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Viewing all 119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綠色小方舟】猛禽就在你身邊 都會公園裡的鳳頭蒼鷹

$
0
0
作者:范欽慧;攝影:楊榮輝、范欽慧

關於一個城市的節奏,你可以從川流不息的車河中聽見,而關於一座城市森林的祕密,你又該如何傾聽?這裡有鳥語有蛙鳴,夜裡更有蟲聲陪伴,這些聲音,這些故事,你都聽見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們將透過每個月一篇專文,讓你去認識更生態、更人文的大安森林公園。本專欄是與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合作刊載。

公園裡住著一隻老鷹

在都會森林中可以見到猛禽,甚至觀察到牠們築巢養小孩,對許多人來說,簡直是見證了某種神祕的時刻。曾經有位媽媽跟我說,有一天唸小學的兒子帶著望遠鏡出門,因為他說公園裡住著一隻老鷹,他媽媽剛開始還不信,覺得老鷹不是應該住在遙遠的原始森林裡嗎?沒想到當她自己也見到這隻生物時,比她兒子還興奮,並把這樣的事蹟四處宣揚。

都市公園的猛禽,鳳頭蒼鷹。攝影:楊榮輝、范欽慧。

其實他們口中的「老鷹」,是泛指一般的猛禽,也就是位居食物鏈的頂層,以獵捕其他生物為食的大鳥,舉凡鷹、鵰、鵟、鳶、鷲、還有各種貓頭鷹都是屬於猛禽家族的成員。

我第一次見到大安森林公園中的猛禽,是透過猛禽研究會的調查。那天傍晚我特別帶孩子來碰碰運氣,因為我聽李偉傑說,他今天要陪楊明淵去公園中行軍並進行晚點名。意思是沿著固定的巡邏路線,去尋找一隻按時回來就寢的猛禽行蹤。偉傑跟明淵都是猛禽會的成員,但是他們的工作一位是生態攝影導演,一位是調查研究專員。我打了電話給偉傑詢問︰「回來了嗎?」

偉傑不確定的回答,「還沒看見…..等等…啊,回來啦,妳快點來。」怎麼這麼巧,我匆匆趕赴,心情跟那對母子一樣,懷著一份孺慕的欣喜與期待。

就在朝向和平東路的這群楓香樹上,一隻暗色黑影高據挺立。我牽著女兒的手向上瞻仰,像是遙望著某位巨星的風采,就算是瞥見一個影子都值得。此時人車喧囂,公車摩托車小客車接踵川流,正值下班時刻,回家的回家,補習的補習,還有人可能才剛開始上活,然而倦鳥紛紛回巢,也包括這一隻身強力壯的猛禽。只是我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環境,一隻充滿野性的生命而言,怎能可以如此安身立命?難道牠看到了其他猛禽都看不到的美麗風景?

明淵說,牠的睡覺地點其實會有幾處固定的地方,因此研究人員比較容易掌握這隻鳥的下落。我相信這隻鳥絕對有足夠的毅力與自信,甚至要有某種大師的修煉才能在此落腳。

猛禽研究者楊明淵,接受廣播節目《自然筆記》訪問。攝影:范欽慧。

都會猛禽:鳳頭蒼鷹

事實上,台灣大部分的猛禽都是森林性,除非像是大冠鷲這種喜歡在高空盤旋鳴唱,所以很容易看到,其他體型小,躲在樹林當中,可能終其一生也不被人所識,大約在1990年代之後,開始有人在植物園中發現了牠的蹤跡。直到西元2000年之後,許多賞鳥或是拍鳥的朋友,紛紛在台北市的各個公園內,記錄了牠的存在。這是唯一一種能夠適應都會環境生活的猛禽,牠的名字是鳳頭蒼鷹。

鳳頭蒼鷹個頭不大,翼展張開只有一百公分,站在林鵰跟大冠鷲旁邊還矮人一截,不過牠生存力很強。城市中的八哥、鴿子、溝鼠、松鼠都出現在牠的菜單上。但是又不像黑鳶會吃垃圾,容易中毒死亡,牠喜歡自己捕捉新鮮的個體,在牠銳利的眼光下,城市中有著不虞匱乏的食物來源。

關於鳳頭蒼鷹的故事,基本上是可以追溯出一篇關於城市新移民的歷史。明淵提到一種生活在美國中央公園的紅尾鵟,就有人花了19年的時間記錄拍攝這隻猛禽,發現牠陸續生下了二十多隻的後代子孫,然後繼續在紐約的天空中擴散繁衍,簡直就是族群移民的整體縮影,然而這樣的故事,是不是也發生在鳳頭蒼鷹的身上呢?明淵笑著說,「我們才做了兩年的研究,還有很多的事情還不知道。

然而兩年內,許多的祕密已經逐漸被揭示,在明淵的研究當中,我們可以了解,鳳頭蒼鷹的領域性很強,通常在繁殖期間,一個公園只住一對鳳頭蒼鷹,每年的2、3月是牠們交配求偶的季節,接著牠們一巢會生兩個蛋,小鳥離巢需要七到八週的時間,到了9月之後,鳳頭蒼鷹的親鳥就停止食物供應,孩子必須學習自立,另尋出路。

由於鳳頭蒼鷹的外型太過雷同,研究人員必須藉由繫放,也就是在鳥的腳上套上腳環,以方便監測。在兩年的調查當中,可以發現幾件有趣的個案,例如在台大醫院出生的鳳頭蒼鷹(這簡直跟人類一樣),第二年就在大稻埕附近的公園築巢。另一個案例是在台大校園出生的個體,陸續在大安森林、中正紀念堂出沒……牠們的行跡已經被人類逐漸掌握中。

大安森林公園中住著鳳頭蒼鷹,很快的牠們已經擁有自己的粉絲團,許多人會慕名來欣賞牠們,甚至也有人每天上班前,先來向牠請安報到,這樣的故事時有所聞,而我不也是帶著孩子,想要一睹牠的風采嗎?不論如何,我家隔壁住著猛禽,已經不再是一種威脅,而是一種美麗的選擇。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更靠近自然,即使那只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想望。

鳳頭蒼鷹就住在這樣平凡無奇的公園森林裡。攝影:楊榮輝、范欽慧。

 


郭華仁:對抗跨國集團壟斷遺傳資源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重要工具

$
0
0
【生物多樣性×產業】永續農業篇(二)
本報2016年5月3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甫自台大退休的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種子科學專家。這幾年他投入關心有機農業發展,他認為有機農業是最能回應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方法。而國內生態農業的崛起,他認為政府應以政策制度鼓勵,並以環境給付鼓勵生產兼顧環境永續。

從種子品種權一窺生物多樣性利益分享精神

台大農藝系榮譽教授郭華仁,是國內種子科學權威。資料照片,攝影:廖靜蕙
台大農藝系榮譽教授郭華仁,是國內種子科學權威。資料照片,攝影:廖靜蕙

郭華仁以種子科學起家,這是國際貿易中,一項重要的產業。一開始,他做的研究是種子儲藏,利用數學模式預測種子可以存活多久,除了產業界可以運用,也是當時剛興起的種原庫重要的參考依據,種原庫是百年尺度,因此要能預測種子的存活率。

郭華仁說,種子收集保存是種原技術的一個部門,由國際植物資產委員會統籌,幫助提供技術援助,讓一般的種原庫可以操作。1970年才開始有國際機構廣設種原庫,當時FAO有專門處理種子的單位,委員會設在羅馬,大約有12個在不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國際種子研究所。

當時他寫信給國際植物遺傳委員會,收到來自這些專門機構寄來的文獻、期刊,閱讀這些資料之餘,發現植物遺傳專利權進展,這對台灣是很新的概念,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人知道植物也有專利、植物品種可以申請,而且有國際機構專門做這件事。

1992年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成立,對於植物遺傳品種權卻持對立的意見,他因此了解生物多樣性公約,以及其反對植物智慧財產權的立場。

「生物多樣性公約其實講生態保育,目的是希望遺傳資源的權利跟義務要能平衡。」郭華仁指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一條目標中提及:「本公約的目標是按照本公約有關條款從事保護生物多樣性、持久使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實現手段包括遺傳資源的適當取得及有關技術的適當轉讓,但需顧及對這些資源和技術的一切權利,以及提供適當資金。」

重點在於要人們取得,要能夠永續使用、公平分享,在公平分享時,還要顧及各方面的權益。條文中,將先進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呈現出來。「先進國家從第三世界國家取得遺傳資源,開發成產品得到專利變成他自己的,這對第三世界國家相當不公平,因此必須取得平衡。」

一個簡單的條文,濃縮了彼此複雜的關係,「這才使我深刻了解生物多樣性公約真正的利害關係。」以及和他的研究有這麼大的關係。生物多樣性公約有如第三世界國家的一個重要工具,足以對抗WTO智慧財產權的壟斷。

由於他在這方面的專業表現,使得國內《遺傳資源法》、《原住民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保護》法制化都委由他進行。

有機農法的小農經濟  有助解決糧食危機

從生物多樣性公約他進一步得知,農業也講生物多樣性,而有機農業不但講人類身體健康,也講恢復農地生態系、關注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因此最能回應農業生物多樣性,從此踏入有機農業的推動;在此之前他並未特別注意有機農業。

 

