼蟹(Macrophthalmus boteltobagoe)、米氏大眼蟹(Macrophthalmus milloti)、粗掌開口蟹(Chaenostoma crassimanus)、東方開口蟹(Chaenostoma orientale)等四種,其棲地常覆蓋米白色細沙並長有海草和藻類;少數種類居住在亞潮帶,如角眼大眼蟹(Macrophthalmus ceratophorus)。

型態多樣性:各式各樣的大眼蟹

大眼蟹雖然外表不像招潮蟹一樣鮮豔,卻有豐富多樣的背甲形態。研究大眼蟹超過半世紀的生態學家巴恩斯 (Barnes) 曾說大眼蟹無疑是蟹類中形態多樣性最高的類群之一。巴恩斯將大眼蟹根據形態分成 13 群,以下依照眼柄長短及甲寬來介紹幾個分群。

伸縮大眼蟹群(暫譯,Macrophthalmus telescopics group)是大眼蟹中眼柄最長的一群,眼柄明顯超出背甲的外眼窩角;甲寬為甲長的 1.5-1.7 倍。台灣的米氏大眼蟹與角眼大眼蟹即屬於此類群,角眼大眼蟹的眼睛末端還長出長條狀一節一節的角質構造,十分特別。

其次是眼睛次長,但不突出外眼窩角、甲寬很寬的短齒大眼蟹群,台灣以短身大眼蟹為代表,甲寬可超過甲長的2倍,雄性螯足表面有許多顆粒突起。隆背大眼蟹雖然甲寬也可達甲長的兩倍,但外眼窩角明顯比短身大眼蟹大和尖銳,故不屬於同一群。

短身大眼蟹。圖片來源:施習德。

隆背大眼蟹。圖片來源:施習德。

再來是甲寬較窄的類群,甲寬為甲長的1.3-1.7倍,其中,眼柄及雄性螯足掌部較長的包括萬歲大眼蟹、明秀大眼蟹、絨毛大眼蟹;眼柄及雄性螯足掌部較短的有多毛大眼蟹、紫螯大眼蟹,此五種皆屬於同一個亞屬。

體型較小且眼柄短的悅目大眼蟹和蘭嶼大眼蟹為同一亞屬,此類群的下眼窩邊緣不像其他種類是數十顆小顆粒排成一列,而是連成較大片的 2-3 個突起。拉氏大眼蟹氏大眼蟹中個頭最大的種類之一,甲寬可達6cm,眼柄細長,雄性螯足長且粗壯。

上述提到的種類都是大眼蟹屬的成員,另有一群體型為迷你型 (<1.5 mm),眼柄粗短的開口蟹屬 (Chaenostoma),台灣共有兩種,依雄性螯足掌部的長短可快速區分,掌部較長的為東方開口蟹,較短的為粗掌開口蟹。

上述所介紹的大眼蟹皆屬於大眼蟹亞科,同樣是迷你型的還有尚不為人熟悉的泥方蟹亞科也是大眼蟹科的成員,泥方蟹亞科原分在猴面蟹科之下,後來研究人員根據幼體期的形態轉到大眼蟹科之下,泥方蟹目前全世界僅6種,我們研究團隊於去年年底發現一種新紀錄,為台灣唯一一種泥方蟹。泥方蟹具有奇特的外表,背甲輪廓呈八邊形,具4個前側齒,甲寬為甲長的 1.1 倍,台灣目前最大個體僅6mm。

紫螯大眼蟹。圖片來源:施習德。

謎題待解 大眼蟹的複雜家族史

分子分類法於 90 年代晚期開始發展,提供分類學家能夠將形態較難分辨的物種藉由分子特徵加以確認。DNA 條碼 (DNA barcode) 是近年來作為快速及可靠的標本鑑定分子工具,Hebert 提出粒線體上的 COI 基因因為變異性高,適用於生物分類階層的「屬」及「種」之親緣關係分析,近來普遍以 COI 作為許多物種的生命條碼,例如鳥類、魚類、蝴蝶等,螃蟹也常以 COI 作為物種分析的基因片段,但目前大眼蟹科僅有不到1/3的種類有 COI 的資料,有待未來補齊。

除了「種」的階級,分子分析也能幫分類學家解決演化的問題,例如「屬」以上的層級,藉由較保守的基因能夠看出親緣關係,例如大眼蟹的第三個亞科 (Tritodynamia) 原本分在豆蟹科,因具有大眼蟹的典型特徵,轉到大眼蟹科之下,但最近研究學者透過分子親緣分析,結果顯示與弓蟹科較接近,不屬於大眼蟹科。

另外,蘭嶼大眼蟹在分類上與悅目大眼蟹為同一個亞屬,但透過分子分析,顯示蘭嶼大眼蟹不只與悅目大眼蟹親緣關係甚遠,其分支也在其他大眼蟹之外。開口蟹屬的東方開口蟹與粗掌開口蟹,經過分子分析,發現兩者關係甚遠,屬於兩個獨立的類群。由此可知,大眼蟹科的生物多樣性複雜,還有許多問題尚待釐清,例如分類地位須重新調整。

揮螯辯你我 日本大眼蟹及萬歲大眼蟹

看似不起眼的大眼蟹有許多高度發展的社交行為。不同於沙蟹和招潮蟹,雄性大眼蟹具有一對等大的螯足,而有許多種類會像招潮蟹一樣具有揮舞行為,規律地揮舞大螯,為的是求偶或嚇阻敵人,就像耍花槍似的。有趣的是,不同的揮舞動作竟可讓研究人員將長久以來被誤認為同一種的大眼蟹得以辨認。台灣西部泥灘地最常見的萬歲大眼蟹,過去被鑑定為日本大眼蟹,直到 1989 年才被正式命名。

萬歲大眼蟹特殊的揮螯動作,就像在歡呼萬歲一樣!圖片來源:施習德。

日本學者和田惠次 (Keiji Wada) 首先發現日本大眼蟹存在兩種揮螯型式,一種為雙螯一起上下垂直揮舞,故為垂直型 (ventral form,簡稱 Form V),另一種則是雙螯會往兩旁向外畫圓,故為旁側型 (lateral form,簡稱 Form L)。除揮螯類型不同,和田惠次亦發現這兩種的形態有許多不同之處。

野外觀察中,垂直型與旁側型棲息在同一區域,但彼此並不會互相交配,透過雜交實驗,確定兩者具有生殖隔離,這顯示形態較難辨認的物種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求偶方式防止動物本身對同類或非同類間的混淆。和田惠次與酒井勝司(Katsushi Sakai)最後根據文獻認為旁側型為不同於日本大眼蟹的新種,即萬歲大眼蟹。

關於此兩物種之分布,日本大眼蟹分布於日本本島、韓國及中國青島,緯度約處於北緯 30°~41°;萬歲大眼蟹最北界的分布則為北緯 37.5°,換言之,台灣僅分布萬歲大眼蟹,日本、韓國、中國則是兩種皆有分布。由地理分布可看出螃蟹的習性,萬歲大眼蟹喜好較溫暖的環境,日本大眼蟹則是偏好涼爽的棲地。

分門別類要詳細

分類學的基礎是辨別物種,再來將物種分門別類,做系統性整理,最後是研究物種的形成和分化。剛開始觸碰大眼蟹時,覺得分辨兩個不同物種就像是玩「大家來找碴」的遊戲,總是要聚精會神的觀察才找得到特徵不同的地方。

米式大眼蟹標本。圖片來源:施習德。

有些老舊的標本,放在酒精裡,就像陳年的老酒,但是味道濃郁刺鼻,好在久而不聞其臭,甚至覺得浸泡寄居蟹標本的酒精有種香味。為了收集標本,幾乎走遍每個海邊和潮間帶,而且不乏陷在泥巴裡拔不出來和走在尖硬的礁岩上跌倒的糗事。有些標本因為採集不易,必須藉由人脈或三寸不爛之舌向其他研究單位借來。這些標本來自法國、東非、伊朗、澳洲、新加坡、日本等等。幸好大部分的博物館或研究單位十分友善,有些則是以交換標本的方式獲得。

研究系統分類有趣的地方在於能夠一窺各種長相特異的生物,了解他們構造產生的原因,經由抽絲剝繭,系統的認識每一類群之間的親緣關係,探索物種的起源、演化,並讚嘆造物者的神奇。在追問「為什麼」的過程中,我們在不知不覺學習到更多,從一個類群認識到其他類群的生物,挖掘出更多的驚奇。

振興林業 不僅要兼顧保育 也追求生計永續

$
0
0
【生物多樣性×產業】永續林業篇
本報2016年6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面對極端氣候挑戰,世界各國意識到森林重要性,禁伐天然林已是全球共識,台灣則早於1990年代即全面禁伐天然林。這項措施,使得台灣為全球保留珍貴的森林資源,固碳減緩氣候變遷。

只是此舉也使得過去蓬勃發展的林產業息鼓偃旗,不知所終。另一方面,台灣社會無法忽略木材製品的需求。

我國森林覆蓋率達6成,木材自給率不到1%,年進口600萬立方公尺木材,其中不乏砍伐自其他國家天然林的木材,4月立法院質詢農委會台灣林木自給率過低、應以發展可永續的林業做為相關因應措施,林務局首度提出「林業經濟振興策略計畫」重拾我們在國際社會的責任。

農委會參事張彬說明台灣林業振興計畫。攝影:廖靜蕙

農委會參事張彬說明台灣林業振興計畫。攝影:廖靜蕙。

此項計畫是由農委會參事張彬提出,他說,生物多樣性公約最終的目標是自然資源的使用能公平分配,林業是自然資源其中一環,原該永續、可持續的使用。

「林業經濟振興策略計畫」的適用範圍,包括公、私有林,例如早期透過農地造林、全民造林、平地造林、短伐期經濟林等計畫的獎勵造林地(共8萬公頃),以及國有林的租地造林。林務局在林班地造林的「人工林經營方案」,則不在此計畫內。

全面禁伐天然林已是全球趨勢,經濟林則透過認證制度來使用。「林業振興計畫是讓森林資源可以源源不絕、永續使用,而非凍結不使用。」張彬指出,計畫依循永續利用的精神,並以此解決林農生計,滿足一部分國內林材需求。

林業振興計畫內容包括清查每年進口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流向以及利用型態,分析哪些是國有材可以取代的,降低進口木材量,提升林木自給率。例如,合板約400萬立方公尺,但造林地疏伐的中徑木也可透過技術拼接成絕佳的合板;而段木也可以國有材取代。

國產材已經具備十分成熟的技術。他舉例說,宜蘭的林業公司,可用相思木做成令人驚豔的各式精品,包括七巧板、烏克麗麗。「國產材的多方利用研發是有可的,而且不能像以前走高收成,而是走高收益路線。」

「我們的目標是照顧林農,他們受限於特定的樹種、面積和數量,但我們可以找到優點,替代國內一些木材用品。」張彬說雖無法一步到位,但仍要盤點清楚,知道國有材可以做什麼,找到突破點。

研發木材全利用與林下經濟  替林農找生計

台灣的獎勵造林因有存活率的限制,生長空間受限,無法長成大徑木,未來或有調整空間,當作經濟樹種,就能透過疏伐、輪伐經營;另外,一般林木生長都需數十年,過程中必須能讓林農經濟可以獲得支持。

但小徑木仍有春天。小徑木是指疏伐後的木材利用,按照計畫估算,假設每年輪伐2%林木,可使林木越長越好,疏伐的中、小徑木,則無論製作成精品、板材拼接或生質能源都是很好的利用途徑。

疏伐之後的小徑木。攝影:廖靜蕙

疏伐之後的小徑木。攝影:廖靜蕙。

另外,木材強調全材利用,將剩下的廢料集中,更可為生質能源料源。將木材的廢料經過加壓處理,變成攜帶方便的塊狀能源。目前國際社會逐漸不允許燒煤油發電,很多工廠也考慮以生質能源取代燒煤油,讓國產材的利用多一個出路。竹山一帶,竹材加工廠很多廢料,他最近即曾拜訪南投縣竹山鎮長,他很願意幫忙,找地,成為示範點。

在林地上營農稱為混農林業,為了鼓勵林農,用短期方式彌補長期經濟收入的空缺,短中長期都有收穫,農委會正研究「林下經濟」的可行性,包括林試所林下養蜂計畫,或於林下種植咖啡、山蘇等作物,養雞、養鴨等,而主收穫仍在林木。

連結小林主 化零為整

台灣的私有林地不含農牧用地共有136,555公頃,小林農因平均擁有的林地都在3公頃以下,獨立而分散,難以擁有經濟規模,必須發展出特色,如木材DIY工坊,或者發揮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

目前小林主面臨老齡化趨勢,無力重拾林產業,而呈現放棄狀態,振興林業計畫擬以林業合作社來協助私有地小林主。

合作社可代工、代耕、代開發只要加入合作社,聘僱的不只是林業人才,還有文創、行銷人才,協助小林農,土地體質調查,產品評估。不過,農委會希望以類似小地 主大佃農的概念,朝與業者契作的方向,並提供一個資訊完全公開透明的平台,媒合林產業的供需,穩定供應料源,台灣林業得以展開新頁。

經濟林經營生物多樣性:以頂端物種為指標

國內法正林權威羅紹麟,學以致用造林近40年,證明經濟林的經營可與生物多樣性連結,他以多層林相,分區、分物種,經營生物多樣性;分析水源種樹涵養水源。光禿乾旱的土地則先種樹,接著營造底層植被,環境逐漸穩定,生物多樣性就會回來了。這兩年,即有研究人員在他的森林裡發現石虎的蹤跡,代表著人工林孕育著穩定的生態系。