生物多樣性公約也和農業有關,可運用這項工具來保障遺傳資源不被農企集團壟斷。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生物多樣性公約也和農業有關,可運用這項工具來保障遺傳資源不被農企集團壟斷。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台灣地少人多,農業發展朝向小規模家庭農業,這特別適合發展有機農業,尤其有機農業強調生態循環,以生產剩餘的作物用來飼養的豬隻,而動物的排泄物則再回到田裡;賣掉豬隻的收益,足以撐起小農經濟。這說明何以台灣50年前,一個農家得以培養孩子讀私立大學。每學期繳學費時賣大豬,繳完學費剩餘的錢再買小豬。

他解釋,原本農民生產雜糧的收益很低,對家計幫助也不大,但這些雜糧,如落花生、地瓜,榨油後的豆粕充當蛋白質來源,或變成豬飼料換算成肉,價格就變高。

自從1960年代,政府提倡專業化、專區,以便宜的外國黃豆飼料取代,家庭畜牧便因此垮台,也影響小農家庭經濟。

「假設當年以小農為主的農牧生產型態,進行科學研究,維持這種型態至今,不但兼顧小農經濟,還可以生產足夠、健康的豬肉維繫國民食品安全、身體健康。」郭華仁說,半世紀以來,台灣農業發展錯失良機,現在要從事有機或生態農法的農民養豬,因缺乏技術以及相關的研究協助其樽節成本、減低負擔,使得門檻過高不易執行。

構築消費者信心 驗證制度必須具彈性、廣納生態農法

面對諸多有機驗證的批評,郭華仁認為一切根源於「信心」,目前台灣2008年制訂的法規,採取的第三方驗證,是多數國家採取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有公權力介入,然而這套制度過於繁瑣,要寫筆記,材料、單據都要保存,對於水、土壤沒那麼好的環境,農民想做有機都沒辦法取得驗證,種種因素使得第三方驗證進度十分緩慢。

至於消費者懷疑「作假」,郭華仁認為,這是任何制度都有的問題。

IFOA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推出3.0,就是訴求加入第二方驗證的管道,期能於第三方驗證之外,另開蹊徑,讓採用友善環境農法的農產品也能獲得支持。例如台灣的主婦聯盟由消費者團體找人來跟生產者溝通,確定生產方法是合乎有機的要求。而這就不一定需依照政府規定的準則,可能更嚴格或較寬鬆。

友善環境耕作的小農經濟最適合台灣。攝影:廖靜蕙

友善環境耕作的小農經濟最適合台灣。攝影:廖靜蕙。

包括好時機、菜市長等新興的消費者運動,由數百個消費者組織成一個站,與生產者聯繫,約定生產條件,並透過上網登錄所需要菜完成消費行為;或由一群消費者,預先付費給生產者,的社區型支持農業,都是第二方驗證的例子。

「所有驗證都與信心有關,當環境有80%以上面積改採生態、有機的生產方式,使用農藥成了特殊狀況,就無所謂信心的問題,在此之前,驗證是一定要做的事。」

至於有機產品由於生產成本高,售價難免比較高,而有「有錢人才吃得起」的說法,郭華仁認為,任何產品都有好壞,就像汽車有雙B級,難道要因為公平起見而不生產優良產品(有機農作物)?「反過來,我們要鼓勵經濟比較好的人,一開始就支持有機或友善環境的生態農法。讓農民有信心,進而擴大生產。」

即使不是採取國家有機驗證標準,強調友善生態的第三方認證,例如綠保標章,郭華仁認為政府也應有相關規範,否則將來越來越多的人或團體都自稱友善土地的農法,「但消費者怎麼知道他有依據有機的精神進行?」將削弱消費者的信心。

他建議透過修法把不同領域信心獲得的方式都納入管理,而所謂的管理,關係著政府未來資源分配,這就需要有憑有據。「一開始政府的鼓勵輔導,以及資源挹注才會使得農民有意願改變;推動之後,則需證明耕作行為有益於環境健康,而這具有公益性,因此才能獲得政府環境給付。」

自由貿易區所需 台中港增設轉口用油品儲槽

$
0
0
本報2016年5月3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為了台中港自由貿易區政策需要,倉儲業者提出計畫,在西六號碼頭要新設油品儲槽,作為代保存管理油品,供油品轉口的業務用。因為有機揮發物VOC排放問題,此案在環署走環評已到了第四次初審,在業者提出設法降低VOC排放量、承諾降低清槽頻率等措施後,此案獲得有條件通過。

此案由億昇倉儲公司提出,基地位在台中市梧棲港口,開發面積有11.17萬平方公尺,東側臨海西側臨堤,而南北兩側則已經是匯僑與中華兩公司的儲槽。

此案分五期,將陸續建置29個儲槽,營運量最高將達288萬公稟,其中220公稟將是柴油。目前規劃為轉口業務為主要。

16-05-31-16-20-16-873_deco

廠區配置,翻攝簡報資料。

做為油品儲槽,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揮發作用在之前的審查過程中獲得關注,擔憂清槽過程將會造成空氣污染。但業者指出,儲槽作為代保存管理油品,進出貨數量將一致、儲槽周轉速度很快,不致發生油品雜質沉積到難以清除,非清槽不可的程度,況且清槽作業時間長,一次需3個月左右,會影響倉儲經營,因此業者以限制同質類油品同槽使用來處理。

業者也在環評承諾中提出,依照《石油法》,此案的清槽時機將會是開始營運後的10年、15年與20年,清槽時每槽的VOCs最大排放量將達0.75噸。

此案VOCs預估最大排放量為72.68噸/年,但仍會有其他空污排放,推估PM2.5總計達0.391g/sec、PM10是0.661g/sec。健康風險評估為終身致癌總風險0.7X10-6、非致癌總風險為0.0066,都判定為可接受風險,但衛福部也提出,涵蓋了整個港區範圍的「焦點區」的致癌風險已大於1X10-6,且周圍有學校、醫院分布,應該以最大暴露濃度進行風險評估,並且學校與醫院都列入評估範圍,對此,業者回應,醫院、公所及中小學的增量致癌風險均落在E級。仍屬可接受風險。

16-05-31-16-21-01-037_deco

健康風險評估判定為「可接受風險」,翻攝簡報資料。

去年8月中國曾發生天津爆炸案,即是天津港的危化品倉庫發生爆炸事故,造成數百人死傷,此案作為港口油品倉儲,受到環委鄭文伯等的關注,要求重視工安問題。

而此案送件在環評細則修訂之際,因此雖然現在是環保署負責審理,但將來的監督或後續變更,都將由台中市政府的環評局負責,也是一個特點。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沿近海抓無魚、遠洋漁業血汗漁工 漁業署遭批

$
0
0
本報2016年5月3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的海洋裡原為野生物棲地,卻全都視為漁業資源撈捕殆盡。近日陸續發生綠島龍王鯛、澎湖硨磲貝遭非法捕捉,引起台灣社會關注,立委更指出,殺死一隻龍王鯛所付出的生態環境代價高得不成比例,要求漁業署應重新檢討政策,確保海裡有魚。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30)針對漁業政策質詢,立委黃偉哲即要求林務局發揮保育預防性原則,不要只是事發感到痛心。曹啟鴻則以小琉球保育綠蠵龜為例,一有綠蠵龜受害,立即上傳週知,期待龍王鯛、珊瑚也能成為當地居民、民宿業者生財之道,但必須有在地團體陪伴。

近海無魚  多層刺網禁令失靈

立委林淑芬不諱言,沿海3海浬捕不到魚,漁業署應有資源養護概念。攝影:廖靜蕙
立委林淑芬不諱言,沿海3海浬捕不到魚,漁業署應有資源養護概念。攝影:廖靜蕙

漁業署將新北市貢寮區卯澳灣選定為我國第一座栽培漁業示範區,6月5日即將在此地舉辦「世界海洋日」活動及栽培漁業示範區啟動典禮。不過,立委林淑芬卻指出,卯澳灣天天都有人發現近海三浬內放置三層底刺網,大小通抓。

林淑芬質疑,雖然新北市2012年即公告禁止使用多層底刺網,仍有網友拍到三層刺網,卻無人執法,連海巡署都有破壞私人財產的顧忌,無法執法,農委會是否有能力管?