農委會計畫承辦人員黃志堅表示,林農可選擇生態系頂端物種,例如老鷹當作保育以及生態系監測物種,於是經營老鷹喜愛的環境,如筆直巨大的樹木、枯立木不要砍留下來,老鷹搬來住,意味著食物鏈的成員逐漸鏈結起來了,清點老鷹的數量就可知道生態系狀況。又例如以水鹿為經營生態系目標,就必須經營草生植物以及水鹿喜愛啃食以及磨角的樹種。

這會比種光臘樹復育獨角仙更具有生態系概念,由於獨角仙並非頂端物種,在缺乏天敵抑制下,數量過高反而害慘光臘樹。

桃機淹水不單純? 專家籲嚴防「短延時強降雨」

$
0
0
本報2016年6月7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6月2日上午,兩個多小時的強降雨讓桃園機場泡在水中。雖然調查結果將淹水原因指向卵礫石阻塞排水系統,但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分析桃園埔心測站資料發現,當天上午11時最大時雨量達82.5毫米,最大三小時雨量達150毫米,已經達「短延時強降雨」標準,很難單靠提高排水量來解決。下一次「短延時強降雨」來臨如何降低災情,已成為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0602 桃園埔心測站的雨量分析 資料提供: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0602 桃園埔心測站的雨量分析 資料提供: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坡地與洪旱組組長張志新表示,「短延時強降雨」的特性是在短時間內下很大的雨,雨量大且集中在局部地區,暴雨超過雨水排水量而導致災情,很難單靠提高排水量來解決,目前朝災害預警與防災補強的方向努力,以期能控制災情。

「短延時強降雨」超過下水道負荷 不淹水無法只仰賴排水

多大多急的雨叫做「短延時強降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曾以每小時達50mm毫米;三小時達130毫米;六小時達200毫米作為標準,分析大台北過去24年的短延時強降雨紀錄,並發現這類降雨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去年8月的蘇迪勒颱風,三小時雨量就達到253毫米,即是典型案例。但短延時強降雨並非只發生於颱風,一場午後暴雨也可能伴隨驚人的雨勢而癱瘓排水系統。以台北市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是時雨量78毫米為例,去年6月午後的暴雨就讓台北市公館地區淪為水鄉,當時時雨量高達131.5毫米,超過排水量的1.6倍。

2015蘇迪勒的降雨分布 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2015蘇迪勒的降雨分布 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但想藉由提升雨水下水道標準來對抗「短延時強降雨」並不容易。根據營建署的解釋,台灣的雨水下水道的標準是依1-5年暴雨頻率設計,人口與居住密集度高的地方標準高,人少的地方標準低,要讓全國雨水下水道標準提高為十年一次暴雨強度,費用至少要1200億元。

即便加強雨水排水系統,仍無法免除淹水的可能。2008年的卡玫基颱風六個小時就達600毫米雨量,已經超過1000年的暴雨頻率,「短延時強降雨」無法單靠工程來解決。

準備好面對「短延時強降雨」? 預警、準備、應變、保險都有新思維

但面對「短延時強降雨」也非束手無策。以這次桃園機場淹水為例,最為人詬病的是排水設施維護、機械設備及防災準備與應變能力的不足,扣除這些因素,將這次的降雨狀況與2012年的桃園的短延時強降雨相比,災情應不至如此慘重。

短延時、強降雨事件比較 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短延時、強降雨事件比較 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張志新認為,機電設施傳統上多在地下室,這一點就值得檢討,未來在機電設計上應考量淹水的情況,現階段則可靠補強來避免設備故障。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鄭錦桐提醒,防災應變不能以一切設備正常為前提,平常的演練就要考量設備故障該如何應變。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則指出,針對一般分布時間較長的降雨,政府已有全國的淹水潛勢地圖,但短延時強降雨可能導致的淹水地區與深度都不同,現在僅台北市與新北市有針對短延時強降雨展開淹水模擬,其他縣市卻都還沒有相關資料。

台北市公館地區 每小時130毫米淹水模擬圖 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潛勢地圖網站
台北市公館地區 每小時130毫米淹水模擬圖  圖片來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潛勢地圖網站

國泰產險協理何子健表示,大型企業多會在火險保單附加投保颱風及洪水險,而一般民眾投保颱風及洪水險的意願則較低,以居住在易淹水地區的民眾為主。惟短延時強降雨也可能使得不易淹水的地區發生水患,相對增加產險業者評估風險的難度。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表示,現在氣象局已經引進防災降雨雷達偵測短延時強降雨的出現,現在還在建置階段,建議未來可以朝向類似地震簡訊的方式通知地區的民眾。由於短延時強降雨來的快,去得快,民眾避免在發生期間出門,雖然災情難以避免,但傷亡可以降至最低。

:水利署在2010年就完成全台的淹水潛勢圖,各縣市鄉鎮350毫米、450毫米與600毫米的淹水潛勢圖,以及台北市最新完成的每小時78毫米、100毫米與130毫米淹水模擬圖,都可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潛勢地圖網站下找到(選〔GIS查詢〕即可查詢)

廢螢幕變電鍍廢水處理材 明年彰濱展開實測

$
0
0
本報2016年6月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國人手中報廢的3C螢幕,將從掩埋場長眠中醒來!環署與工研院7日宣布,研發出全球首創技術,將廢液晶面板玻璃改質為奈米孔洞吸附材料,可處理工業廢水中的鉛、銅、鎘、鋅、鎳 等重金屬,可望解決電鍍、半導體、面板、印刷電路等產業的工業廢水,甚至協助農地整治。

環署表示,將在明年就到彰濱的電鍍專區進行實廠驗證,估算出成本後,就可以推廣到商業使用。

16-06-07-16-24-05-122_deco

環署與工研院推出新技術,將提昇工業廢水處理技術。攝影:賴品瑀。

面板玻璃再利用 環署:技術全球首創

環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執秘許永興指出,環署一直在設法著手廢液晶面板的再利用,繼2015年成功將廢棄面板中液晶、銦和玻璃等成分各自分離後再利用,此次更與工研院研發出了面板玻璃改質為奈米孔洞吸附材料,這個世界首創的技術,能將工業廢水過濾為重金屬與可回到工業製程的回收水。

預估未來量產後將技術轉移至電鍍業大量運用,不僅減少地球負擔,還能創造上億元商機。許永興說,除了省去原本將廢面板直接掩埋的處理費用,以此奈米玻璃處理工業廢水,將節省有毒重金屬污泥、廢水處理費,更能回收重金屬。

許永興以彰濱工業區的電鍍專區為例,原本產出的90萬噸工業廢水,若依照傳統化學沉降處理的方式,將產生大量的有毒重金屬污泥,更需約5400萬元的處理費用;但使用此奈米玻璃來處理廢水,則不會產生污泥,更能回收45萬公噸的水,省下廢水處理費1,890萬元、並得到182公噸的回收重金屬,價值約2687萬元。而明年研究團隊也就是要到彰濱進行實廠驗證,讓此技術從實驗室研究走進工業區實務。

目前全台回收廢液晶面板約600公噸,若全部投入改質,將產生540公噸奈米孔洞吸附材料,比起目前使用的離子樹脂1公噸3美元的成本,奈米玻璃僅要0.3美元,許永興認為,這對業者相當有吸引力。

16-06-07-16-24-38-048_deco

面板玻璃改質為奈米孔洞吸附材料,可將工業廢水中的鉛、銅等重金屬分離出來。攝影:賴品瑀。

奈米孔洞吸附重金屬 可望應用於農地整治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博士洪煥毅表示,液晶面板玻璃有別於一般玻璃,具高度耐酸、耐高溫等特性,經改質技術成為高比表面積的奈米孔洞吸附材料,對銅、鉛等重金屬離子都具備極高的吸附能力。經過處理的水,將可以回到工業製程,重複使用至少20次以上,也等於減少了20倍的廢水排出。

此技術除了可以應用在電鍍、半導體、面板、印刷電路板工廠外,也可以在廢鉛蓄電池處理業,甚至農地整治上。

洪煥毅解釋,在農地整治上,第一步仍需要以水清洗土壤,但在第二步上,奈米玻璃便可以處理這些廢水。許永興則表示,農地整治的應用,將列在第二波,第一波還是優先處理電鍍業廢水。

全台目前每年報廢液晶面板約900公噸,但獲得回收的約600公噸,回收率只達七成。許永興提醒,廢液晶顯示產品回收及再利用價值相當高,為避免不當及非法拆解、丟棄,造成環境污染或危害人體健康,民眾家中若有汰舊換新之廢液晶顯示產品,可透過各地方政府清潔隊、量販店、電器行等回收點及合格回收處理業進行回收。

 

太陽能板要除役 環保署估2031年後爆大量

$
0
0
本報2016年6月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但使用後一樣須面對廢棄問題。環保署估計,國內將在2031年開始出現大量太陽光電(PV)模組廢棄物,廢棄量近3,000公噸,之後持續增加,2034年廢棄量將會達到7,000公噸。

為避免太陽光電模組廢棄的重金屬危害環境,環保署近期展開規劃,除了現行的一般事業廢棄物體制外,不排除仿現行電腦螢幕的「公告應回收廢棄物」模式,或是仿國外的廠商自主管理模式。雖然還有15年才會出現廢棄問題,但國內外都已經開始思考因應對策。

89至103年 太陽能光電裝設容量 (單位 MW) 資料來源:環保署

政府要增加太陽能發電,但同時也多了更多附帶條件,廠商認為競標條件嚴格,加上作業時間不夠,這塊230W的太陽能光電大餅恐難以下嚥。圖為太陽能板屋頂。圖片來源:The Climate Group。

太陽光電模組生命週期20年  預計15年後進入廢棄與替換階段

我國從2000年開始裝設太陽能板,2010年起開始大幅成長,2012年能源局開始推動「陽光屋頂百萬座」,2014年總容量達到229.1MW。

89至103年 太陽能光電裝設容量 (單位 MW) 資料來源:環保署

民國89至103年 太陽能光電裝設容量 (單位 MW) 。資料來源:環保署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簡任技正宋以仁表示,太陽光電模組壽命約25至30年,如以生命週期20年來推估,預計第一波太陽能板廢棄物將在2031年出現,之後會持續增加,2034年PV廢棄量將近7,000公噸。

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同業公會理事長鄭博文表示,現在只有少量毀損或故障的太陽能板,由組裝業者回收後交給友達、同昱等模組製造廠,與製造過程中的不良品一併處理,不收額外的清除處理費。

太陽光電模組的組成主要是玻璃,佔60-90%,另有矽、鋁、鋅、銀、銅、鉛等。由於內含重金屬物質,直接掩埋或焚化,將對環境具環境衝擊。目前的處理方法是先將矽晶PV模組拆解後,先回收鋁框架、接線盒,剩餘部分經過破碎後再回收玻璃、鋁等,並以化學處理法回收貴金屬。

廢棄後進入回收流程的太陽能光電板。照片來源: PV CYCLE 協會。

廢棄後進入回收流程的太陽能光電板。照片來源: PV CYCLE 協會。

屏東縣環保局局長魯臺營提醒,新型的太陽光電模組效能更高,有部分地方已經開始替換就光電板,廢棄量可能提早出現。

除此之外,魯臺營也建議從模組設計階段就應把廢棄物減量列入考量,增加回收利用的可能,從根本減少廢棄量。

處理方式仍在研議中  不排除仿國外的廠商自主管理模式

宋以仁表示,目前國內領有廢光電零組件的處理機構共44家,每月可處理7.5萬公噸,處理量能還算充裕,但未來是否仍循此模式,需再評估。

目前環保署正在評估的還有兩種方式。一個方法是比照廢電子電器等採「公告應回收廢棄物」模式,由製造商跟進口商預繳一筆回收清除處理費,以作為後續回收與清除處理的基金。

另一個可能則是由廠商「生產者自主回收」,此法適用於產業組成單純、並且再利用價值高的產品,業者主動回收意願高。

根據環保署研究,歐盟於2007年成立專門處理太陽光電產品廢棄物的非盈利組織PV CYCLE,有數百個認證回收點。至2014年底,已回收超過1,000公噸之廢棄PV模組;美國則由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促成廢棄PV模組的回收;日本是由太陽能光電協會(JPEA)成立太陽能電池循環再利用實施小組進行相關研究。

宋以仁表示,歐美等國採用的模式偏向「生產者自主回收」,國內目前還在初期研議階段,並未決定採用何種模式,但即便是由廠商自主回收,環保署也會介入確保相關機制的運作與管理。

廢棄後進入回收流程的太陽能光電板。照片來源: PV CYCLE 協會。

廢棄後進入回收流程的太陽能光電板。照片來源: PV CYCLE 協會。

【海風物語】他們的故事,從海上來

$
0
0
策劃:詹嘉紋、潘佳修;撰稿:潘佳修

四面環海的台灣,在長期陸域思維統治下,人們與海疏離陌生。海人職事成為一種長年的海岸遊蕩、海上漂泊。聽從風多變的指令,順應波濤的喜怒無常,偶也有叛逆,不言聽計從、起身對抗的剽悍。而那便足以成為在兒孫友人間越傳說越發有味的故事,即便記憶隨歲月日漸泛黃陳舊,故事總還是故事,隨時在尋找聽眾。

至於上岸後隨即斤斤計較的現實,如同浪頭沖刷,生活的樣貌、底細,甚至人的本質,有的打磨得光滑圓潤,有的裸露崩塌。夜以繼日的淘洗帶來也帶走一些,不論是沈積或侵蝕,都在尋求達到平衡。岸上的種種,需要更多時間聆聽、理解。

海人職事與海洋的互動,是一段段未曾得到太多注目的故事,透過他們的雙眼和人生,深居城市的居民得以窺見環繞我們四周的這片深藍,願意往她的方向多前進幾步,瞭解生命不能、也未曾斷絕與海的連結。

以田野紀錄報導方式,書寫四位海人職事的故事,深入報導海人生活與從事的漁法、捕撈的魚種,探討其所從事的工作,使用的漁法相較其他漁法是否永續,進而探討台灣漁業資源管理、海洋資源研究現況以及應該加強管理之處。盼藉由每個海人的小歷史故事,逐漸拼湊出台灣近代的海洋漁業歷史。

【第一季】來自黑夜的大魚——冬季土魠三部曲

  • 6/8首部曲

  • 6/15二部曲

  • 6/22三部曲

  • 6/29番外篇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破壞環境躍居第四大犯罪 全球黑市今年恐破8兆

$
0
0
本報2016年6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每個人可能都做過一兩件傷害地球的事情,或許微不足道,但放大尺度來看,環境犯罪如今已躍升為全世界第四大犯罪活動,僅次於毒品走私、仿冒、人口販賣,規模甚至比非法小型軍火貿易還嚴重。

綠色和平組織人士在巴西亞馬遜一處非法伐林地區,貼了一張「犯罪」的標語。圖片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毀滅性的環境犯罪:竊盜自然資源、非法破壞環境

環境犯罪泛指非法破壞、貿易、竊盜自然資源、傷害環境的犯罪。

環境犯罪對自然界的傷害有時是毀滅性的。光是過去十年,全世界超過1/4的大象因為人類盜採象牙而死。因為相關法令薄弱、警力不足、貪腐和長期資金短缺,環境犯罪一直難以有效杜絕。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的評估報告,象牙走私、非法伐木和違法棄置有毒廢棄物等環境犯罪總值,2014年起暴增26%,今年預估將高達910億至2580億美元(台幣2.97兆至8.4兆元)。

2014年前,野生物盜獵、走私、非法伐木、盜採礦物和濫倒有毒廢棄物等環境犯罪,總值每年約增加5%至7%。

報告指出,環境犯罪的成長速度比全球經濟成長還快兩到三倍。

決策者應付了事 執法預算杯水車薪

然而,國際有關機構目前每年只花2000至3000萬美元處理環境犯罪,跟牽涉販毒、恐怖活動和武裝民兵等組織犯罪網的營收比起來,簡直是九牛一毛。

在坦尚尼亞,每年有3000頭大象被殺。這3000頭大象的市價高於該國保護野生動物預算的五倍。

生態系統的破壞可引發暴力、社會動盪和衝突、大規模遷徙,以及人類住所和食物鏈的破壞。面對高利潤、低風險的環境犯罪,許多決策者卻只以微薄的資金和搖擺不定的態度應付。

國際刑警組織犯罪情報員史都華(Davyth Stewart)說:「執法資源非常短缺。環境犯罪的利潤可高過執法所需資金的1萬倍。執法人員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援和訓練,因為他們的敵人火力越來越強。」

長期追蹤調查需要資源、法令支持

國際刑警組織正嘗試促進各國犯罪防治單位間的合作和情報交流。但是針對犯罪首腦、低階盜獵者和走私者的長期調查工作仍需要更多資源。報告指出,對抗環境犯罪需要新的國家和國際層級法令、防堵海外避稅漏洞,並增加對抗犯罪的資金。

國際刑警組織對環境犯罪的辦案方式較謹慎,包括使用追蹤器追蹤走私貨物、衛星監控走私路線、分析供應鏈數據以獲知有多少非法商品流入市面。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變色花蓮溪(攝影、剪輯:陳忠峰) 花蓮溪出海口,被人稱為大山、大川與大海的交界,是東海岸野鳥的重要棲息地,因為生態資源豐富,不但被政府核定為「國家級重要溼地」,也在此劃設「花蓮溪口自然生態保護區」。但是緊鄰保護區的中華紙漿廠,長達45年不斷排放污水,流經保安林地、流到花蓮溪,讓溪流與溼地,失去了原本的顏色.....

花蓮溪出海口,是東海岸野鳥的重要棲息地,也是「花蓮溪口自然生態保護區」。但是緊鄰保護區的中華紙漿廠,長達45年不斷排放污水,流經保安林地、流到花蓮溪,讓溪流與溼地,失去了原本的顏色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UNEP代理主任蒂奥(Ibrahim Thiaw)說:「犯罪者從貧窮的社群下手,這些社群難以提供家人溫飽,很容易成為犯罪集團的一份子。我們必須透過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觀光或農業,幫助這些社群維生。」

UNEP邀請巴西超模吉賽兒·邦臣等名人推廣「Wild for Life」活動,喚起大眾對環境犯罪問題的意識和支持。

龍王鯛事件後,不該只有「然後,牠就死掉了」

$
0
0
作者:林育朱(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近日綠島龍王鯛盜獵事件甚囂塵上,引起大眾強烈撻伐聲浪,一來因為龍王鯛是極具潛力的觀光資源,二來在2014年已列入保育物種。無獨有偶,在澎湖山水長期經營浮潛的業者,發現常觀察的一顆大硨磲貝「被」失蹤,而硨磲貝早在2006年6月1日由澎湖縣政府依漁業法公告為保育類,不得採捕、持有、販賣、處理及利用。另一起事件則發生在蘭嶼,一株位於水深20-30米處的大海扇,一向是潛水員熱門的觀賞標的,卻離奇佚失,據信也可能是被盜採。

然而自1998年,蘭嶼和綠島周邊海域,自高潮線以深至距岸12浬以內,台東縣政府已公告禁採珊瑚。遠在這些事件之前,場景一樣在綠島,2008年在龜灣、大白沙一代成立燕魚保護區,欲保護這幾十隻已成熱門景點的燕魚群,數量卻從以往幾十隻銳減到小貓兩三隻,雖然在地潛水業者也持續呼籲和警告,情況始終不見改善。

諸多事件中,除了盜採、盜獵的目標不同以外,卻具有更多的相似之處。這些生物皆是潛水員、浮潛遊客下水後爭相一睹風采的明星生物。此外,都已由中央或縣市政府公告相關的保護規定,例如:劃設海洋保護區、或公告禁採,然而這樣一道道的法規命令,終究沒有成為這些海洋生物的金鐘罩。這或許暗示我們的法規或制度有哪裡的螺絲已經鬆了,或是根本沒鎖緊。

現階段我們該持續追討的,不僅僅是誰下的手或犯案者該付出的補償和懲罰,因為相信你我都同意,不論罰鍰多少、刑期多久,都無法換回逝去的生命,然而如能持續探討犯案者背後的動機,才有機會改善我們的制度。

現今除了殺「鯛」犯已經有主要嫌疑人,其它事件幾乎都難以追溯,我們無法請來「眉頭一皺,就知道案情不單純」的李組長,還是嘗試揣測犯案動機,藉此剖析台灣的法規、制度,甚至社會層面可能有什麼問題。

可能動機一:「我不知道這是保育類」、「我不知道這是保護區」

這幾乎首推為嫌疑人的萬用台詞。有時或許是狡辯之詞,有時也可能是不知情而無意犯下大錯。

探究如今保育類公告方式,多以政府機關的網路平台為主;有時可能獲得新聞台垂青,還有機會在電視上宣傳;其他時候可能以紙本文宣和海報搭配一些特定管道或政府機關(例如:遊客中心、區公所、漁會等)發放或張貼。

漁業署公告之漁業保育區。圖片來源:漁業署網站

我們掐指一數,如今中央層級能公告禁捕項目或保育類生物的主管機關就有漁業署、林務局,各縣市政府也可基於轄內特殊情況頒佈法令,例如:澎湖縣公告全縣禁採硨磲貝;台東縣則在2014 年公告,將硨磲貝增列為綠島漁業資源保育區保育對象,全島沿岸向外海延伸200 公尺禁止採捕殼長15 公分以下硨磲貝,而「柴口分區」、「石朗分區」及「龜灣分區」,又特別規定禁採所有物種、所有大小的硨磲貝。

在訊息露出的管道有限,且又一國多治的情形下,事實上我們很難訂閱所有管道或時時去網站瀏覽確認新增了哪些保育物種,因此很多民眾可能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有哪些法要遵守。

理想中,增修保育類項目時,由中央主管機關頒佈統一的法令,較不會令民眾無所適從。而在宣傳上,應該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接觸更多不同平台、社群,例如:潛水愛好者、漁槍打獵愛好者等,甚至將法治教育或環境教育變成他們拿照的必經過程,一方面讓更多人知道相關資訊,另一方面也讓這些人成為傳播訊息的媒介。

而許多專家學者始終都倡議,保護棲地會遠比保護單一物種來得重要,一來在實務管理上較方便、有一致性,再者棲地健康,也才能確保我們所要保育的野生物也健健康康。劃設保護區狀況會比較好嗎?

一般劃設保護區後,政府機關應該在保護區附近設置清楚的標示或告示牌,並揭露相關資訊,包括保護區的範圍、保護區內禁止或許可項目、保護區內的禁捕時間、違法後可能的處罰。

海洋保護區的困境在於,當你人在海中、海上、海底時,沒有特定輔具難以或甚至無法界定範圍。如果保護區的範圍是以數個GPS端點所框出來的區域或以「離岸XX公尺」標示,對於浮在水面、坐著船艇的人或許適用,但如果潛在海底時,實在很難知道自己是不是位於保護區內。因此使用「水深XX米以內」,對於潛水人本身會較好拿捏。不過有一好、沒兩好,對於在岸上的執法者來說,不論是採用離岸距離或水深多少的方式畫界,都將導致界線曲折複雜,使得監控困難,使用GPS位點的方式,確實較無爭議。而不論政府機關欲採行何種方式畫界,至少要做到完整的資訊露出。

另外一個現象是,如果採用分區管理,一島多治的情形下,很容易讓民眾的認知產生困境。同樣舉綠島硨磲貝的案例,綠島硨磲貝生長的地方將決定它的命運。如果它剛好住在柴口、石朗或龜灣,它可以安心活到老、活到呷百二。如果它不在前述三個分區,在它長到夠大前(15公分)還可倖免於難,一旦它長到15.1公分,接下來的命運就很難說了。在海中,這些分區沒有明顯區隔的界線,連禁採標準也不一致,如果意圖犯案者深諳此道,依舊可以在前述3個分區盜獵後再從其他海域上岸,導致連第一線執法者都難以執法。另外一則蘭嶼的海扇事件,雖然我曾多次造訪蘭嶼,卻從未看到島上任何地方有標示蘭嶼周邊12海浬是珊瑚禁採區域,連基本的資訊露出都不合格。

因為龍王鯛犯案嫌疑人已承認知情,另一案的燕魚目標太過顯著,因此這兩例的犯罪動機就不像是前述狀況。

可能動機二:「你抓不到我、你抓不到我、你抓不到我」

現今在台灣海岸或海洋第一線執法的人員是誰呢?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道,就是閃亮亮、橘到讓人睜不開眼的海巡弟兄,而在國家公園內,有時則有警察隊協助巡守。

一般基層的「橘橘」多由義務役或志願役組成,在服役的過程中,關於海洋保育方面的訓練,包含對法規的認識、物種辨識,訓練時數極短、課程粗淺,除了百年難得一見的武術奇才,可能連龍王鯛、隆頭鸚哥都傻傻分不清。實際到海岸第一線執法時,他們可能搭載的配備就是警棍、望遠鏡或攝錄影機。

大一點的安檢所或許還配備夜視鏡、紅外線熱顯像儀。而夜視鏡可以夜視,卻無法望遠;紅外線熱顯像儀好厲害、好棒棒,但是價格昂貴,要價在15-16萬之間,多半在發現可疑船隻時才使用。而有時盜獵、盜捕卻發生在月黑風高的時候,海巡執法恐怕也力有未逮。
另外弔詭的是,一般我們所見到的安檢所屬於所謂的「岸巡」,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安檢所會配備小艇,大部分的海巡因為沒有小艇可用,看到違規漁船或離岸的違規事件自然只能望洋興嘆。

更別提不論是台灣或國外,應該都沒有哪個國家有足夠的巡守人員能夠24小時、盯著每一吋海岸。這也是為什麼執法人員強力掃蕩而殺雞儆猴的作用如此重要,同時靠著民眾的見義勇為也至關重要。

此外,我們常忽略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海巡的主要職責是抓偷渡、走私,海洋保育方面的業務是由其他主管機關(例如:漁業署)委託辦理。既不是本業當然也就影響了投入的資源或稽查的力道。

可能動機三:「我表姑媽的兒子是代表耶!諒你們也不敢怎樣」

如果哪天真讓海巡弟兄碰上了現行犯,我們歡欣鼓舞著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之時,海巡卻不能開罰,只能準備好筆錄、證物、影像等,函送給主管機關(例如:漁業署或縣市政府),由主管機關決定是否裁罰。此時,通常就是地方民代可以介入的時機,透過施壓,讓主管機關不裁罰、或僅有從輕量刑,久了讓許多人更加有恃無恐起來。地方政治的關說文化,讓第一線人員無心也無力於執法,只求能安全下莊、平安退伍。

更有民眾直言,當地人對於在地哪些人會違法恐怕早已心知肚明,卻選擇漠視或噤聲,等到事件上新聞後,才跟著群眾一起怒罵。檯面下那隻看不見的手,究竟如何讓當地人噤若寒蟬,不敢碰觸或介入,或許也是值得探究的。

保護海洋的第一步 引發討論吧!