曹啟鴻表示,示範區一定要做好。小琉球拿掉三層網,保護漁業資源,帶動小琉球觀光,吸引恆春等周邊社區也效法;未來營造卯澳成功經驗,也是期待能帶動周邊地區改變。執法面他將親自視察,拜託警力協助。

林淑芬直指,無論是歐盟的IUU(非法、未報告及不受規範)黃牌警告,海外非法轉載和非人道對待外籍漁工等劣跡,都顯示我國漁業相關的法律、制度及思維,與漁業資源枯竭、海洋生態破壞現況嚴重落差,既無法處理枯竭問題,也不足以復育海洋生物,卻未見漁業署大刀闊斧的改革。

「海洋漁業枯竭,大家心知肚明,沿岸3浬根本捕不到魚了。在漁業如此耗弱下,是否比照歐盟訂一定期限全面禁止刺網,讓魚類資源生養休息?」林淑芬說。

漁業署長陳添壽回應,沿近海漁業資源管理,將以「抓魚前先養魚」的原則養護棲地,至於殺傷性漁法,則規劃退場機制,陸續禁止三層、多層底刺網;休漁期和捕魚期也將限制網具類別。

血汗漁工高貴海鮮?  國際關注

政院版《遠洋漁業條例》草案,明(1日)將付立法院逐條審理,歐盟IUU黃牌警告也即將屆滿,台灣遠洋漁業處於轉捩點。然而,境外聘僱外籍漁工始終擺脫不了非法雇用、奴役等污名。

林淑芬質詢農委會時提及,境外漁工聘僱依據現行法規,全由漁業署規範,但漁業署沒能力也從未規範,而有所謂「廉價漁工、高貴海鮮」的海上血淚控訴。

根據漁業署資料,台灣遠洋漁業以鮪延繩釣、鰹鮪圍網、魷釣(兼營秋刀魚)及拖網為主,漁場遍布三大洋,產量約75.8萬公噸,佔產值44.5%,是國內不可或缺的經濟命脈之一;依據勞動部資料,背後推手實則仰賴近2萬多名的外籍漁工。

但是卻只有1成來自台灣聘僱、兩成是報地方政府核備的合法境外聘僱,其他7成都是違法聘僱勞工。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等團體也共同召開記者會,要求將漁業勞工,不分本國外籍,全面納入台灣勞動法律保障之內,管理權責歸屬於勞動部,避免境外僱用漁工在多頭馬車的管理下互踢人球。

民間團體呼籲,應成立包括經濟部、勞動部、外交部和海巡署等參與的跨部會小組,共同商討整個漁業體制問題,確保台灣漁業強權聲望、維謢外籍漁工基本權益。

維繫台灣遠洋漁業榮景的外籍漁工,只能在擠在小小的甲板飽餐一頓。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維繫台灣遠洋漁業榮景的外籍漁工,只能在擠在小小的甲板飽餐一頓。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日前高雄檢方查獲有81名漁工被拘禁在門窗被或封住、20坪不到的狹小空間,但這只是血汗漁工的冰山一角。綠色和平訪查百位外籍漁工發現,超過9成以上的漁工拿不到原本說好給付的薪資,更有許多的漁工在工作的前一、兩年,每個月只領到新臺幣1500元的薪資。很多船員契約上載明:「當船員遇到意外時,賠償按該船員的每月薪水(約1萬元)配比,如少一隻手賠10%、少一隻大腿賠 75%、雙耳失去聽覺賠50%等」。

美國國務院上個月發佈的人權報告(Human Rights Report)提到高雄籍遠洋漁船「福賜群號」在海上作業期間,有兩名印尼漁工一死一失蹤。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認為船員Supriyanto可能因不適應海上作業,在船上受到暴力對待導致死亡,並出面指控「福賜群號」,屏東地檢仍以行政簽結。

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4月前往印尼,Supriyanto家屬表達重啟調查、還原事件真相。「現在的法制完全無法提供外籍漁工完善的勞動保障,新政府應將外籍漁工應納進臺灣勞動法規體制。」

目前漁業法規不能保障境外僱用漁工基本工作權益,而境外僱用漁工是否適用臺灣《勞動基準法》仍有討論。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認為,境外僱用漁工工作地點就在台灣漁船中,而船舶與航空器向來被認定為是國土延伸或是浮動的領土概念;境外僱用漁工應仍適用臺灣《勞動基準法》。

林淑芬要求農委會善盡境外聘僱管理責任,訂出能夠保障勞工權益的契約範本,以及行政指導、行政政策管理指引,包括最低薪資、海上漁工工時,含法定及彈性工時的規範,勞動條件保障等。

林瑞珠:核廢立法請勿設立自肥基金會

$
0
0
作者:林瑞珠(台灣環境輻射走調團召集人)

因應核廢處置,經濟部及國內地質學者去年開始透過立委推動新法,最近一例為黃國書等18名民進黨立委所提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草案」,細讀法條即知由去年國民黨立委黃昭順等藍委提案之同名法案修改而成,增加的內容卻形塑出一個有權無責的「基金管理會」,坐擁數千億核廢處置金庫,令人憂心。

核廢處理怎麼管理,管理經費由誰管控分費。攝影:葉鎮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此草案31條明訂放射性廢棄物永續管理基金應成立「基金管理會」負責基金管理及運用,下設工作小組及研究中心。在草案的其他條文中則明訂這些工作多由此法之中央主管機關,也就是環保署負責執行。

基金管理會竟然可以要求其上級單位按表操課,這不是反客為主,僭越職務嗎?再者,此草案對「基金管理會」亦無任何約束力,有關罰則僅針對經營者以及破壞設施或偷竊核廢料的人做處罰,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坐擁權力與經費的單位撇清任何責任。

對於經營者的罰則其實也很輕,草案中規定,未依規定呈報放射性廢棄物之來源、特性、狀況、數量、貯存地點及運送等資訊,以及未依規定進行環境監測,處50萬元至250萬元以下罰鍰。也就是說,萬一經營者擺爛亂丟核廢料,最多只罰250萬。

而這經營者,草案第2條明載:「指經政府指定或核准經營核能發電、放射性廢棄物處理、貯存、長期貯存或最終處置設施者。」也就是說,讓誰來做這核廢生意,乃政府說了算。

對於偷竊核廢料者,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但除了恐怖份子,誰敢偷劇毒核廢料?如果破壞放射性廢棄物貯存或最終處置設施,就罰得最重了,可以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這點分明是朝著環保人士及反核人士來的,以嚇阻激烈反對運動。

此外,如果主管機關,亦即環保署對經營者監督不力,人民或公益團體得以向行政法院控告環保署。屆時也是用人民納稅錢來付罰款,這樣的罰則就沒有很大的意義了。

對可能造成重大汙染的經營者的罰則僅輕輕帶過,但對於不至於造成重大汙染的非經營者之違法,罰款與刑罰一同伺候。而該負起全責的專責機構「基金管理會」則可全身而退。這實在不符合公平正義。這樣的立法,是否是替未來可能任意妄為的「基金管理會」以及核廢處置「經營者」圍事?

此草案從藍委到綠委都是執政黨立委提案,令人質疑其心機。基於過去諸多重大貪腐事件皆與立法之疏漏有關,而台灣三座核電廠將於明年陸續停止運轉,台電為除役及核廢處置提撥的「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已經累積2768.69億元,因此,從此刻起,台灣民眾必須盯緊這個攸關百萬年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的議題,絕不容許任何來自產官學的禿鷹企圖為自己量身打造貪腐的合法後門,以免美麗台灣變成核廢島。

賣電求生 剛果蓋世界最大水壩 無環評趕年底開工

$
0
0
本報2016年6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世界最大的水壩將坐落於剛果民主共和國,並在數月內開工,五年內開始發電。但是批評者指出,屆時將有3萬5000人必須搬家,而且沒有任何環境社會風險評估。

International Rivers(CC BY-NC-SA 2.0)

剛果超級大壩第一期「印加三號」位址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Rivers(CC BY-NC-SA 2.0)

剛果民主共和國正在加緊趕工超級大壩的第一期——造價140億美元的「印加三號」。「印加三號」位於印加瀑布上,將跨越剛果河的一個水道,是一座4800MW的水力發電廠。

接下來的幾期工程,耗資總共約1000億美元,將跨越全世界水量第二大的剛果河,預計發電容量達4萬MW——近中國三峽大壩的兩倍,或20個大型核電廠。

非政府組織「國際河流」(International Rivers)指出,這個延宕多時的計畫,雖然支持者聲稱可以供應非洲40%的電力,卻可能觸犯國家法律和國際守則對超級大壩開發的規範。

「國際河流」的博薩德(Peter Bosshard)表示,工程單位不在乎第一期可能必須搬遷的3萬5000人、之後的2萬5000人以及可能大幅受影響的河流漁藏。大印加計畫辦公室主任卡潘德吉(Bruno Kapandji)更表示,環境與社會評估無法在11月開工前完成。

卡潘德吉說,印加三號是剛果民主共和國能源問題的唯一解,還能輸出電力:「身為剛果人,我們別無選擇...商品價格正在下跌,我們需要收入。如果我們向加拿大和烏拉圭一樣可以輸出能源就好了。」

博薩德則批評,政府很顯然沒有在工程開始前執行社會和環境風險評估的意願,這已違反國家法律、世界銀行保護政策和中國的海外承包規範。

剛果政府加速開發計畫,以履行與南非政府簽訂的2021年前從印加三號輸出2500MW電力的合約。剛果政府將在8月前從兩個中國水壩建造商中擇一合作,並於11月開工。

卡潘德吉指出,中國建造商表示可以在四到五年內開始發電,西班牙建造商則評估要花六年時間。

International Rivers(CC BY-NC-SA 2.0)

剛果超級大壩第一期「印加三號」位址。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Rivers(CC BY-NC-SA 2.0)

「不會再開發新園區」 科技部長楊弘敦立院首報告

$
0
0
本報2016年6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新任科技部部長楊弘敦1日赴立院,對教育文化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除了大談創新,也再次宣示2025年綠能達到25%的目標,至於科學園區徵用農地、農水的問題,楊弘敦則承諾「不會再開發新園區」。

新任科技部長楊弘敦。攝影:賴品瑀

宣示2025年綠能達到25% 科技部續推能源國家型計畫

楊弘敦表示,將推動「科研4.5」,以科技解決台灣的各種社會問題,包括少子化、高齡化、產業轉型、氣候變遷、災害、疾病、資安、甚至原民文化保存等。

詢答之間,綠能發展進度、科學園區閒置、災防等議題皆受立委重視。回應立委蘇巧慧的質詢,楊弘敦再次宣示2025年綠能達到25%的目標。

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將由科技部、經濟部、原能會與交通部共同推動,主要就是為2025非核家園的承諾尋求替代能源,除了各種創能如生質、太陽、離岸風力、海洋能、地熱、天然氣,也有儲能、減碳淨煤、節能、智慧電網等主軸。楊弘敦說,至今年4月為止,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已有53件專利、技術移轉26件、技轉金超過3000萬、促進廠商1.27億元。