拜現在網路社群發達之賜,有時讓事件鬧大、持續發酵,反而才為行政機關「解套」,讓他們能夠真正的依法行政,足見輿論和民意,有時反而是執法人員的後盾。

釐清可能的犯案動機,才能令我們對現行規章的不足加以修正,進而改善整結構問題。而不論是民間團體或政府機關,都需要民意支持。民氣可用,才能令執政者有魄力進行改革。

以往我們總認為「大海是我們的冰箱。」然而現在的大海冰箱早已空空如也,或許我們也該回頭探究,在我們衣食無虞時,海洋資源卻已枯竭至此時,或許我們該停下拿東西的那隻手,讓海洋有時間休養生息,才能讓我們的世世代代都還有機會享受海洋帶給我們的歡愉和豐饒。

善待海洋,使生物得以休養生息,世世代代的人類才能享受大海帶來的快樂。圖片來源:海龍王愛地球協會

替望海巷織起保育網 專訪公部門推手蔡馥嚀(上)

$
0
0
【望海巷三部曲】(一)
本報2016年6月8日基隆訊,林倩如報導

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上月12日正式公告,乃基隆市第一個保育區,亦為台灣新增第28處漁業資源保護區。規定範圍內禁止採捕水產動植物,2~6月採季節性開放採收,僅限設籍基隆市民或漁會會員,勸導期二個月,自8月1日起,違者可開罰3萬至15萬元罰鍰。今天(8日)世界海洋日特推出「望海巷三部曲」,介紹從市政府到民間公民參與,共同催生促成保育區的各種努力。

(右二)蔡馥嚀。圖片來源:蔡馥嚀。

右二為產業發展處海洋事務科科長蔡馥嚀圖片來源:蔡馥嚀

女科長闖入陽剛漁業世界 勤跑田野換一份信任

推動保育區成立的路上,產業發展處海洋事務科科長蔡馥嚀是關鍵的操盤要角之一。她穩重、細心且充滿熱忱、感染力,不同公務單位的工作經驗,更累積出變通協調的能力。

彰化人,海大水產養殖系出身,1999~2006年任職農委會水產試驗所,2009~2012年漁業署企劃科,2012年6月回基隆市政府服務,2014年擔任科長。海洋事務繁雜,在仍以男性為主的陽剛世界裡,她親身親為勤跑田野走訪請教,漸漸獲得娛樂漁船、漁業產銷班、潛水客、釣客、漁會、漁民等各界的信任,扭轉了原本各自為政的結構,並串連走出一條生態保育結合永續漁業以帶動經濟發展的路,更一再再展開行動,從保育區劃設到禁用流刺網,穩健地鋪陳推進海洋要務,勾勒著宏觀的保育藍圖。

她回想,水試所屬研究性質,進行魚類精液保存、保種冷凍乾燥,誘發九孔牡蠣三倍體等工作;轉任漁業署時,初期很痛苦,不適應行政庶務上要求快速反應的狀況,負責研考業務,主要對內卻也因此很快熟悉認識全署之主事窗口。

公民設計的可愛圖宣。圖片來源:蔡馥嚀。

望海巷海洋保育區的可愛圖宣。圖片來源:海科館

主動出擊第一線 替基隆漁情注入活水

到基隆市政府後,把例行事務發揚光大,轉為對外互動變多,隨時「聽聽、看看、走走」。起初職內資源保育類的項目,不外乎投放人工魚礁、水產種苗放流等等,而她習慣挑戰既有操作模式,譬如服役30年、原為水試所研究試驗船「海建號」的船礁投放作業,「它的功能原本在追蹤全台灣的人工魚礁定點,自己也化身成魚礁,只有少數幾個人看爆破多可惜,多麼富具教育意義的故事。」最後是20多艘船艇一起出海觀察。

後承辦漁業行銷、休閒漁業等業務,「這時才開始接觸漁業,捕撈、消費,多少跟原來資源保育的觀念產生內心衝突。」找到平衡點後,她企圖轉型產業精緻化。基隆漁獲生產大,除了鎖管之外,大明蝦、透抽、螃蟹等均為大宗產量,然腹地較小缺乏包裝、加工、通路,少有自產自銷,「捕撈量減少之際,當提升產值,輔導漁民可以不用捕那麼多魚,但仍維持好收入。」盤點魚種資源、予以產銷定位,同時,邁向永續海鮮。

而過去跟漁民的交涉由來透過漁會,常常保持平行線,「漁民講話聲音大,音調高亢,容易誤認、以為對方不耐,習慣了就還好。」三個漁業產銷班不同漁法,有次,漁會新任總幹事陳文欽第一次找釣小卷業者討論製作生小卷行銷,漁民反應激動近乎拍桌叫囂:「以前從來不理我們的啊」,後來回購率不錯,下次開會漁民就笑咪咪。

還有次帶產銷班到水試所研習,他們才確實了解流刺網的殺傷力,「漁民看不到水下啊,都知道魚變少,藉由實際影像,他們便可能改變放網行為。」基隆包括水試所、海科館、海大等等相關資源機構,漁民鮮少能利用,著實可惜,蔡馥嚀與陳文欽有志一同,規劃定期交流學習。

又比如辦理鎖管季,發現配合船隻只剩一艘,她主動出擊,直接跳下去協調提高數量,此後再把娛樂漁船拉進來做魚苗放流,不時宣廣清除覆網、淨海等理念,共好互助,帶來翻轉,各環節到位,慢慢形成一個保育行動的支援網絡。

志工拿貼紙協助宣導:蔡馥嚀。

志工拿貼紙協助宣導:蔡馥嚀

找到保育起點 望海巷雖小 卻要發酵到最大

2012年,因處理海建號的關係,認識了活塞教練、軟絲爺爺——王銘祥,「他極熟悉望海巷海域,向他請益投放深度、位置等問題,投太深怕變成廢鐵無用,或丟到其他魚礁上面。」發展生態潛點亦是活塞教練關心的事情,她坦言,當時號召一堆人出海其實冒著不小的安全風險,但相信,多一個人參與,日後便多一個關注,「潛水客會自動去觀察」而擴大各種能見度。

海建號延伸的合作交流,教育、媒體、漁民、在地居民、海洋志工等等,對蔡馥嚀來說,正是啟動海洋保育的起點,建立彼此堅固的鏈結。活塞教練四五年前已有劃設保育區的構想,市府亦醞釀兩三年,面對漁民不解、釣客反對等聲浪,一方面持續溝通、以行動證明其好處,一方面則藉淨海淨灘培養公民參與,並向外尋求社群支持,多方默契磨合。

去年11月,由海科館主任施彤偉於基隆市漁業諮詢委員會正式提案,進行相關修正跑程序的同時,另舉行三場說明會,哪裡有意見就去做簡報說服,「並非市府單打獨鬥,漁會代表漁民、海科館代表教育、活塞教練代表海洋志工,他們均列席幫忙回應發問。」重點在打造漁業、海洋的未來,大家可以做什麼?

生態多樣的望海巷海灣,是基隆市三個人工魚礁區(望海巷、大武崙及基隆嶼)之一,周圍海底屬一天然魚(珊瑚)礁區,海洋資源相當豐富,海域周邊地形屬岩岸,有珊瑚群聚,中間為砂地,乃漁業署及基市長期投放經營的人工魚礁區。劃設範圍15公頃海域,自潮境公園一直到望海巷海灣潮間帶。漁業署9日發文「修正後核定」,市府12日即正式公告,「一分一秒不想浪費,大家等很久很久了。」她說。

雖然面積不大,受限於望海巷海灣位處行政交界,右邊有2/3為新北市海域;故因此對漁民衝擊較小得以順利成功劃設,公告迄今各種正面迴響,所有能量匯聚起來,舉牌宣導志工快閃,愛海人通報違規,海巡、岸巡動起來聯合查緝,「總之先踏出第一步,希望漸進再把上方環保復育公園彎角部分也劃進來,那邊珊瑚礁生態蓬勃,」蔡馥嚀補充道。(續看下篇

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劃設範圍。圖片來源:蔡馥嚀。

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劃設範圍圖片來源:蔡馥嚀

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現場示意圖。圖片來源:蔡馥嚀。

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現場示意圖圖片來源:蔡馥嚀

【海風物語】冬季土魠首部曲・流刺網漁人:葉水上

$
0
0
策劃:詹嘉紋、潘佳修;撰稿、攝影:潘佳修

專題介紹:四面環海的台灣,在長期陸域思維治理下,人們與海疏離陌生。海人職事成為一種長年的海岸遊蕩、海上漂泊。聽從風多變的指令,順應波濤的喜怒無常,偶也有叛逆,不言聽計從、起身對抗的剽悍。而那便足以成為在兒孫友人間越傳說越發有味的故事,即便記憶隨歲月日漸泛黃陳舊,故事總還是故事,隨時在尋找聽眾。

至於上岸後隨即斤斤計較的現實,如同浪頭沖刷,生活的樣貌、底細,甚至人的本質,有的打磨得光滑圓潤,有的裸露崩塌。夜以繼日的淘洗帶來也帶走一些,不論是沈積或侵蝕,都在尋求達到平衡。岸上的種種,需要更多時間聆聽、理解。

海人職事與海洋的互動,是一段段未曾得到太多注目的故事,透過他們的雙眼和人生,深居城市的居民得以窺見環繞我們四周的這片深藍,願意往她的方向多前進幾步,瞭解生命不能、也未曾斷絕與海的連結。

本系列報導以田野紀錄方式,書寫四位海人職事的故事,深入報導海人生活與從事的漁法、捕撈的魚種,探討其所從事的工作,使用的漁法相較其他漁法是否永續,進而探討台灣漁業資源管理、海洋資源研究現況以及應該加強管理之處。盼藉由每個海人的小歷史故事,逐漸拼湊出台灣近代的海洋漁業歷史。

將軍嶼八卦網抓魚 攝影:潘佳修

透過海人職事的故事,我們試圖拼湊出台灣近代海洋史。圖為將軍嶼八卦網抓魚。攝影:潘佳修。

還是從吃開始吧  台南小吃:土魠魚羹

說起台南的美味小吃,肯定不會漏了土魠魚羹,一碗40到60元價格的美味湯品,配上三、四塊炸魚,令人垂涎三尺,一年四季都吃得到。但是,來到凌晨開市的台南安平批發魚市場,一尾來自澎湖的新鮮土魠6~7公斤,一公斤少則400元,多則上千元,切成我們常見的輪狀魚片,一片差不多兩、三百元,再切成一小塊來炸土魠,成本可能就要50元,小吃店老闆會這麼大方嗎?

其實正港的澎湖土魠是冬季限定,因價格高、數量有限,要進入土魠魚羹小吃店的機率微乎其微。價格成本考量下,幾乎不可能使用新鮮土魠。

在安平魚市場經營土魠專賣的陳澤信表示,澎湖來的土魠價格最好,因為品質最佳、最新鮮;但是土魠也有進口的,來自世界各地,也有分等級,等級差的,價格大概只有台灣產的四成左右。

那麼澎湖海域的土魠是怎麼來的、為何每年都在秋冬來到這裡呢?

台南安平漁市賣土魠。攝影:潘佳修。

台南安平漁市賣土魠。攝影:潘佳修。

馬公港 真空包裝的土魠 攝影:潘佳修

切成片狀的土魠魚片,一片成本約兩三百元。攝影:潘佳修。

澎湖:土魠漁業大本營

俗稱土魠的「康氏馬加鰆」,全球分布廣泛,除了台灣,印度至西太平洋也有。台灣漁獲海域在新竹、澎湖及南部,估計漁獲量每年有1千公噸左右,其中又以澎湖最多。

每年秋天大概9月,土魠就會陸續從北邊海域迴游到澎湖,主要漁期在12月初到隔年3月。此時土魠會近岸覓食後產卵。澎湖海域因為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為土魠近岸覓食索餌的區域。

「土魠吃飽了,才有辦法繁衍下一代。」澎湖水試所研究人員冼宜樂表示。土魠生殖期為3~6月,產卵水溫推測為24~25℃左右,這時候的台灣淺堆海域(南淺海域)水溫正好適宜,因此成為土魠產卵場域之一。5月水溫開始回升後,產完卵的土魠後便往北洄游。

土魠之名  跟漁法有關?

而每到過年,台南、澎湖人的餐桌都會有土魠上桌,互贈親朋好友大型氣派的土魠已成了當地人的習慣。土魠名稱由來之一,據說是清朝水師提督施琅,1683年時,替清朝取下台灣;施琅很喜歡吃漁民上呈的一種鰆魚,老百姓就稱這種魚為「提督魚」,以台語發音,口耳相傳就成了「土魠魚」。

除此之外,土魠名稱由來,尚有其他說法則是跟捕捉漁法有關。有人說,土魠更正確念法是「土禿」,因為被漁網纏住的土魠,表皮被網繩磨破、禿了,因而有土「禿」之名,這種漁法就是常見的捕捉土魠漁法:流刺網。

目前在澎湖,各種土魠作業的漁船約300艘,其中以流刺網最多,澎湖望安鄉的將軍嶼也有十幾艘。

將軍嶼的港口,停滿漁船。攝影:潘佳修。

深入將軍嶼  先拜見海上王爺  

阿明是將軍嶼土魠魚船的船員,他每天都會到永安宮給神明奉茶,而且總不忘穿上古代服裝,畢恭畢敬點香、上茶。雖然只是幾分鐘的事,卻頗為慎重。

永安宮已有200多年歷史,是乾隆17年(西元1752年)建立,主神是郝府王爺,是島上信仰中心之一。人民期盼王爺保佑,每次出海都能平平安安、若能大豐收當然更好。

民國六、七〇年代,將軍嶼曾是紅珊瑚漁船大本營,廟裡因而供奉了許多火紅的寶石珊瑚,當年住了6、7千人,曾有小香港之稱。如今,雖然繁華不再,廟裡用紅珊瑚雕刻的神像依舊閃亮,小島也仍住有4、500人,在澎湖可是數一數二的人口密集。

永安宮。攝影:潘佳修。

澎湖將軍嶼永安宮。攝影:潘佳修。

將軍嶼民阿明穿上古代服裝,畢恭畢敬到永安宮點香、上茶,祈求豐收。攝影:潘佳修。

刺網漁人葉水上  見證紅珊瑚漁業興衰

綁著鋼筋、打撈珊瑚用的石頭,在將軍的街頭巷尾不時可見。一條主繩綁著兩個30公斤的石頭,有八條主繩;流水強的時候,一條主繩會綁三個石頭,增加捕獲率。

今年68歲的葉水上,國小畢業就跟著爸爸、叔叔們抓土魠,30幾歲也當過紅珊瑚採集員。起先是每年夏天,在宜蘭南方澳、龜山島、基隆,300米深的海域採集,小潮時出海,七天後,等大潮時才回港。

後來近海的紅珊瑚少了,船家就開始跑遠洋。從台灣過去,就要開個十幾天,抵達水深1千米,有紅珊瑚的地方;等到船裝滿了才會回航,一趟少則兩個月,多則半年。跑過太平洋的中途島、香港西南。

「當年的收入比土魠還好!」葉水上說,「但是我們不是船長,家裡都不會有紅珊瑚,因為那是手腳不乾淨的人才會有啦。」

打撈珊瑚時先綁石頭。攝影:潘佳修。

廟裡的紅珊瑚。攝影:潘佳修。

廟裡的紅珊瑚,見證紅珊瑚業的興盛。攝影:潘佳修。

現在的將軍嶼,紅珊瑚業沒落,但是小島漁業依然盛行,全村還有7、80艘船在出海捕魚,港口時常停滿船,進進出出,非常熱絡。全澎湖有300艘土魠船,這裡就佔了8%,20幾艘的土魠船。抓土魠有流刺網、曳繩釣、延繩釣、定置網、一支釣等漁法,將軍抓土魠的漁法有流刺網、曳繩釣,以及少數的底刺網。

當紅珊瑚採集員跑了三年的船後,葉水上回到將軍嶼,在40幾歲時,用360萬,打造了一艘屬於自己的船「勝財發」號,也就是現在抓土魠的這艘,十幾噸屬於CT2。如今這樣的一艘船可是要價800萬了,現在交給兒子葉生鵬當船長。

流刺網船漁人葉水上。攝影:潘佳修。

「勝財發」號現任船長,葉水上的兒子葉生鵬。攝影:潘佳修。

準備出發  海上黑夜抓土魠

夕陽下港口旁,船員阿明正在修補抓土魠的漁網,抓土魠是阿明秋冬的主業,可從10月抓到隔年3月。以前用的是綠色漁網,後來發現灰色效果更好,就改成灰色的。兩張網子加起來有兩海浬長,修補起來很費工,需要大家同心協力才能完成。

葉生鵬的船員,含船長共有五位,從34到60歲都有,30幾歲的阿明算年輕的。葉生鵬選擇用當地人當船員,是現在很少見的做法;台灣藉漁工的薪水採分紅方式,扣除成本後,抓多少魚、分多少錢。而現在大部分漁船聘僱外籍漁工是給付月薪,一聘兩年。雖然請當地人分紅成本高,葉生鵬卻覺得,語言能溝通最重要。

準備好,傍晚就要出海了。葉生鵬說今天風不大、風向不錯,雖已是土魠季尾聲,但有出海就可能有收入,不能不把握。葉水上這天也跟著兒子一起出海。

「勝財發」上包含船長,有五位船員,葉生鵬選擇用當地人當船員,是現在少見的做法。圖為出海前的理網攝影:潘佳修

抓土魠用的網子價格不斐,要價130萬元。設計成大的網目(5.6-5.8吋),主要是因為越大的土魠價格越高,漁民當然希望抓到越大隻越好。流刺網最大可抓到十幾公斤的土魠。因為土魠是迴游性中表層魚類,所以網子設計為浮水型。放水流的網子,等土魠魚游動時,魚身刺入網目中,就是所謂的「流刺網」。流刺網抓到的土魠有個特色,就是魚身接近胸鰭附近會有勒痕,越新鮮勒痕越不明顯,是主要的辨識漁法特徵。

根據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104年的報告,澎湖的流刺網作業網目較大,捕獲的土魠以體重5~6公斤為主,體重低於3公斤的土魠比例較少,只佔18%。

澎湖水試所研究人員冼宜樂說:「3公斤體型的土魠就具有生殖能力。」也就是說這種抓土魠用的網目作業,讓比較小型且具有生殖力的土魠,有機會成為漏網之魚,在大海中繁衍下一代。因此,在澎湖水域,使用流刺網捕捉土魠、混獲的情形,目前看來在永續利用上是尚可接受的。但未來在研究資料更充足後,應該可以在網目、數量等做更好的管理(註)

抓土魠用的網子,價格不斐,要130萬元。設計成大網目(5.6-5.8吋),修補起來也非常費工,需要眾人協力才能完成攝影:潘佳修

收網  會暈船的老船長

在船尾,手腳俐落的船員,分工合作,不到1小時,就把130萬的網子放到茫茫大海中了,船艙熄燈,靜靜等待土魠到來。只見浮球上的紅色、綠色信號燈,一明一滅,現在只能靠燈號掌握漁網的位置。

滿天星斗的黑夜海上,船員們或坐或臥,有些在船艙、有些則是直接躺在走道睡覺,因為要等上兩、三小時。此時,船上唯一不能睡覺的是船長,因為要顧著100多萬的網子,得一直開船巡視,深怕一個不注意,或是流速太快,網子流走。

「有一次網子流太快,追了10哩遠才找回來!」葉生鵬說,又或者是網子跟別人的網子重疊,甚至被中國的底拖網漁船拖破,「抓不到魚就算了,這個一『了錢』(賠錢)就是上百萬!」

滿天星斗的黑夜海上,要捕魚得等上兩、三小時,船員都在休息,只有船長葉生鵬不能睡。攝影:潘佳修。

而捕獲量好不好,都要倚賴船長的多年經驗,看潮水、看流向、看海域,更多是靠運氣:有沒有抓到魚,得看老天臉色。抓土魠,通常都在有浪時,土魠才容易中網,風平浪靜反而什麼都沒有,六、七級風,兩米高的浪是常有的事。今年葉生鵬還曾跑到船程要七、八個小時外的南淺海域去抓土魠,兩天一夜的海上作業,對小船來說頗辛苦;因為十幾噸的小船,大部分船家考量安全因素,很少會冒險跑這麼遠的地方去抓魚。

黑夜中漂流了兩個小時,終於等到潮水轉向,可以起網了,葉生鵬一聲令下,大家跑到船頭,各就各位,有人負責起網、有人負責抓魚、有人負責整理浮球。今晚的漁獲量如何呢?

刺網船作業中。攝影:潘佳修。

刺網船是捕捉土魠魚最常見的漁法,漁船作業中。攝影:潘佳修。

刺網船作業中。攝影:潘佳修。

捕獲量好不好,都要倚賴船長的多年經驗,漁船作業中。攝影:潘佳修。

葉水上說,以前的流刺網是用麻繩編的,且是人力捲線,一晚頂多抓個十幾條土魠。現在有電動捲網器,省力很多,但是一次出海還是需要五名船員,人手才夠。「有時候一個晚上賣好幾十萬,有時候什麼都沒有!」一個秋冬的土魠魚季,出海100天,就有30天沒有抓到,一半以上的日子都是只抓到一、兩條土魠。

還好,今晚運氣還不錯,抓到七條土魠,凌晨1點時返回將軍港。雖然不比過年前的好價錢,每公斤可以賣到5、600元,現在每公斤只能賣到330元,不過至少賺回油錢了。「討海人就是這樣阿,沒有一定啦。」葉水上說。

「很久沒出海了,會暈啦!」葉水上話說一半,跑去拿了瓶抗痛寧喝了起來。沒想到,老船長是會暈船的體質,竟然也就這樣討海討了50多年。

土魠小百科

土魠屬鯖科、鰆屬
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
中文名:康氏馬加鰆
俗名:土魠
體長:最大體長240 cm
棲所生態: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的大陸棚區,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甚至河口域。游泳敏捷,性凶猛,成小群游動。主要捕食小型群游魚類和甲殼類。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自非洲東岸、紅海,東至澳洲,北至韓國、日本。台灣各地均有產,尤以東部及南部海域產量最多。
漁業利用:各沿岸國重要之食用魚,經濟價值高。一般漁法以圍網、定置網、流刺網、一支釣為主。全世界一年估計產量為55,000-75,000公噸。台灣的捕獲量約1,000公噸。

土魠用的流刺網

「流刺網」種類,根據水層、目標魚種分佈深淺位置不同,分浮水型、沈水型。抓土魠用的流刺網網目大、浮水型,跟由三片網組成的「三層網」具有大小通吃的威力、或像是容易破壞珊瑚礁的沈水型「底刺網」並不一樣。

土魠流刺網的混獲情形

土魠流刺網作業中也會捕捉到其它魚種,如巴鰹、紅甘鯵、海鱺、鬼頭刀、旗魚…等,混獲當中以巴鰹(Euthynnus sffinis)最多,佔總漁獲量的30.6%。巴鰹在春季時價格不高,往往以下雜魚處理或海上丟棄,形成資源上的浪費。因此,流刺網應如何避開它魚種,可能是日後應注意的課題。

(資料來源: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104年報告)

相關漁業法令

因為混獲嚴重等問題, 1993年聯合國公告「禁止公海使用流刺網,但在各國的經濟海域仍可繼續使用。」台灣的流刺網漁業,始於1980年代,還曾因此與美國發生嚴重衝突;目前公海已無使用,但在台灣大部分近沿海仍可使用。

在南台灣, 2013年開始,由屏東縣政府在小琉球海域實施「距岸3浬海域禁止使用各類刺網作業,並禁止攜帶各類刺網具進出琉球各漁港。」此外,台灣自1989年就開始管制近海3海浬「底拖網」作業,只是公權力不彰,違法事件仍頻傳。

替望海巷織起保育網 專訪公部門推手蔡馥嚀(下)

$
0
0
【望海巷三部曲】(一)
本報2016年6月8日基隆訊,林倩如報導

今天(8日)是世界海洋日,特推出【望海巷三部曲】,介紹從市政府到民間公民參與,共同催生促成保育區的各種努力。

潮境動人的故事 終結流刺網悲歌

4月30日,一隻受困綠蠵龜「潮境」被救起,送至海洋大學海龜救傷中心觀察照料。海龜遇上流刺網通常只有收屍的分,但「潮境」是第一隻遭流刺網纏住的獲救者。

吃胖了一公斤,6月2日完成野放,新聞畫面溫馨。5月中旬,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保育區公告。6月5日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漁業署署長陳添壽到基隆區漁會座談,曹啟鴻明確表示,近海流刺網應該要禁,並會到各個漁會說明以凝聚共識。基隆市漁會總幹事陳文欽亦邀漁會理監事共同提案,建請中央立法嚴禁三海浬內禁用流刺網,以利沿近海生態資源復育,海龜引發連環效應,期盼儘速落實禁網政策。

幸運自流刺網中逃過一劫的潮境。圖片來源:蔡馥嚀。

幸運自流刺網中逃過一劫的潮境。圖片來源:蔡馥嚀

「流刺網的案發現場,慘不忍睹,不只是下網捕魚,危害珊瑚礁呼吸生存的空間,損傷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一連串的破壞。幾次清除漁網的過程,看到抱卵的蝦蟹,很痛心。尤其前後兩隻海龜,一隻救起來一隻卡網死亡空留殘殼,對生死的衝擊非常巨大,查緝以來眼見太多現實,反映並揭露、不得不說實話,且更必須徹底著手推動全面禁網。」蔡馥嚀堅定說道。連同活塞教練、陳文欽總幹事,三人構成取締流刺網的鐵三角陣容。

義無反顧 漁民、志工、潛水店都來幫忙

「湊在一起緊密合作,各有各的資源。」一發現有網子要清,蔡馥嚀處理行政協助、船隻調動、潛水器材店支援氣瓶,活塞教練、陳文欽找人隨船出力。去年9月年度淨海,志工、漁民共襄盛舉,動員近百人,一年約20萬補助編列然同樣的預算,以前僅能支付10名左右潛水員,兩者成效相差甚多,尤其劃設保育區後垃圾「只出不進」,將幽靈魚網全部清除,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已抱卵的龍蝦喪命於流刺網。圖片來源:蔡馥嚀。

已抱卵的龍蝦喪命於流刺網圖片來源:蔡馥嚀

已抱卵的螃蟹喪命於流刺網。。圖片來源:蔡馥嚀。

已抱卵的螃蟹喪命於流刺網。。圖片來源:蔡馥嚀

擔心「潮境」野放後再碰上死亡之牆,5月31日,市府在「沒有太多資源」之下,發動志工檢查海域清除漁網,還給海龜一個安全的家。12個人下海一字排開掛浮力袋讓網子浮上來,用剪刀將卡在珊瑚的網子剪掉,終於把25米深百米長的廢棄底刺網清上岸。

有公職人員在場,具執法裁罰的正當性,間接鼓舞大家更有勁兒,志工不是白做工,漁民也願提供船隻回饋,織就一張綿密擴散的監控系統,民間越來越有力量。「看到違法下網的船,追!杜絕關說包庇,義無反顧抓到就是辦,拍照或錄影,我的工作就是把這一切記錄下來。」

她進一步分析,強調全國三海浬必須全面禁網的癥結,像基隆右邊是瑞芳、左邊為萬里,都是新北市轄區,雖然同屬三海浬內禁止三層流刺網之現有五個縣市(新北市、基隆市、澎湖縣、屏東縣及高雄縣),但基隆沒有限制單層魚網,所以其他漁民仍舊會到基隆作業,且離岸非常近。無法等待中央明年一體適用的法令通過,今(8日)將召開會議,商討基隆市刺網漁業採捕動植物有關限制事宜,提出網具需標註漁船編號、近岸500公尺海域禁止刺網漁業(含單網)作業等建議。