科學園區閒置高 楊弘敦重申不開發新園區

科學園區徵用農地,閒置率又高的狀況,也受到多位立委的關注。立委黃國書當場要求不要再搶農地開發成園區,楊弘敦則重申:「科技部目前沒有開發新園區的打算。」

黃國書指出,科學園區進駐率低,例如竹科銅鑼園區43%、竹科宜蘭園區2.4%、中科四期二林園區17.3%、中科南投園區21.6%,尤其是二林園區,原設定為光電產業園區,喊出將產生9200億產值、3萬個工作機會,徵收了包括相思寮等農地635公頃,搶農地又搶農水,但2009年開工至今,如今友達華映等光電產業都沒有進駐,目前只有一家醫療輔具相關的業者,「沒有發展科技、毀了農業、結果周邊都在炒作土地。」黃國書如此批評,並要求科技部全面檢討科學園區規劃。

立委蘇巧慧也以僅兩家廠商入駐的宜蘭園區為例,指出曾有動畫公司有意進駐,卻在詢問是否能使用國家高速網路時,得到「你要網路要自己跟中華電信申請」的答案,顯示科學園區所能提供的相關後盾有需要檢討,讓科學園區除了有優惠、群聚效應外,有更吸引業者的誘因。

立委蘇巧慧以文字雲分析科技部報告 ,發現創新兩字成分遠高過前朝。攝影:賴品瑀

新政府「南向政策」未有形 科技部被動配合

立委陳學聖則提出中興新村的高等園區受限於全區保留而「動輒得咎」的窘境,要求科技部與文化部積極合作,進行活化利用,尋求共存共榮。

楊弘敦在報告中提即,將配合「南向政策」,推動南海國際研究中心,引領區域的環境與防災研究,加強與東協國家的科技合作關係,但經記者追問,楊弘敦表示,是在太平島與東沙島進行自然科學為主的研究,如觀測、海洋資源等。

立委吳思瑤提出,新政府要落實南向政策,應該由科技部、教育部聯手鼓勵留學東協國家、增設國內東協語文學系、東南亞相關研究案等,更應該比照「歐盟科研創新合作平台指導委員會」,成立「南海國際研究中心」,但楊弘敦表示,科技部目前暫無相關計畫。顯示新政府的南向政策仍未具體前,科技部對此也是採被動配合的態度。

31日發生7.2地震,但地震預警警報仍非全台灣都有收到,沒收到的人笑稱自己是「國家級邊緣人」的狀況,也有多位委員提出,要求改善。前任行政院長張善政曾承諾7月1日正式上線,要求科技部把握時間改善,楊弘敦則回應,系統在科技部已告完成,推播不順利的狀況,應是NCC與業者部分,但科技部會盡力達成。

有感的「能源稅」如何行? 專家:棒子、蘿蔔都需要

$
0
0
本報2016年6月1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夏日炎炎,電力消耗逼近高點,如何讓民眾與企業主動節能?《能源稅法》再度被拿出來討論。昨(5月31日)台灣環保聯盟、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立法委員陳曼麗共同舉辦一場能源稅立法座談會。

前立委陳明真表示,煤碳進口跟使用都不課稅,從頭到尾都是零。攝影:陳文姿

前立委陳明真表示,煤碳進口跟使用都不課稅,從頭到尾都是零。攝影:陳文姿

能源稅課徵是為了反映能源使用的外部成本,例如空污與溫室氣體等,並促成民眾節約能源。雖立意良善,但2006年提出至今,始終難以立法通過,關鍵在於,如何落實污染者與耗能者付費,要讓民眾感受到壓力卻又不增加民眾負擔。困難的課題讓與會的學者專家傷透腦筋。

對「能源稅」反感?   專家:棒子跟蘿蔔要同時給

「能源稅條例草案」2006 年提出至今已經10年,期間數度傳出準備課徵,也因「時機不成熟」屢次翻盤。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質疑,政府聲稱不能在經濟低迷時推能源稅,也不能在物價高漲時推,適合推能源稅的「時機」恐怕並不存在。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京明說,問題不在於兩黨共識,而在於民眾認同。政府應讓人民了解,課徵能源稅「不是」為了增加稅收,而是為了促成能源的有效運用,讓社會環境更好;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確實將收取的能源稅用人民身上,例如降低稅賦或補貼大眾交通等,讓民眾整體負擔維持不變,這就是「中立原則」。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京明 攝影:陳文姿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京明。攝影:陳文姿

「中立原則」是能源稅推動歷程中的共識。前立委陳明真正在推動新版能源稅草案就明確指出,能源稅課徵同時,應調降個人綜合所得稅,並補助低收入戶、大眾運輸費用、教育、育兒等等。政治大學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形容,這就像棒子跟蘿蔔要一起下的原理一樣。

但中立原則是否應該堅守?各方看法不一。就現實面來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說,不堅持中立原則的話,民眾負擔會增加,能源稅難以得到支持,也難施行。戴秀雄則認為,必要時可以加稅,但應有詳細估算與配套,不能因此讓民眾生計困難,讓業界無法生存。

「能源稅」向誰收? 收在民眾身上最「有感」  

「能源稅」怎麼收?在稅率與稅基的設計上,各方看法也不一。目前的能源稅版本,大都是對初級能源,意即對煤炭、油、天然氣等課稅,陳明真的新版草案更加入了核電。他解釋,這是因為核電有核廢料的外部成本問題。

王京明分析,從源頭收費的好處是課徵容易,例如煤、天然氣等,在進口時就可以直接課徵。但直接向消費者收費的話,例如對電費加稅,促成節能的效果更直接。

在稅率上,為避免對民生的衝擊,政府曾提出「實施幅度不大」的保證。對此,戴秀雄提醒,能源稅課徵是為了反映能源的真實價格,用價格刺激民眾跟業者進行節能或改用乾淨能源,如果能源稅收的不痛不癢,失去了改變行為的誘因,也就失去能源稅的意義。

整合現有能源收費機制 避免被剝兩次皮

到底應該對哪幾種能源課開徵能源稅?這問題非常複雜。由於國內已經有空污費、土污費、石油基金等機制,加上去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開始對二氧化碳排放進行總量管制。台灣已有八種以上直接或間接對能源使用收費的機制了,再收取「能源稅」是否有合理性?

王京明強調,應該施行能源稅,但如有重覆課徵的部分就應相互協調,不能讓一頭羊被剝兩次皮。林子倫也認為,碳交易僅是補充性質,效果有限,所以還是應該實施能源稅。

戴秀雄也表贊同,他說能源稅能課到過去被忽略或是碳交易收不到的部分,例如鈾燃料。但整體來說,應先對國內各種環境「稅」與「費」先做一次總盤點,避免重複課徵或過度打擊產業。

政治大學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 攝影:陳文姿

政治大學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攝影:陳文姿

林子倫引用去年中時的民調說,五成的民眾願意支持能源稅,民眾意願並不低。但民眾準備好面對「有感」的能源稅嗎?戴秀雄說,打擊夠大,才會促使習慣改變,但稅率過重,會讓民生困苦,如何拿捏需要經過精細的盤點與計算,這將是能源稅成功的關鍵。

能源稅爭議由來已久。圖為2009年環團快閃行動,要求政府開徵能源稅抗暖化。攝影:呂苡榕。

能源稅爭議由來已久。圖為2009年環團快閃行動,要求政府開徵能源稅抗暖化。攝影:呂苡榕。


高市府傾向設石化專區 環團:與遷村議題脫鉤,先改善污染!

$
0
0
本報2016年6月2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2014年高雄氣爆後,經濟部拋出石化專區議題,意屬在高雄小港外海填海造陸設置。高雄市長陳菊多次表示,高雄的石化產業要轉型,不過中央要設置石化專區必須與大林遷村議題一起談,「沒有遷村就沒有石化專區」。

環保團體和大林蒲居民對此大為不滿,批評市府是先射箭再畫靶,對於高雄產業轉型沒有想法,且不顧小港沿海六里居民承受的污染已經超標,不立即改善當地環境,在市府無力處理遷村議題下,只想把遷村的問題丟給中央。環保團體決定在6月5日環境日在大林蒲、鳳鼻頭舉辦反污染遊行,反對石化專區,並邀市府官員和民代一起體會當地污染嚴重情形。

要健康婆婆媽媽團邀請民眾到大林蒲鳳鼻頭露營,體會住在石化專區旁的感受。攝影:李育琴。

要健康婆婆媽媽團邀請民眾到大林蒲鳳鼻頭露營,體會住在石化專區旁的感受。攝影:李育琴。

高雄市議員黃柏霖昨(31)日在市議會舉辦的「高雄石化專區與產業發展公聽會」指出,究竟高雄的產業政策是什麼?對於過去犧牲高雄造就台灣經濟的產業發展模式,未來是否還要繼續?石化專區真的要設在高雄外海嗎?設置石化專區,業者就願意轉型嗎?此外,小港居民平均餘命比全台少二歲的情況下,居民的健康風險與石化產業是否有關?許多問題在缺乏共識和討論下,相關議題一直延宕而沒有交集。