死亡之牆流刺網。圖片來源:蔡馥嚀。

死亡之牆流刺網。圖片來源:蔡馥嚀

被流刺網覆蓋的珊瑚礁。圖片來源:蔡馥嚀。

被流刺網覆蓋的珊瑚礁。圖片來源:蔡馥嚀

公部門站出來 培力地方巡守隊

1997年定居基隆,迄今近20年,長年生活、工作於此,她認為,很多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但往往民眾對中央或研究單位「無感」,代溝造成推行上的困難,作為地方應積極扮演中間銜接的角色,像橋樑或平台,轉換成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一方面充分傳達漁會、漁民的心聲給中央,另一方面則讓在地能理解政策施行的理由、繼而參與,「我從中央到地方,恰好具備雙邊角色。」

而外界對漁會的一般觀點,也許是幫漁民搓湯圓,然不法者僅佔少數,不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經營永續漁業,為維護多數漁民權益,該限制少數不法漁民才對,基隆市漁會亦試圖革新導正形象,她表示,成立保育區的過程學習到諸多寶貴經驗,不同領域人才、志工、居民、漁民的投入,觸及不同面向,尤其保育不是限制漁民生存,只要予以就業輔導、耐心溝通,事必有成。

未來,將籌組地方巡守隊,由海科館協助輔導環保團體、學校教師、村里長或漁民等關心當地環境民眾、志工成立之,規劃相關課程訓練,巡守員也是生態環境解說者。因為友善海洋,扎根教育恆是最重要的基礎投資。此外,保育區也要發展觀光誘因,扶植周邊居民就業條件,營造友善環境的遊憩活動,如潛水、立槳、獨木舟等。

蔡馥嚀希望藉由望海巷的案例來鼓勵其他縣市,「公部門要走出來,面向大眾,沒有想像中的難,講實話也沒那麼難。」她呼籲,台灣乃至全球,「海洋生病了,人人有責,每個人都要去反省個人的行為。」

基隆建港130年啟航重返榮耀,而今年的海洋日更特別不一樣,不只辦辦活動,集眾人之力,在海洋倡議上實踐了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並得到地方的認同,公部門民間協力攪和,各司其職,團結謀求海洋、人類共享最大福祉的可能。(回看上篇

志工協助清除流刺網。圖片來源:蔡馥嚀。

志工協助清除流刺網。圖片來源:蔡馥嚀

志工舉牌宣導保育區。圖片來源:蔡馥嚀。

志工舉牌宣導保育區。圖片來源:蔡馥嚀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美妝品禁柔珠有譜 六成民眾支持 環署諾明年公告

$
0
0
本報2016年6月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在民間團體的奔走下,洗面乳、去角質美妝產品所含「柔珠」危害海洋的議題獲得社會關注,8日更獲得環署明確表示,將在明年完成禁用公告。

環團看守台灣、綠色和平與立委林淑芬、陳曼麗等人,今(8日)帶6000多筆民眾連署,再次要求環署「立即馬上」展開禁用,不願已獲社會支持的事情,卻在環署與衛福部之間淪為皮球。環署廢管處處長吳盛忠回應,署長李應元已經指示,環署將會主責此事,預計在明年完成禁用公告。

DSC_0636

環署承諾明年完成公告,環團送出連署名單,要求環署加速辦理。攝影:賴品瑀。

六成民眾期待 禁用公告「越快越好」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孫瑋孜指出,統計問卷,65%的民眾希望含塑膠微粒的洗面乳半年內展開禁用,且越快越好,也有28%的民眾希望一年內就不要在市面上看到這類商品,願意等兩、三年者,僅佔8%,連一成都不到。

林淑芬指出,環署已有法源可管,不應與衛福部在都同意塑膠微粒該禁的狀況下,卻要求對方出面禁止。依照《廢清法》第21條「物品或其包裝、容器有嚴重污染環境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予以公告禁用或限制製造、輸入、販賣、使用。」現在就可以展開管理。吳盛忠則回應,李應元已指示此事「接定了」,就由環署來負責。

環署也正是要依照廢清法第21條訂出相關規定,預計在明年完成公告,要禁止製造、輸入含有塑膠微粒的化妝品與牙膏。

面對環團提出美國在2017年7月禁止製造、輸入,2018年7月禁止販賣、使用的期程。吳盛忠表示,要公告禁用,仍有相關的公聽、協商會議需要舉辦,環署更得進行檢測規範、實驗室等的設計,後續才能展開業者送驗、抽查等管制,甚至如WTO等國際貿易,需要2個月的預告時間,因此無法馬上禁用,但環署將盡力在明年完成公告。

嗜吃海鮮者恐年攝入萬顆微粒 健康有風險

「愛美也不用傷害環境!」看著滿桌含有的塑膠微粒的洗面乳、沐浴乳空瓶,陳曼麗這麼說。孫瑋孜表示,試管中的粉末,就是看守台灣利用咖啡濾紙,一一濾出這些美妝品內含的塑膠微粒。這些作為磨砂、去角質用的塑膠微粒,98%是聚乙烯,少數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ET或尼龍,大小從10um到1mm不等,在使用過後進入排水系統、更因為太過細小,污水處理設施無法攔阻,就進入河川海洋。

DSC_0645

各種美妝產品與其內含的塑膠微粒數量。攝影:賴品瑀。

孫瑋孜指出,塑膠微粒進入海洋後,不斷吸附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包括全氟化合物、萘、菲、六氯化苯等傷害人體的物質。且國外研究顯示,浮游生物相當喜愛這樣的塑膠微粒,因此這些有毒物質也就進入食物鏈,最終將回到人體。

據瑞典科學家有以鱸魚做研究, 發現生活在塑膠微粒濃度高者,孵化與成長都受影響,甚至有活動力差、失去躲避危險能力的狀況。而比利時2014年的研究,喜歡吃海鮮的民眾,一年可能吃進11,000顆的塑膠微粒。這些,都讓孫瑋孜質疑,塑膠微粒對環境與人體都有不可忽視的風險及威脅。

等不及政府管制 民間自推APP 一掃微粒現型

在政府完成禁用相關規定前,看守台灣也分享了一個APP供在意的民眾現在就可以自救也救環境。這個「打擊塑膠微粒」APP,由看守台灣與荷蘭「塑膠濃湯基金會」合作,上面已有一批不良產品清單,且完成中文化,民眾只要利用手機掃描產品條碼,就可以知道該產品是否含有塑膠微粒。孫瑋孜指出,目前看守台灣自行進行的調查中,468件產品裡,高達196件含有塑膠微粒,超過4成。

DSC_0640DSC_0641
掃描美妝產品條碼,app告訴你是否含有微粒。攝影:賴品瑀掃描美妝產品條碼,app告訴你是否含有微粒。攝影:賴品瑀

孫瑋孜提醒,除了訴求磨砂、去角質功能者,近6成都有塑膠微粒,更有聲稱使用天然柔珠或沒有標誌內有柔珠者,裡面也有大量塑膠微粒的現象,因此民眾應該多使用這個APP,徹底檢查自己是否誤用了。

 

尖峰用電可以再省一點 廢核團體提13項措施

$
0
0
本報2016年6月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5月31日全台的備轉容量率只剩1.64%,創十年來新低,限電危機一觸即發。新政府一上台,就提重啟核一廠一號機,「非核家園」政策開始動搖。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今(8)日嚴正提出13點抑制尖峰用電的具體作法,督促新政府先從降低用電需求做起。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強調,這些都是政府「該做未做的事情」,而且是「今年馬上可以做到的事情」。這些事情沒做好就想要重啟核一廠一號機,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將反對到底。

廢核平台提13點抑制尖峰用電 要求政府先節電再談核電 攝影:陳文姿
 
廢核平台提13點抑制尖峰用電,要求政府先節電再談核電。攝影:陳文姿

電不夠用? 反核團體:先看13點節電政策做了沒

新政府一上台就面臨限電危機。5月31日飆高溫,用電量大增,全國備轉容量率只剩1.64%。行政院長林全一度表示,若核一安全可用,會朝重新啟用思考。

電到底夠不夠?洪申翰表示,最大的問題不在發電廠,而在電力調度能力。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出13點抑制尖峰用電的政策,並質問,「這麼多事情,政府做了沒?」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的13點政策,包括擴大台電的需量競價總量;提高稽查,促使用電大戶遵從能源管理法;提高夏月節約用電獎勵;善用台電去年的百億盈餘,補助用電大的設備汰換等,從獎與罰雙管齊下。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指出,許多用電大怪獸就在大專院校,經濟部與教育部應輔導大專院校減少尖峰用電。另外,也可以仿照日本311福島核災後的作法,在電力達警戒值時,發送訊息到民眾手機,讓民眾在不減少生活便利的情況下減少用電。

核一廠一號機是解決之道? 反核團體:非核要靠具體政策

雖然林全已出來滅火,表示必須在窮盡一切方法、安全無虞與社會共識的三大前提下,才會評估重啟核一廠一號機,但反核團體並不滿意。

洪申翰說,並非反核團體不理性,實在是核一廠一號機的燃料池將滿,一旦發生任何意外,燃料束連退出的空間都沒有了,且核二廠二號機最近才在台電跟原能會評估安全後併聯35分後發生爆炸事件,實在很難相信台電與原能會的「安全無虞」。

現在才6月,夏天溫度會增加到多高,誰也說不準。地球公民基金會公關活動組組長陳雅晶說,現在還有很多機組沒有歲修完畢,會陸續加入。建議台灣比照日本,定期召開能源調度檢討會,並將層級提高到經濟部或行政院、不能只有台電自己說了算。

洪申翰說,這些降低尖峰負載的政策不僅跟台電有關,也跟跨部會、地方政府都有相關。民間都會持續監督政府,看政府有沒有做到。在政府做好這些事以前,就想要重啟核一廠一號機,並不具備正當性,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將反對到底。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13點強化夏月尖峰需求管理措施
1. 盤點地方縣市內可進行「需量競價」的各類廠商,提高「需量競價」的調度目標。

2. 中央與縣市政府轄下機關優先落實執行夏日尖峰減量,並訂出減量目標。

3. 中央與縣市政府協助強化規範產業能源大用戶節電目標。

4. 中央與縣市政府全面稽察能源用戶是否符合能源管理法規(尤其大型旅宿與百貨等服務業)。

5. 各縣市政府建立服務業大用戶聯繫管道,於用電尖峰日,發送負載抑制通知。

6. 縣市政府對於地區內⼀定合約容量以上之廠商,提供節能技術服務。

7. 針對中央與縣市政府轄下機關(包括學校)的能源管理業務人員辦理夏月尖峰與節能措施教育訓練。

8. 針對各地用電偏高的大專院校,經濟部、教育部與地方政府合作訂定節能政策目標。。

9. 經濟部與交通部也應協調各大電信公司,於用電尖峰日發送尖峰負載抑制簡訊通知。

10. 經濟部與台電儘速研擬,在不會讓參與廠商獲得不合理暴利的前提下,提高「需量競價」每度電的價格。

11. 中央與縣市政府於夏月尖峰擴大其他節能與相關宣導計劃資源。

12. 強化「台電公司節電獎勵措施」誘因,於夏月將節省每度電獎勵自原本0.6元向上提升。

13. 妥善運用台電去年度的數百億元的超額盈餘,針對尖峰用電量較大的設備,提出設備汰換補助。


丹大生態旅遊開課 借鏡能高越嶺道經驗 共享自然資源

$
0
0
本報2016年6月9日南投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丹大地區生態旅遊培力課程上課了!4日第一次上課,120位來自鄰近4村落的居民報名參加,地利國小大禮堂座無虛席。南投林管處處長張岱致詞時表示,以往部落及林管處在自然資源利用上或有不同看法,但在環境永續能凝聚共識,並以生態旅遊與地方建立夥伴關係、共享自然資源保育的好處。

丹大生態旅遊上課了,學員全員合照!攝影:廖靜蕙

丹大生態旅遊上課了,學員全員合照!攝影:廖靜蕙

這項計畫將持續三年。張岱表示,十幾年來台灣從事生態旅遊的部落不少,但要能維繫下來、建立制度實屬不易,計畫目標包括以合作社或協會形式建立生態旅遊運作機制,交由部落自行操作。學員第一步須具備解說導覽的能力,另外,在自己熟悉、原本進行的工作上各司其職,例如民宿業者就繼續提供民宿,餐飲業者持續部落廚房,或解說員、登山導覽等,維繫及貢獻工作團隊。

張岱表示,管理處將提供相關資源,第二期也將依「觀光發展條例」,將部落幾處景點劃設為「人文自然景觀區」,只有具備解說員資格者,可帶遊客進入導覽解說。而丹大地區野生物資源豐富,七彩湖、六順山也廣受民眾喜愛,具備發展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結合部落人力,十分有機會成功。

第一階段將提供51小時課程,學員至少須完成2/3(34小時)的課程,才能晉升二階實習課程,在此階段將盤整適合四個部落的旅遊資源,規畫行程,學員可接單實習、獲得部分收入。第一天課程包括分組以及分發功課──盤點部落旅遊資源。過去四村落也曾參與過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原民會等單位舉辦的課程,為了避免資源浪費,都可以折抵此次部分課程。

此次農委會林務局南投處邀請郭育任及賴鵬智,兩位國內知名的生態旅遊專家支援這項計畫。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監事賴鵬智以推動嘉義頂笨仔社區夜觀飛鼠、鰲鼓溼地生態旅遊聞名;台灣生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郭育任近年來則與林務局合作推動能高越嶺國家步道三村六部落生態旅遊,而這套模式將複製到丹大生態旅遊。

郭育任於3月舉行的「台灣推動生態旅遊15周年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中,即分享了推動、輔導能高越嶺道國家步道沿途3村6部落的經驗。