高市府:支持石化業集中管理,朝向高質化發展

公聽會上,市府各局處報告有關石化專區和產業發展的工作規劃。經發局主任秘書呂德育表示,現有石化產業已存在數十年,在經濟部推動高質化發展下,市府支持產業進行設備投資、改善污染並提升產值,不認為應該停止石化產業在高雄繼續存在。至於未來石化專區是否在高雄設立,市民認同和大林蒲遷村是先決條件。

研考會綜合計畫組長郭榮哲用「狗會大便」來說明,他表示,目前石化工業區的分散猶如小狗沿路亂大小便讓人討厭,應將污染集中管理。而石化業的污染不比半導體產業重,問題在於污染是否妥適控管。

郭榮哲指出,目前市府規劃的高雄轉型計畫,希望把所有石化工業區收斂在一個地方,不要讓石化槽車和管線在市區跑來跑去。高雄的石化和鋼鐵產業有上兆產值,在全球化趨勢下,應將資源集中投資在優勢產業,這是高雄要發展的目標。

高市府研考處組長郭榮哲說,石化工業區分散就像狗會到處大便讓人討厭,因此要集中管理。石化鋼鐵是上兆產值,市府未來要集中資源投資優勢產業。攝影:李育琴。

高市府研考處組長郭榮哲說,石化工業區分散就像狗會到處大便讓人討厭,因此要集中管理。石化鋼鐵是上兆產值,市府未來要集中資源投資優勢產業。攝影:李育琴。

大林蒲里長:一個月有三個里民死於肺腺癌,市府控制不了污染還要發展石化?

研考會官員的發言引發大林蒲居民怒火。大林蒲鳳興里里長洪富賢痛批市府一再用石化業可促進經濟發展的騙術,他說,「政府徵收大林蒲土地已40年,說要發展經濟,如今政府卻債務飆高,每個高雄市民甚至要背9萬5000元的債,薪資退回20年前只有20K,這是拚什麼經濟?」

洪富賢說,如果官員認為石化業污染不嚴重,是否把污染放在官員家?他持續收集大林蒲里民生病罹癌的數據發現,當地一個月就有三個里民因肺腺癌而死亡,要偵測石化污染,大林蒲居民就是最實際的空污偵測站,對於目前臨海工業區,政府有確實督導污染控制嗎? 「如果石化業設在大林蒲真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那麼就請大家來買房住,要找工作也比較方便!」

大林蒲里長洪富賢說,里民一個月有三人死於肺腺癌,市政府有做好污染管控嗎?不要再用發展經濟來騙人。攝影:李育琴。

大林蒲里長洪富賢說,里民一個月有三人死於肺腺癌,市政府有做好污染管控嗎?不要再用發展經濟來騙人。攝影:李育琴。

對於這場公聽會的舉辦,鳳鼻頭居民、要健康婆婆媽媽團團長洪秀菊表示抗議,她說,市議會討論石化專區,卻沒有邀小港沿海六里里長、居民和環團參加,不尊重地方聲音。她反對石化業繼續擴張,並邀請大家到大林蒲鳳鼻頭露營,體會住在石化專區旁邊的感受,「如果不敢住,就不應支持小港重污染區再發展石化專區。」

學者:大林蒲早就該遷村  石化產業不應留在高雄

嘉南藥理科大副教授陳椒華認為,目前小港臨海工業區污染已非常嚴重,但是市府卻沒有針對當地居民的健康風險評估進行調查。根據環保署空品偵測站資料,包括苯、乙苯、苯乙烯、二甲苯等,當地平均濃度都比雲林台西、麥寮高3~5倍。她說,就算沒有石化專區,大林蒲也早就應該要遷村。

「遷村顯然是個假議題,」陳椒華質疑,「地方政府沒錢,中央也沒說有錢,當地民眾一再被欺騙、被犧牲,政府卻不處理污染減量。」她強調,如果政府不想花錢遷村,至少要做污染減量。

至於要不要設石化專區,她提醒經濟部,花好幾千億元填海造陸,未來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後,這些土地是否還能用,經濟效益應審慎考量,如果所有的評估都無法過關,建議應該及早放棄。

陳椒華說,高雄臨海工業區污染比雲林六輕更嚴重,市府卻沒有進行小港臨海工業區的健康風險評估。攝影:李育琴。

陳椒華說,高雄臨海工業區污染比雲林六輕更嚴重,市府卻沒有進行小港臨海工業區的健康風險評估。攝影:李育琴。

高雄市空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胡以祥直言,「石化產業根本就不適合留在高雄。」他說,如果連彰化大城人口較少的地方都拒絕國光石化,憑什麼石化專區要設在高雄?縱使把石化業移到外海,小港、林園、前鎮這些長期承受污染的地區,還是最臨近的一群。他反對石化業繼續在高雄存在。

胡以祥建議石化業盡早往海外投資生產,再把原料運回高雄,發展材料產業,而非堅持在台灣生產石化原料。

犧牲國人生命健康補貼產業外銷  「高雄人被賣掉還幫人數鈔票」

前市府官員、現為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吳文彥表示,民眾生活中的所有東西都與石化產業相關,如果不要石化業,民眾能否接受騎腳踏車上班?或者上菜市場不拿塑膠袋?

他認為石化專區不可避免,但是區位的選擇若在高雄外海,不管在哪裡都會因為西南季風、東北季風影響,高雄都會區包括大樹以西、燕巢以南、鳳山等地,可能都會受污染影響。

吳文彥說,目前台灣石化業是把國民的生命財產健康做為代價,來補貼這些產業,台塑石化甚至大量外銷,「高雄人可說是被賣掉還幫人數鈔票」。他認為,若污染控制和產業高值化技術能夠掌握的話,石化業若要設置專區,應把回饋條件開出來,讓承受污染的地區能夠有實質回饋,才來談地點選擇。

中油員工:台灣需要石化業  蓋公園沒產值

石化產業界也有多人出席這場公聽會,中油大林廠員工發言時拉起「推動循環經濟」、「帶動產業更新 增加就業機會」的紅布條,大林廠員工吳先生表示,贊成大林蒲遷村,並且設置石化專區,才能讓目前石化廠設備老舊、污染嚴重的問題獲得改善,並且提升技術與國外競爭。

中油大林廠員工贊成大林蒲遷村,設石化專區,以改善目前老舊設備,創新技術與國外競爭。攝影:李育琴。

中油大林廠員工贊成大林蒲遷村,設石化專區,以改善目前老舊設備,創新技術與國外競爭。攝影:李育琴。

他還說,台灣需要石化業,從事石化業有高達45K到75K的薪資,比起觀光業24K要好,民眾不能只想著要蓋公園,公園是沒有產值的。

然而現場也有年輕人呼籲政府,產業發展應考慮下一個世代,石化產業不知道可以維持多久,應趁早將資源投入創新無污染的產業研發,也讓中油轉型,為未來50年、100年的產業做投資,多方發展創新工業、綠能、生質能等。

議員:立即改善大林蒲污染、先遷村! 

市議員陳麗娜說,石化產業若要改善製程,早就改善了,政府若要遷村,早就遷村了,但是大林蒲目前生活環境不好,污染也沒有任何改善。她認為市府應該立刻處理大林蒲的污染問題,要求業者改善製程,石化專區根本不應現在談。

陳柏霖說,高雄產業發展的議題牽涉廣,不只是石化專區及遷村問題,市府應多召開公聽會,與產業、公民團體和居民進行討論,共同探討高雄未來的產業規劃。

青年辦「種子野台」 從老品種找回友善土地的耕種知識

$
0
0
本報2016年6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種子」蘊藏著與土地無法言說的秘密,透過農民一代又一代種下土裡,又經過經銷管道送上餐桌,有待人們以味覺以及身體解讀。台北植物園今年歡度120周年慶,最近即與「不一樣的種子野台」合作,展出「藏種系列」,來自花蓮的簡子倫說,藏種不只是保存種子,還要種回老品種找出與土地的連結,而這些耕種知識有待紀錄。

出生於1980年代的簡子倫既是藝術創作者,也是小農,他在花蓮以自製的推車,從流動種子圖書館起步,並以「種子野台」推動藏種保種運動。上周末他在台北植物園南門町三二三現場解說導覽,這一切的努力都是要重拾土地、農業與人類自身的關係。

簡子倫(右)伉儷。攝影:廖靜蕙

簡子倫(右)伉儷。攝影:廖靜蕙

展覽喚回人們 種子、土地與農業的記憶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他溫和的訴說著對土地的眷戀與關懷,描繪著田地的姿態,仿效著森林中的植物,為了生存善用空間所形成的多層次利用。所以,多年生的樹豆,配上每年種下的南瓜,會攀爬的雀豆,耐陰的空間可以種葛鬱金,形成一座小型的森林系,小小空間,可能就存在數十種作物。

又例如,他關注以多樣性為基礎的耕作,為何強調多樣性?這帶有遺傳資源的作物,除了適應這個地方,豐富的程度還足以抗逆境;不同作物對不同氣候條件的適應,這種多樣性會幫助我們在氣候條件越來越嚴苛時,不會因為單一化造成全無的風險。這也造就了餐桌的多樣性,人們也攝取了多樣營養性,而有健康的身體。

「作物無罪,環境問題往往是來自耕作方式不對。」簡子倫說,對於作物的栽培方式,在量產的思維下,並不完全按照作物的特性耕種,例如農人為了種薑,開挖整片山坡地,靠地力種薑,種了之後,不斷除草,失去原來充滿微生物的環境,在此條件下土地裸露不斷沖刷,地力一定耗竭。「但這並不是薑的問題,而是薑農種植方式!」

阿美族食用的各式野菜,如龍葵、紫背草、木鱉子、南瓜等,讓餐桌豐盛多樣,有賴區域保種。攝影:廖靜蕙

阿美族食用的各式野菜,如龍葵、紫背草、木鱉子、南瓜等,讓餐桌豐盛多樣,有賴區域保種。攝影:廖靜蕙

「人藏夢‧夢藏種‧種藏人」藏種人系列,喚回種子、土地以及農業耕種的情感,他說,傳統作物的產量和產值,在市場上絕對拚不過經濟作物的競爭,但可以談體驗性產業、種植 知識,談老人家留下來的作物以及和作物的感情,這些沒有任何東西足以取代。

他以影像紀錄了部落Ina(阿嬤),訴說傳統農耕的記憶,詮釋了「讓保種成為美好日常」的真諦。

簡子倫以影像紀錄部落耆老的日常美好--藏種。攝影:廖香璞

簡子倫以影像紀錄部落耆老的日常美好--藏種。攝影:廖香璞

其實早在土地被人類開墾種植之前,就存在多到不可數不清的可食資源,而島上的阿美族是體現採集最完美的民族,由於他們將野菜文化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使得野菜文化逐漸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話題。

昭和草、山芹菜、紫背草,這些豐富的野菜,隨著四季成長,種子庫就蘊藏土壤裡;「藏種與土地,這是說要愛護原來的環境,只要保持原棲地,這些種子就能生產。」土壤保持好,野菜的種子就會留下來。

如果問阿美族的Ina,有沒有把種子帶回家,用瓶子收起來,他會說,所有的種子都在田野,從種植萌芽、移植到田裡,或把成熟的豆莢收起來,都在田間完成循環,田裡就是Ina種子庫。

除此之外,過去傳統部落也會以煙燻、摻木灰保持種子年限,現場展示部落帶來的翼豆、赤小豆等數十種種子,依稀可見這些痕跡。

找回種子知識種回老品種 合作社是有知識的種子行

簡子倫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他具備藝術背景,也做過古蹟維護,但5、6年前他選擇務農為生活目標,從耕種中,體會到光是想找到本土作物品種多麼不易。為了尋找本土「在來」品種粉綠豆,得知市場上賣的,很多從東南亞進口,費盡力氣才找到粉綠豆,讓他意識到種子保存的急迫性。

在此需稍加解釋「在來」的意涵。糧食作物除了少數野菜,極可能都是植物學上的外來種;而所謂的「在來」品種,例如在來米,日治之前即已存在,也就是說,相對於品種改良或引入新品種的現代品系,在來品種是相對傳統的概念,在農藝上,包含了跨文化的意涵。

他從流動種子圖書館開始,在花蓮四處跟民眾分享小農耕種、保種,與其他小農交流過程,他最常遇到有人問,有沒有XX種子可以跟你要?雖然常回答對方「沒有」,但緊接著的是「我知道誰有」,於是他漸漸地成為媒介,進而逐步發展成種子野台的形式。

幾年前他有機會跟著老婆小紅到印度生活,並獲得龍應台基金會支持,實地考察當地的種子保存,這讓她轉換了視野。村落發展出來的種子網絡,綿密以及多樣性的程度,他用「嚇到」形容這種感觸。

印度種子之旅領悟「沒有錢口袋裡還有種子」的道理,這些種子落到土裡,就能成長為糧食,餵飽肚腹、撫慰心靈,才得以支持健康的社群。簡子倫認為,最重要的是照顧好土地,維持作物棲地,並試著從留種習慣與交換系統,培養種子自主的意識覺醒,從最原初的農業的真義,回到慷慨分享的傳統。

種子的多樣性可以讓印度這麼多村落記錄下來,透過交換形成網絡,不但保存下來進而創新。他思索著,台灣也能如此嗎?由於種子銀行涉及能力及空間,都不是他一時之間能完成的,他決定停止種子交換,改而整理記錄種子的源頭──它是怎麼來的,以及耕種知識。

部落傳統以煙燻、木灰等方式保存種子。攝影:廖香璞傳統赤小豆種原。攝影:廖香璞
部落傳統以煙燻、木灰等方式保存種子。攝影:廖香璞傳統赤小豆種原。攝影:廖香璞

「這些種子換來換去,卻不逐漸失落種植知識,說不出該何時種,何時收。」簡子倫說,到種子行只能買到種子,卻不知道該如何照顧它,然而,種子應該連結一套複合式的耕種系統,而這套系統他思考能以合作社的型態,讓一些被遺忘的老品種重新回到田裡,在人們的記憶中復活。

合作社將透過會員制、共同採購,在田裡的生產各種多樣性的種子,並且加上共學的過程,學習種植的知識系統。由此改變取得種子的方式,合作社就是種子行,只是以共同消費的形式運作。「以友善土地的知識綁著種子,不啻是對當代農藥綁種子這類行為的干擾與反動。」

「沒有種子就沒有農業,沒有生物多樣性就沒有永續,沒有分享就沒有共好」簡子倫以此自我期許,也是給台灣追求環境永續最好的提醒。

【展覽訊息】種子野台 <人藏夢‧夢藏種‧種藏人> 序篇

地點:台北植物園 門町三二三
時間:即日起至6月26日(每週一休館)

本次展覽視為序篇,由種子野台的發起地點—花蓮展開,期望觀者可以從展覽中認識地方性的傳統作物和其所代表的地方性味覺,同時對於既非商業規模栽培也不同於有機生產模式,卻相對貼近自然的傳統混合農耕方式有所認識;並展了草木灰、煙燻、代代種植採種等人為保種方式。

此外還有關於共生的智慧和採集活動所代表的土壤即種子庫的概念,也些許提點時代變遷下信仰移轉對於傳統農作儀式上的改變所呈現的人地關係,透過整體的展覽和配合的味覺體驗活動傳達這些地方作物的在時代的特殊意義和保存價值,期待有更多人關注甚至參與在地種子的存續議題。

 

送電到砂卡礑 實踐能源分配正義 部落文化復振新生

$
0
0
本報2016年6月2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部落工作者、賽德克族獵人洛金.尤道,成長於太魯閣天祥山上的村落,從小跟隨父親在山上學習打獵、農耕的部落生活,然自2005年龍王颱風摧毀部落道路,只好暫待平地工作,同時,戮力於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傳承。

去年4月底,他與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合作完成「送電到被台電遺忘的部落」,最新提案榮獲第12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乃唯一原住民獲獎者。曾是黑暗部落的砂卡礑(大同部落),在解決基本民生需求之後,正迎向前進綠能共享、繼起復振部落文化的契機。

點亮砂卡礑部落第一盞燈。圖片來源:吳秉玲。

點亮砂卡礑部落第一盞燈。圖片來源:吳秉玲。

雲端之上  超過70多年沒水沒電的黑暗時光

大同部落的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屬於太魯閣族部落之一,200年前,巴圖伍帽家族(Batu Umaw)在立霧溪支流砂卡礑溪上游左岸建立部落,於今日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自古以來,在部落遷徙史上,砂卡礑是內外太魯閣各家族向外拓展的必經要道,也是內外太魯閣族人到海邊取鹽的「鹽道」。砂卡礑逾百年內因外來者的政權異動,兩度被迫遷徙,現在仍有15戶居住在山上的部落

歷經兩次遷村,第一次在日治時期太魯閣戰爭後被集團移住至花蓮縣吉安鄉,第二次則因應國民政府遷台後70年代山地現代化政策,再遷村到秀林鄉富世村民樂部落,在不同部落混居而成的村內,洛金一方面與砂卡礑部落的族人間接存繫著親戚關係,另一方面因認了Maci這位乾爸爸,長年交往以來,對於僅靠燭光充當照明之用的砂卡礑,不時發想,該如何點燃其希望?

部落工作者、賽德克族獵人洛金.尤道。攝影:林倩如。

部落工作者、賽德克族獵人洛金.尤道。攝影:林倩如。

他回溯,六年前首度拜訪部落,仍覺燭光晚餐、滿天星斗浪漫極了,兩年前第二次去,感受卻完全不同,如同紀錄片《送電到砂卡礑》所說明,這期間不幸發生火災意外,燒毀了乾爸爸家三棟屋子,「看到只剩竹屋骨架,體會到光舀水洗澡、煮菜吃飯等等的不方便,內心只有難過。」因此,洛金打定主意付諸行動來解決「天黑後、起床前這一段黑暗時間的照明需求」。

2014年4月20日,部落多次向台電申請供電未果,則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登山口召開點燈記者會、痛訴台電獨厚核能,即正式啟動計畫。之後便是民間自組團隊,募款、採購、寄運、揹送、組裝等長達一年的執行,去年4月28日部落亮起第一盞燈。洛金表示,接力扛運上山這部分尤其耗時費力,前後花了一兩週,登山口到部落1,128公尺海拔全長11.7公里交通不便,且募資22萬近70公斤的器材得來不易須小心搬運,每趟均謹慎隨行,自己亦揹了四趟,最後施工方面集中四天三夜完成。

而在法扶基金會、綠盟的引薦下,洛金接觸到台南社大,雙方有志一同,與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綠能講師林元笠、專員吳秉玲等人很快組成團隊,自然分工並默契十足。不過,他也坦言「做部落的事很難,隨時都在備戰狀態」。