丹大生態旅遊開課了!第一件事就是盤點部落旅遊資源。圖為人和國小的老樟樹。攝影:廖靜蕙

丹大生態旅遊開課了!第一件事就是盤點部落旅遊資源。圖為人和國小的老樟樹。攝影:廖靜蕙

能高越嶺道生態旅遊  讓部落解說員帶著遊客經歷傳奇之旅

能高越嶺國家步道(西段)由「國家步道生態旅遊推動發展小組」決議作為國家步道生態旅遊推展之示範操作步道。這個小組則是林務局為了推動國家步道生態旅遊由26位產官學者所組成的小組。

步道橫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沿途山巒起伏、景致優美,原是賽德克族原住民遷徙及交通貿易的社路,1918 年日據政府修築為理蕃道,1930 年成為賽德克族霧社群聯合反抗日本統治的霧社事件發生地,是一條兼具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的歷史道路。

輔導團隊一開始即藉由「生態旅遊推動聯盟」的組成,邀請能高地區的三村六部落原住民共同參與,並以兼顧環境生態保育及原民文化保存思維為核心價值,生態旅遊的推動,則是強化可永續的經濟型態。由此建立林務局與部落原住民的互信基礎,進而成為夥伴;步道鄰近原住民族部落,最終成為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共同經營管理者。

郭育任說,過程中也經歷部落間「政府騙你們的」、「上課不會有好處」這樣的耳語,受訓人數也顯著降低,但是,依循計畫腳步進行,到了第二階段實習,學員接到訂單有收入,人又慢慢回來了。

能高越嶺道在記憶中雖有很多深具意義的景點,多數都已消失,只能盡量尋找,面臨過程中除了生態旅遊的軟體也需考量這些地點的復舊。

第一階段雖有82個人受訓,完成課程者有31位,已經能常態性提供導覽解說。輔導團隊和居民們,為了整理沿途空間曾發生的故事,不但整理部落耆老從幾個賽德克族生活的空間,討論如何訴說這些故事,還組織讀書會,過程中獲得相當多迴響。

剛開始當地沒有地方吃東西,因此以成立部落廚房為輔導重點。這使得原本互不往來的三村六部落,有了交流學習的理由。各村部落廚房媽媽多次共學研商,以「傳統與在地食材零里程」及「同桌共食」的概念,並得以成立三個村各自的部落廚房;並依遊程空間序及時間,定位春陽部落廚房為「風味餐」、都達部落廚房為「傳統餐」、精英部落廚房為「創意餐」。

每個部落廚房也運用在地食材研發菜色、說故事,從32道菜以及登山便當,發展成60道菜,從3個部落廚房衍伸到4個部落廚房,過程相當精采。

在經濟效益上,輔導團隊粗估,未來若以每梯次3位生態導覽員、服務15位遊客計算,3天2夜含部落段與步道段之標準遊程,依實際參與人數與遊程規劃安排計算,每人平均費用約為7,700元至8,000元之間;2天1夜之部落段遊程,每人平均費用則約為5,400元左右。

另外在回饋機制設計上,包括「環境巡護回饋」與「培力及保育基金回饋」兩大層面,由每位生態導覽員、餐飲業者、住宿業者、交通接駁業者及文化體驗活動業者等,收取費用中進行提撥,並依據每年接團數量,撥付3~7%收入為公共基金,且以統一窗口方式辦理,因為部落維繫了良好的自然資源,才能創造經濟效益,回饋機制有如生態系服務的具體呈現,讓部落每個人都能享用。

能高越嶺道上的賽德克族及三村六部落
賽德克族分為德固達雅(Seediq Tgdaya)、都達(Sediq Toda)、德魯固(Seejiq Truku)三個語群,自1930年「霧社事件」、1938 年興建霧社水庫,被日人強迫分散遷居後,現今德固達雅群居住於北港溪流域的互助村,包括中原、清流兩個部落,以及眉溪流域的南豐村;都達群則居住於春陽村各部落,以及原精英村(2014 年調整行政區為都達村)的平靜、平和部落;德魯固群較分散,除了合作村諸部落外,尚包括精英村的廬山部落、廬山溫泉,以及親愛村的松林部落等。

輔導團隊將現今南投縣仁愛鄉賽德克族的分佈情形,套疊在能高越嶺國家步道(西段)屯原登山口的台14線聯外交通動線上,途經的部落社區包括:春陽村的史努櫻部落(Alang Snuwil/春陽部落)、德魯灣部落(Turuwan/春陽溫泉),精英村的波瓦倫部落(Alang Buwarung/廬山部落)、馬赫坡部落(Mahebo/廬山溫泉)。

又因能高越嶺國家步道沿途山域大多屬都達語群的傳統領域,因此都達村的都達部落(Toda/平靜部落)、鹿谷達雅部落(Ruku Daya/平和部落)也涵蓋為能高越嶺國家步道(西段)沿線及周邊部落社區之列,成為計畫輔導對象。

資料來源:台灣生態旅遊協會

 

動不動就引水 中國水資源管理讓人捏把冷汗

$
0
0
作者:邵文杰(微信公眾號《原本山川》作者)

編按:台灣有集集攔河堰引濁水溪計畫,使環保團體發起「解放濁水溪」抗議行動,中國各地的引水工程,規模和頻率超乎想像。最有名的大概是地理教科書會提到的南水北調工程,把長江豐盈的水資源部分抽掉至中國華北和西北。此外,編輯去年前往雲南參訪滇池,污染之嚴重使政府計劃從金沙江(長江上游)引水稀釋,並自本月動工。對於中國頻頻採越域引水解決缺水、污染問題,真的能夠達到用水安全目標嗎?

各種水電站和引水工程正如火如荼在中國各地展開。圖片來源:p20101231(CC BY-NC-ND 2.0)

各種水力發電廠和引水工程正如火如荼在中國各地展開。圖片來源:p20101231。CC BY-NC-ND 2.0

調水(*引水)就是傷害生態,就是危急生態安全。對任何名義的調水,從心底,我都是反對的。這幾天得知了一個讓我驚訝的調水工程,工程名字叫做鄂北調水。我查了一下詳細資料之後更吃驚了,這個鄂北調水的水源居然也是丹江口。資料介紹,這個工程創造了中國水利工程史上從構想到立項(*計畫審核通過)歷時最短的記錄,僅僅兩年。

該工程從丹江口引水,從西北向東南調水至襄陽、隨州、孝感三市。調水理由是這幾個地方是湖北著名的干旱區,民生艱苦,民生就是天大的事,所以要調水。和所有的調水工程一樣,理由是那麼的冠冕堂皇。該工程還特別強調了不會對南水北調造成影響。哎,可憐的漢江啊!

動不動就調水

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歡調水的國家,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歡用工程手段對付自然缺陷的國家。當然,我相信,正是有了這樣的邏輯,我們才對本該做好的治污和節水失去了動力和興趣。在中國,調水分為同流域調水和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就是典型的跨流域,而這個鄂北調水雖然在漢江流域,但在小流域中,也屬於跨流域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瘋狂調水吧。南水北調就不說了。雲南因為污染了滇池,沒有乾淨水喝,搞了個滇中引水,想把金沙江的水引過來;西安把長安八水污染完畢後發現,呀,城市已經這麼大了,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顯然不夠用了,那就從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引水吧,反正就隔著一座秦嶺,可憐的漢江啊!

而在漢江的下游,因為南水北調導致下游水量不足,似乎要把長江水引來補充漢江;在西北,有引大濟秦(大通河的水引到蘭州秦王川),引洮工程、引大濟湟(大通河補充湟水),此類工程多如牛毛,一言蔽之,拆東牆補西牆。在不缺水的南方,2014年,杭州發現要挽救母親河錢塘江水質太難了,於是他們發誓要讓杭州市民喝上農夫山泉(瓶裝水品牌,水源地在中國一級水資源保護區浙江千島湖),於是不顧反對,堅決上馬(*實施)了千島湖引水工程,這就是典型的懶政了。

山西有引黃濟晉;青島有引黃濟青;東北有北水南調。有名頭的工程很多,沒名頭的就更多的。所以,中國的江河不光被污染侵蝕,被水庫、大壩扼殺,還正在被調水吸血。

面對滇池污染嚴重,中國政府欲從金沙江引水稀釋,此「滇中引水工程」自今年6月動工。

面對滇池污染嚴重,中國政府欲從金沙江引水稀釋,此「滇中引水工程」自今年6月動工。攝影:晁瑞光。

調水原因 偷懶的水資源管理

調水,美其名​​曰,優化水資源配置,溝通江河關係。實則違背自然規律,加速了水資源的枯竭。

因為一個地方缺不缺水是相對的,是由自然條件和水資源管理水準共同決定的即便是西北的城市,之前也不見得有多缺水,比如張掖、武威、敦煌。你在一個缺水的地方,不顧一切的要建立一座大城市,那就是找死。你在不缺水的區域,任由城市擴張,卻不精細管理水資源,也無異於找死,北京就是走了這條路,到現在也沒有與其國際一流城市身份匹配的水資源管理體系,所以在水資源管理上,北京名列世界倒數第一。

缺水是客觀存在的,但發展要遵循客觀規律也是必須的。錢塘江明明可以治理污染,為何不去治理,卻直接把上游的好水掠奪過來;湖北明明有千湖之省之稱,怎麼會乾旱到那種地步,細究原因,跟自然又有幾分關係。我們總擅長把人禍導致的後果,推脫給自然,然後又以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名義,再次行傷害自然之實。

調水的危害是明顯的。首先是傷害生態,改變了江湖本來的關係,勢必帶來巨大的生態風險。這個風險目前人類無法精確評估,但不意味著他不存在。江河都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卻簡單的當他們是水缸,你缺水舀一瓢,他缺水取一桶,所謂的資源優化配置想的也太簡單的了吧。

我曾聽一位河流專家說過,江湖的關係、河流之間的關係是十分精妙的,人類以為自己建立閘門、依靠計算機控制,就可以做到對江湖的精確控制,實則差了十萬八千里。最後的惡果還是要我們自己享用。

除了傷害生態,從長遠來看,調水根本無法改善某個地方的缺水事實。通俗的說就是,調水是救急之策,不是長遠之道。缺水有缺水的活法,缺水的發展思路,比如一瓢水分成兩瓢用有何不可。眼下,我們連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都沒有,靠調水如何可持續(*永續)發展。我猜測,懶得去想,懶得去做才是調水工程這麼火熱的背後動力。

而且就調水的用途來說,很多地方都是為了滿足農業灌溉,工業發展的需求,更有不要臉的:水景需求。

我還沒有說到調水的移民問題,工程破壞環境問題,但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可忽略的。

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圖為三陽河潼河寶應站。圖片來源:《中國西部科技》雜誌社網站

調水指導意見

可能是國家也覺得中國的調水太隨便了,太想當然了。最近,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出台(*頒布)了《關於切實做好引調水工程前期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興建必要的引調水工程,是優化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實現江河湖庫水系連通、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要把強化節水、提效、治污、環保、控需作為引調水工程實施的重要前提,務必做到「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

《意見》強調,要強化規劃約束、嚴守紅線控制,對規劃調入區,要以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納污限制「紅線」為約束條件,對現狀實際用水已超過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嚴格控制規劃建設新的引調水工程。

對比中國的調水亂象,我覺得兩部委這個意見還是太軟弱了。我覺得應該禁止上馬新的調水工程,這算是給某些地方一個機會,一個逼著轉型,學會對待水的機會,畢竟,這是一個珍貴的機會。

動土不需環評 印度環境部將放寬濕地使用限制

$
0
0
本報2016年6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Marcie編譯;鍾友珊審校

印度環境部提案,建議全面修改環境保護法(EPA)下有關濕地認定與保護的法規。

環境部建議將2010年施行的舊法中針對執行期限的條文予以刪除,並將濕地管轄權交由地方政府負責。民眾如對此項修正案有意見,可在2016年五月底前提出。

印度蒂恩蘇基亞區的漁民。圖片來源:ICIMOD Kathmandu(CC BY-NC 2.0)

印度國家綠色法庭(National Green Tribunal)此刻正審理的一個案件發現,地方政府並未遵守2010年新法的規定,將登記列管的濕地加以公告。於是法庭要求各州政府在限定期限內,將至少五至十個行政區內的濕地加以公告;同時,環境部也提案大幅修改現行法規。

2010年的新法規定,應成立一由政府官員及專家學者所組成的中央主管機關,監督濕地保育工作。地方政府須在限定期限內,標出境內濕地的分佈情形與範圍,中央政府也要在限期內將這些濕地加以公告,並訂出保護措施;目前針對森林及一般環境的開發也都是照這套流程。濕地的辨識與範圍界定過程,需納入地2010年方政府聘請的專家的意見。26個《拉姆薩公約》認定的濕地,以及位於高海拔及生態敏感地區的濕地則是直接列為保護範圍,不須送審。

而環境部的修正版本則是成立一個州層級的主管機關,由部長擔任首長,另設秘書長一人及地方官員數人,並聘請四名專家協助辨識濕地;專家可以是由州政府所聘請。以部長為首的主管機關所做出的評估結果會交付州政府審查,再由州政府將審查結果通知中央;只有26個拉姆薩公約認可的濕地可以不需送審,便自動列為保護對象。

印度洛格德格湖。圖片來源:zehawk(CC BY-NC-ND 2.0)

2010年的版本明文禁止在濕地上從事七項活動,如土地開發、新建或擴建現有工業區等:其他可能影響濕地生態的活動也都須經地方政府核准,審查過程須符合環境保護法的規範。中央對於任何相關活動握有最後裁決權;會依據包含四位外部獨立專家的審查委員會之建議,決定是否核准此活動。