供電砂卡礑近一年後,團隊數度上山維修、詢問使用狀況,洛金再推進至第二階段「多功能集會所」的計畫,亦為建設一個「能源共享中心」,他介紹集會所將整合四個服務,包括能源共享(緊急充電、無線電、洗衣機等)、文化場所(討論公共事務)、禮拜堂及綠能教室,預計年底完工;此外,圓夢獎金還將運用在7月底為鄰近的「大禮部落」六戶人家送電點燈。

砂卡礑部落地圖。圖片來源:吳秉玲。

族人敘說過去因用火不當造成財產損失的傷心事。圖片來源:吳秉玲

族人:生活在國家公園裡  萬般不自由

而擔任頒獎開場演出的砂卡礑部落合唱團,一家三代的組合悠揚唱和〈美麗的太魯閣〉,特別北上出席典禮,60幾歲的Yaya長老分享供電後的心情,她說,沒有電線桿的壓力,感覺很自然,不喜歡發電機,噪音很吵,太陽能板所費不多卻照顧到這麼多的族人,很感恩。從小便住在部落裡,雖經歷1979~1980年的遷村,她難捨家鄉、不願意下山,有機耕作種什麼吃什麼,形容自給自足的過程很舒服、很享受,因為一旦土地受傷,心靈也會受傷,土地跟生命具備很大的連結關係。

然位處太魯閣國家公園轄區範圍內,Yaya仍不滿表示所受種種箝制:像耕作前要燒草才能化為肥料,巡山員就來了;不得蓋任何建物,砍一根木頭馬上開罰;小米、芋頭、玉米、野菜等作物,常常被動物吃掉,若涉及狩獵則容易獲罪。且今年箭筍收成很差,彷彿受到外部環境的無形影響。無法從事日常生活需要的行為,如今面臨很不愉快、很不自由的管控,希望早日自國家公園中劃出去,但小老百姓又能如何?她嘆道。

Yaya的女兒Rimi補充,小學就遷下來了,現住在富世村,旁邊山坡即為亞泥新城山礦區,擔憂土石流、空污、噪音等問題。Rimi擁有女高音的實力唱腔,笑說肺活量從小走山路練出來的,不時回山上探望長住的Yaya,對於部落發電,她認為現已足夠功能,日後盡量維持現況就好,電來了,既新奇也帶著不安,回家的路牽涉面向複雜,相對方便了,必須思考是否衍伸其他爭議。

第三代Rimi的兒子Peydang,今年剛要從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畢業,他表示,雖然洛金是表叔(爸爸的表哥),畢竟並非砂卡礑部落的人,要促成計畫成功實在不容易,包括得到長輩認同、部落會議同意等等,且不是沒有反對聲音,對此計畫的成功與有榮焉。

砂卡礑部落地圖。圖片來源:吳秉玲。

砂卡礑部落地圖。圖片來源:吳秉玲

(左起)Rimi、田景秀、Yaya。攝影:林倩如。

(左起)Rimi、田景秀、Yaya。攝影:林倩如。

比綠能發電更長遠的目標:部落活出來

環境行動小組吳仁邦則說明供電之外更深遠的企圖及意涵。台南社大近三四年來投入綠能課程規劃,為台灣少數可提供專業諮詢的NGO,從系統的設計到安裝,已累積足夠的知識與技術。2014年7月,開始和洛金展開討論,「其實一開始並沒有說就是太陽能,但過了三個月協調進度太慢,決定直接場勘,確認部落需求。」雖不乏製作太陽能獨立發電的經驗,這也是台南社大第一次進行大量體的操作。現勘後評估風場、水力條件欠佳,便以太陽能板為主。

技術相對來說不難,他強調「溝通」最重要,砂卡礑從未開過部落會議,不應只是單向提供幫助,乃由下而上藉由部落參與來實踐能源分配正義。因此,開了三次會議,透過實體一一向族人說明,獲得同意後方執行計畫。吳仁邦進一步補充,團隊很早即設定了行動目標,社大支持的是協助重返舊部落精神文化的意義,所以不是供給110V的交流電,而是直流電、平均一戶4盞7瓦的LED燈,總共1,250瓦的電力,可提供保持基礎硬體的生活便利,鼓勵山下族人回山上生活。此外,避免破壞原來純樸的生活內容,等待部落填補以文化軟體的延展過程,才是再生能源背後最大且深沉的願景勾勒。

吳仁邦亦分享一個神奇的小插曲,去年5月1日傍晚,15戶業已安裝完畢準備隔天下山,突有族人提出為其親戚設置的請求,是之前名單上未註記的獨居老人,事出臨時,所幸林元笠老師多帶了備用的一綑電纜、一個開關、一顆電泡,得以順利全部完工,沒遺漏任何一個族人,真是祖靈的保佑,他說。

太陽能供電的後續作業保養部分,台南社大更希望經過DIY教學,漸進交還給部落自決,「用上個20年不是問題,蓄電瓶三、四年拿到山下回收即可,彼此回饋互動,這樣才對。」台電不做的、國家不管的,民間動員自己來發電,滾動式的改變其效益會發酵擴散,激發人民想像能源的無限可能,甚至未來山地部落全轉型綠能不是毫無機會。他呼籲,一如《送》片中提到自主供電最高位的思維即為反核,行動上拒絕使用台電的電,公民意識昂揚,從最黑暗的部落實現再生能源的覺醒。

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攝影:林倩如。

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吳仁邦。攝影:林倩如。

大同部落抗議台電拒絕供電之記者會。圖片來源:吳秉玲。

大同部落抗議台電拒絕供電之記者會。圖片來源:吳秉玲

註:引用自紀錄片《送電到砂卡礑》。

中國漁船遭阿根廷擊沉 揭露南大西洋漁業危機

$
0
0
作者:米爾考•斯萬特兹曼(Milko Schvartzman 曾任綠色和平國際運動協調員16年);翻譯:子明

今年3月,阿根廷海岸警衛隊先後向兩艘中國漁船射擊,這使得中國與阿根廷的外交關係急轉直下。雖然兩艘中國籍漁船都成功逃出了阿根廷專屬經濟區,但其中一艘中國籍漁船的船員最終在公海上被阿方捕獲,船隻由於遭到阿根廷海軍的砲擊而沉沒。這起特殊事件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

2016年3月14日遭阿根廷擊沉的中國漁船,魯煙遠漁010。圖片來源:圖片來源:阿根廷海岸警衛隊影片截圖

連續兩起與阿根廷海軍有關的事件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關注。中國駐布宜諾斯艾利斯使館呼籲對「魯煙遠漁010」船隻的沉沒展開正式調查。

另一艘中國漁船華麗8號起先逃脫了追捕,最終在回途途徑馬六甲海峽時被印尼方面扣押。

以上事件看起來似乎很不尋常,但對於關注國際漁業的人士來說,這些事件實屬司空見慣。不過,阿根廷方面採取的行動確實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強有力的信號。它表明,保護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需要各國之間更密切地協調配合。

特殊地帶:南大西洋

南大西洋是地球上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來自巴西的暖流與來自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阿根廷稱其為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 Malvinas))的寒流相遇,加上深深嵌入大陸棚邊緣的廣闊海床平原,使得海洋生物得以棲息繁衍。這裡擁有大量的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鳥類。

1982年阿根廷與英國就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領土主權發生衝突 。之後,兩國在這一地區的漁業監管以及打擊非法、無監管或者未註冊(IUU)船隻的行動很大程度上宣告失敗。最終,英國選擇向支付年費的所有船隻開放其實際控制的海域,不在安全性、工作條件、環境保護或者捕撈方式上提出任何要求。

對於阿根廷來說,要百分之百地控制長達幾千公里的海洋邊境線、阻止船隻非法進入其專屬經濟區幾乎是不可能的。阿根廷在該地區或者鄰近國際公海打擊非法捕撈的努力十分微弱,甚至接近於零。

這也給各類船隻鑽空子,利用國家、區域協議或者多邊組織在管理上的缺位,隨心所欲地開展捕撈作業提供了便利。

撈空的海域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 最新數據 ,全球九成的漁場處於過度捕撈、瀕臨極限或者已經崩潰的狀態。

世界上幾乎沒有地區可以倖免。上世紀90年代南大西洋漁場的崩潰就是因為西班牙捕撈船在當時的阿根廷政府授權下大規模不受控制地進入這一海域所導致的。

今天,由於過度捕撈猖獗,南大西洋漁場再次陷入類似的危險境地。

過去幾十年中,中國消費者的海產品消費需求日益旺盛,導致國內供應短缺,加之亞洲鄰國不願與中國簽訂捕撈許可協議,迫使中國漁船開始向外尋求新的漁場。

南大西洋海域執行捕撈作業的約500艘外籍漁船中,約45%懸掛中國大陸船旗,佔大多數。次之的是台灣(20%)、韓國(17%)以及西班牙(13%),另有部分漁船懸掛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船旗。

這些船隻之所以能多年來長期在這片水域捕撈的原因之一是它們可以在烏拉圭蒙得維的亞港(Montevideo)和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的阿根廷港得到後勤保障支持。

此前曾有人指控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停泊的船隻上存在使用奴役勞工的現象,加上環境與安全等方面監管缺位,使得有關船隻的運營成本大大低於合理水平。

烏拉圭境內的中國港口

與阿根廷不同,烏拉圭並非中國經濟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但是該國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漁船停泊。