中央政府的修正案提到將「在永續發展的大前提下,依照生態系統法來使用濕地,以維持濕地的生態特色。」然而這些文字只是概念性的描述,缺乏嚴謹的法律上的意義;例如,將濕地生態特色定義為「當地生態系統的元素、過程與功能的總合。這些特色維持了生態系統的正常運作及生物多樣性。」所謂「生態系統法」則是「基於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原則,將土地、水、生物資源以面面俱到的方式整合管理。」

2010年的法規詳列禁止或限制在濕地進行的活動,新的版本則加以簡化,只保留對於開發、將濕地改造、截流或阻斷濕地水流,以及「對濕地生態特性造成負面影響的活動」的限制。然而,新法規同時賦予中央政府核准相關行為的權力,且無須事先送交環評。

2010年版允許民眾或團體針對中央濕地主管機關的決定向國家綠色法庭提起上訴。新法規雖然也允許人民提出告訴,但無法上訴國家綠色法庭。

 

※ 本文與台灣濕地網共同刊登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日經典漫畫《赤腳阿元》 中文版重現原爆下的真實

$
0
0
本報2016年6月10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1945年8月6日那天,第一顆原子彈投下後,蕈狀雲底下的真實世界如何想像?日本漫畫《赤腳阿元》描繪廣島少年中岡元在原爆之下赤裸裸的遭遇,內容正是作者中澤啟治的親身經歷。這是一部反戰的經典之作,用寫實手法記錄原爆的殘酷,一次次的對軍國主義發出最悲痛的質疑。

赤腳阿元中文版 遠足文化提供

赤腳阿元中文版。遠足文化提供

原爆瞬間,小學二年級的阿元幸運躲過原子彈的衝擊波與熱浪,但一旁的阿姨卻瞬間被火吞噬,遠處則是死傷無數與哀號遍野。一片斷垣殘壁中,火海襲向被房舍壓住的居民,阿元的父親、姐姐和弟弟就這樣被活活燒死。原爆後才出生的妹妹則死於營養不良,阿元與母親、哥哥在艱困的環境、輻射的威脅與社會的歧視中存活下來。

文字難以傳達的景象,中澤啟治以漫畫重現在《赤腳阿元》。雖然這部作品設定是為九歲小朋友而畫,人物也以小朋友為主。但在原爆現場的描繪上,中澤啟治沒有妥協。被原爆熱浪燒爛的人群、滿布焦黑屍首的河流、物資匱乏下的人性,《赤腳阿元》的內容殘酷,一如戰爭的本質。但《赤腳阿元》也不忘底層人民堅強的生命力,正是這樣的能量,帶著阿元與廣島走出戰爭陰霾。

《赤腳阿元》成了日本家喻戶曉的漫畫,也曾改編成動畫、電影、電視劇。雖然不少台灣讀者認為,這部作品或許更適合國中生以上或是成年人閱讀,但許多日本人都表示,在小學時期就看過《赤腳阿元》。

45歲的大西えりか記得,當時的小學老師很喜歡這本書,將套書放在教室,讓小朋友下課時可以自由閱讀。書中原爆的畫面太過真實,感覺並不舒服。但她認為,這正是作者想傳達的意念——戰爭是殘酷的——而我在這樣的殘酷中存活下來、祈求再也沒有人遭遇此等的殘酷。

《赤腳阿元》在日本常被用做反戰教材,但近年來也有不少爭議,認為如此殘暴的內容應該遠離學校圖書館。

《赤腳阿元》刊出歷經波折  20餘國語言台灣不缺席

從1972年刊載在週刊漫畫雜誌《少年JUMP》,嚴厲批判天皇並高舉反戰大旗的內容讓連載的過程並不順遂,幾經更換出版社。1975年開始發行單行本,總量超過1000萬冊,海外翻譯有英、法、義、俄、泰等20多國語言版本,而繁體中文版等了40年後,直到今年6月才正式出版。

《赤腳阿元》很難循一般商業模式找到外國出版者,也因此,每個語言版本的背後都是志工翻譯與有心人努力促成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中文版籌畫了12年才問世的原因。看著中文版上市,來到台灣參加中文版新書發表會的作者遺孀中澤ミサヨ(Misayo)女士非常激動。

赤腳阿元作者遺孀中澤ミサヨ(左)與中文版推廣坂東弘美來台參加中文版新書發表會 攝影:陳文姿

赤腳阿元作者遺孀中澤ミサヨ(左)與中文版推廣坂東弘美來台參加中文版新書發表會。攝影:陳文姿

中澤ミサヨ描述當年丈夫創作時,為了畫為《赤腳阿元》必須不停地回想原爆悲痛的記憶,但仍在痛苦萬分中堅持畫下去。她說,讓大家知道真相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對於有人認為《赤腳阿元》的部份畫面很恐怖,中澤ミサヨ解釋,這是為了真實呈現當時的慘烈,並讓人們了解原子彈的恐怖。她希望台灣的讀者也能了解戰爭的愚蠢與活著的可貴。

日本文藝評論家尾崎秀樹曾寫道:「向未經歷過戰爭的人講述戰爭,尤其講述原爆之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正因為其不易,我們才要反覆地進行控訴,這正是《赤腳阿元》的使命。」

中澤啟治
  日本廣島縣出身的漫畫家(1939-2012),代表作為《赤腳阿元》。小學一年級時遭遇廣島原爆,奇蹟似地倖存下來,卻也失去了父親、姐姐和弟弟。戰後受到手塚治虫的漫畫啟發,勵志成為漫畫家。國中畢業後,一邊畫招牌維生,一邊利用半夜的時間畫漫畫向雜誌投搞。之後成為一峰大二的助手,到東京生活。作為漫畫家出道後,主要創作少年漫畫。以母親的過世為契機,開始創作以自身原爆經驗為主題的作品,此後終其一生向眾人敘述原爆的恐怖和悲慘。獲得谷本清和平獎。

 

赤腳阿元中文版1-5冊 6-10冊預計7月初出版   攝影:陳文姿

赤腳阿元中文版1-5冊 6-10冊預計7月初出版。攝影:陳文姿

赤腳阿元中文版 遠足文化提供

赤腳阿元中文版。遠足文化提供

赤腳阿元中文版 遠足文化提供

赤腳阿元中文版試讀頁面。遠足文化提供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誰的學校?誰的社區?從鄉村觀點看廢校議題

$
0
0
作者:一心

廢校議題,在台灣已經討論了好些年。關注國小廢校議題的人,在今年三月應會注意到兩則新聞,兩個小學同樣都是小校但是命運卻截然不同,一個是苗栗新開國小,一個是雲林華南國小。

苗栗新開國小家長為了抵制廢校,於去年開始展開護校行動,積極招納學生,本年度學生為30人,但縣教育局標準為30人以下應廢校,故仍遭受縣府列入廢併校名單,引發反彈。而雲林的華南國小多年前就因舉辦特色教育而聞名,吸引非本地學生就讀,學生人數從原本的三十幾人近年呈倍數成長已達88人,且連續五年舉辦「惜山祭」,強調學校與社區連結,一同與在地居民守護環境。

廢校與否的爭議,過去主要圍繞著二個論點:一為主張教育為基本受教權而不應輕易放棄,另一為主張應節省教育成本,節省花費在全台上百所小校的支出。本文卻想試著從鄉村發展的觀點來討論廢校問題。

雲林華南國小在課程安排上重視與社區產業的關係,咖啡課程甚至成為熱門的社區小旅行。照片來源:上下游

學校,是鄉村的核心

為何要從城鄉發展的觀點來看廢校問題呢?

第一,鄉村地區的學校規模普遍偏小,廢校發生的機率也較高。依據教育部《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概況報告》指出,103學年偏遠國中小共計1,110所,其中學生數不足50人之小校比率,偏遠地區國中小達25.6%,相較於非偏遠地區僅2.7%,差距高達了22.9個百分點。這表示廢校對鄉村教育與生活的影響遠大於城市。

再者,鄉村地區的資源本就比城市來的稀少,尤其是教育資源與醫療資源,當教育資源再進一步從中抽離後,對原本已經人口流失的鄉村,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於偏遠地區而言,許多留在社區中的家庭多屬無力離開者。若國中小的教育功能,陷入以人數、教育資源花費成本數量作為政策依據,對於學校合併後產生的問題,往往將成為相對弱勢的學生所必須負擔的。

在南華大學黃文彬進行的《小校整併、轉型模式之分析與反思—以雲嘉兩縣為例》研究中提到學校與「社區文化」需求性指出:

對偏遠地區而言,小校的存廢攸關著當地社區發展甚鉅。偏遠小校不僅扮演著社區重要的精神堡壘,擔負著當地社區下一代教育的神聖使命,更是當地社區得以永續發展的核心象徵。

從國土觀點出發,重新思考小校在鄉村中的重要性

近兩三年,因農地回用與糧食自給率等議題逐漸受到重視,政府開始鼓勵青年返鄉務農,但政府左手鼓吹回鄉,右手又開始進行廢校,左右兩手呈矛盾的互打狀態,應該轉為兩手目標一致才是。

談廢校,實應從『城鄉均衡發展』的角度重新評估。城鄉均衡不應只是國土計畫的口號,更應落實在具體政策上,才能真正讓鄉村的基礎不致逐漸流失。

先來看看奮戰23年,終於通過的國土計畫法中列出的規劃基本原則,有兩項與鄉村發展相關:

  • 農業發展地區應以確保糧食安全為原則,積極保護重要農業生產環境及基礎設施,並應避免零星發展。
  • 城鄉發展地區應以集約發展、成長管理為原則,創造寧適和諧之生活環境及有效率之生產環境確保完整之配套公共設施。

其中有兩個重點,第一是「農業作為全國糧食安全的生產地區」,第二「鄉村應有好的生活環境、生產環境、完整的公共設施」。所以農業很重要,而要維持農業必須在國土計畫中完整地為鄉村提供完善的設施,這些設施必須包括生活、生產、生態等綜合面向,而基礎教育設施實為生活穩定的重要環節,試問有誰會願意住在孩子受教育不方便的地方?

因此在廢校與否議題上,應先行評估廢校對於在地社區的影響為何,以及是否有社區與小校共謀發展出入的選擇。若廢校必然發生,廢校空間再利用亦應率先回歸到有助鄉村發展與鄉村產業的目標上。

面對限界村落,日本開始急思對策

鄉村所面臨的人口流失、就業機會少等危機,日本已比我們早一步面對這個危機,去年就有電視劇以全村人數不到五十人的「限界村落」為主題,引發迴響。而近年日本也從農業部開始推動農村漁村活力化計劃,希望透過廢校空間成為社區產業血脈相關的設施,進而成為「社區核心設施」,並與「農業六級化」的發展政策搭接,讓廢校空間成為城市與鄉村產業交流的媒介基地。

日本對於「限界村落」的討論從小說到電視劇,電視劇包括限界集落株式會社、拿破侖的村落,都真實地反應鄉村面臨的困境。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以千葉縣的「保田小學校」為例,這座擁有126年歷史的學校,在廢校後,去年底經由大家協力,成為一處兼具「農產交易、社區活動、旅行設施」的新場所。

他們將學校體育場打造為「里山市場」,成為地方農魚產的販售點,集中優質農產品,販售當季新鮮農產品,是城鄉交流的第一站。而原本兩層樓的教室,一樓則作為「里山食堂」、咖啡店、中國料理、窯烤披薩等小型店家,引入在地美食商家經營,展現在地美食風味。二樓教室則作為「住宿空間」,還設置了一間溫泉公共池。

保田小學校再利用是落實「里山里海」的最佳實踐,鄉村社區正面臨人少、就業機會缺乏等問題,學校作為最重要的公共設施,就算廢校後,也應發揮空間最大價值,扮演「帶動、聚合」的效用。

保田小學校的體育館成為販售地方食材的「里山市場」。圖片來源:保田小學校

小校求生存,必須與社區一起脈動

而本文開頭提到的雲林華南國小,則是一個小校力求存而不廢的成功案例。目前全校只有18位學生的花蓮豐濱港口國小,這兩三年也正在不斷嘗試以『特色學校+社區營造』的方式推動,畢竟家長生活條件好了,小孩才會一起好。

因此港口國小與社區居民開始推動港口社區生態旅遊,利用學校週邊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作為出發,吸引不同天數的營隊來訪,並且培訓居民成為導覽員。從中為居民創造收入,同時也讓居民更了解家鄉之美,進而保護環境。

目前屬於推動初期,居民對於是否會有穩定客源與是否需要持續不斷投注成本等多有疑慮,而校方站在輔導與支援立場,將學校用地配合提供作多元使用,如露營場地、教室配合等,成為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最強後盾。

港口國小校長干仁賢提到:校長是有任期的,必須將這份能力交給社區,才具備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他也認為台灣教育應該更為多元,以符合不同學生需求或社區條件,因而小校的解決方案不宜導向單方向的政策思維,並非只有「廢併校」與「鼓勵公辦民營」兩條路徑,政府資源必須持續照顧鄉村教育與發展。

關注鄉村,關心農地,廢校議題不容許再被忽視

我們處在一個高度都市化的小島上,台灣有將近80%的人口住在都市計畫區中,而都市計畫區僅占台灣土地的13%,我們還有剩下的87%的土地需要妥善管理。若我們繼續忽視鄉村地區人口流失的問題,我們的農業發展、農業土地保全、農業環境生態等都會面臨極大的危機。

因此,政府在鼓勵青年回鄉的同時,應該積極督促教育部將鄉村學校做好,才會有更多優質青年無後顧之憂的回鄉;而廢校空間的再利用也必須從 “有人用就好” 的消極態度轉而思考如何與社區共生相關,讓廢校空間積極地成為為鄉村聚集社區能量、吸引外部資源、發揮社群力量、帶動社區發展的重要資源。

Viewing all 119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