蒙得維的亞港停泊的大量漁船和冷藏船(提供補給和冷藏服務)帶來的豐厚收益促使中國山東寶馬漁業集團有限公司(ShanDong BaoMa Grupo de Pesquería SA)提出在烏拉圭投資2億美金進行港口建設 ,投資內容包括加工廠和冷藏倉庫。

投資項目達成之後,該公司實際上為中國在南大西洋獲得了一塊主權領土。同樣的例子還有位於烏拉圭河東岸的芬蘭造紙廠 :該項目包含一個保稅區(Zona Franca),使得造紙廠可以自由派遣調度船隻,烏拉圭當局無權干涉。

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是遷徙性漁船重要的後勤保障和商業據點。今後,中國將實際擁有該河的部分主權。

環境成本難以估算

IUU漁船捕撈的主要目標是墨魚(阿根廷柔滑魚),其次是鱈魚(無鬚鱈和尖尾無鬚鱈)、牙鱈、巴塔哥尼亞齒魚(小鱗犬牙南極魚)、大西洋鱈魚以及聖保羅墨魚。

墨魚是阿根廷另外一種主要商業魚類鱈魚的主要食物。海豚、鯨魚、以及企鵝等海鳥也以它為食。在其遷徙週期中,墨魚會途經巴西、烏拉圭和阿根廷的專屬經濟區、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周邊海域以及國際公海地區。

雖然目前尚缺少有關過度捕撈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研究,但已經觀察到企鵝和海獅種群數量銳減的現象,其中企鵝的種群數量較歷史最高點已經減少了80%。

目前尚無關於漁業資源總量的詳細數據,不過估算認為,每年外國漁船捕獲的墨魚數量在60萬噸左右,按照2015年每噸1000美元的價格計算,總價值約為6億美元。其他種類的捕撈量數據甚少,對於意外捕獲更是完全沒有數據。目前對於可捕撈魚類的大小和年齡並無任何規定,這對種群的補充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

除了 ​​過度捕撈、意外魚獲和被丟棄的魚獲之外,漁業活動還造成了其他嚴重的環境影響,如海洋污染,石油、燃料、有毒物質和垃圾排放等。這些行為不僅不會受到任何懲罰,我們對其所造成損害的程度也知之甚少。

提高管制 避免生態崩潰

為了避免南大西洋生態系統的崩潰,有必要減少這一地區內的漁業活動並對所有進行捕撈作業的船隻實施控制。所有捕撈船隻都應該按照國際海事組織的規定遵守勞工法規,並設立由地區鄰國指派的多邊船上觀察員。這些初步預防措施十分必要。在公海傾倒垃圾的行為必須得禁止。

港口監管當局應該提高透明度 ,並公開魚獲數量以及其他事件的資訊。與此同時,必須禁止任何有非法活動記錄的船隻在這一地區捕撈,無論是在專屬經濟區還是在周邊國際海域。此外,還應長期對全部作業船隻實施強制的衛星識別。

從衛星數據分析、對船隻和相應公司以及該地區發生的事件的研究來看,如果上述要求可以得到充分的落實,那麼這一地區的漁船數量將減少20%。即便僅對非法船隻進行記錄,也可以將作業船隻數量減少400艘上。

想在這一地區捕魚的國家和企業應該尊重可持續性、生態系統的健康、勞工的尊嚴、地區經濟發展以及航行的安全。

此外,對於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船隊的中國來說,應該對近期涉及在境外水域航行的中國籍船隻的一系列事件進行反思。如果有關方面不能改弦更張,則未來一定會發生更多類似事件,其後果或許也將比近期發生的事件更加嚴重。

海洋並非無限大,這個道理我們幾個世紀前就知道。生活在海洋中的物種也並非取之不盡。我們的社會清楚這一點,而國家必須更加堅定地保護我們的海洋和海洋物種。

世界遺產SOS 聯合國:氣候變遷成頭號威脅

$
0
0
摘譯自2016年5月26日ENS法國,巴黎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

喜歡到世界遺產旅遊嗎?可能要加緊腳步了,因為聯合國警告,氣候變遷已是全球世界遺產的頭號威脅,觀光業和野生動物也將成為受害者。

智利復活節島

智利復活節島,部分石像未來可能慘遭滅頂攝影:葉人豪

聯合國最新研究 部分世界遺產可能「滅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 科學家關懷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26日發表「氣候變遷下的世界遺產與旅遊」(World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a Changing Climate)報告,檢視29個國家中31處受氣候變遷威脅的自然和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威脅囊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極端化、乾旱惡化和野火季延長等。

報告也紀錄到威尼斯、巨石陣、加拉巴哥群島、南非開普植物王國、哥倫比亞卡塔赫納港、日本知床國家公園等代表性觀光景點的氣候變遷現象。

「部分復活節島石像因為海岸侵蝕,有滅頂的危險。許多全世界最重要的珊瑚礁生態,像是新喀里多尼亞島,今年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珊瑚礁出現空前的白化現象。氣候變遷可能使部分世界遺產喪失資格。」科學家關懷聯盟氣候能源代理主任馬克姆(Adam Markham)說。

所費不貲! 世界遺產適應氣候變遷大不易

報告研究美國自由女神像和義大利潟湖兩項個案,說明世界遺產要增加氣候變遷適應能力所需的龐大資金。自由女神像和艾麗斯島2012年珊迪颶風後的重建工作,加上未來暴風雨和海平面上升的災害預防工作,截至目前已經花費1億美元。

在威尼斯,興建防洪閘門的工作花費超過60億美元。

John Cook(CC BY-NC-ND 2.0)

紐約自由女神像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圖片來源:John Cook(CC BY-NC-ND 2.0)。

世界遺產劣化 觀光業、野生動物都是受害者

由於世界遺產必須有「突出的普世價值」,報告建議世界遺產委員會在認列世界遺產之前,考量當地的氣候變遷風險。

報告指出,氣候變遷也是觀光業的潛在威脅。極端天氣現象、保險費用增加、安全性疑慮、缺水和景點本身被破壞,都會影響觀光收入。

文化與自然世界遺產因氣候變遷而持續劣化,景點的吸引力和當地社群的商機都將減少。野生動物也是氣候變遷的受害者,尤其是野外僅剩幾百隻的山地大猩猩。

烏干達的大猩猩觀光產值一年約2000萬至4600萬美元,但氣候變遷可能導致棲地環境變化,威脅大猩猩本身生存和觀光收益,甚至讓大猩猩容易感染人類疾病。

Bradford Duplisea

全球僅剩不到千隻山地大猩猩,大多生活在列為世界遺產的國家公園。圖片來源:Bradford Duplisea(CC BY-NC-ND 2.0

全球僅剩880隻山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大多數生活在烏干達布溫迪國家森林公園和烏干達、盧安達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邊界的維龍加國家公園。這些地方的山地大猩猩因為森林管理和保護策略改善,近幾十年數量有所增加。而這些資金部分來自盧安達和烏干達的大猩猩觀光業。

World Heritage Sites at Risk from Climate Change
PARIS, France, May 26, 2016 (ENS)

Climate change is quickly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risks for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the tourists who want to visit them, finds the report “World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a Changing Climate,” released today by UNESCO,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and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The new report examines 31 natural and cul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29 countries that are vulnerable to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melting glaciers, rising seas, intensifying weather events, worsening droughts and longer wildfire seasons.

It documents climate impacts at iconic tourism sites, including Venice, Stonehenge and the Galapagos Islands and other World Heritage sites such as South Africa’s Cape Floral Kingdom; the port city of Cartagena, Colombia; and Shiretoko National Park in Japan.

“Some Easter Island statues are at risk of being lost to the sea because of coastal erosion. Many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coral reefs, including in the islands of New Caledonia in the western Pacific, have suffered unprecedented coral bleaching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 this year,” warned Adam Markham, lead author of the report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limate and Energy Program at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Climate change could eventually even cause some World Heritage sites to lose their status.”

In addition, the warming of Greenland’s soils is releasing stored carbon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contributing to climate feedback mechanisms that are threatening sites throughout the Arctic.

Because World Heritage sites must hav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the report recommends that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consider the risk of prospective sites becoming degraded by climate change before adding them to the List of World Heritage.

The tourism sector itself is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Threats include mor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increasing insurance costs and safety concerns, water shortages, and loss and damage to assets and attractions at destinations, the report points out.

Continued climate-driven degradation and disruption to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at World Heritage sites will negatively affect the tourism sector, redu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destinations and lessen economic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communities.

Two of the case studies – the Statue of Lib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Venice and its Lagoon, Italy – demonstrate the scale of financial resources that will be required for increasing the resilience of many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a changing climate.

To date, US$ 100 million has been allocated to the Statue of Liberty and adjacent Ellis Island for the restoration of utilities, services and visitor facilities damaged by Hurricane Sandy in 2012, and to ensure preparedness for the storms that are predicted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intensity in future, with more damaging storm surges resulting from sea-level rise.

In Venice, work is almost completed on a project to build gates to prevent flooding, costing more than US$6 billion.

Wildlife will suffer too, particularly the few hundred remaining mountain gorillas in the wild.

Just under half of the world’s remaining endangered 880 mountain gorillas, 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 live in southwestern Uganda’s Bwindi Impenetrable Forest National Park. Gorillas are iconic and their populations here and in their other stronghold in the Virunga Mountains on the borders of Uganda, Rwanda and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decades as a result of effective fores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These efforts have been helped by revenue from gorilla tourism in both Rwanda and Uganda.

Estimates put the value of gorilla tourism to Uganda alone at US$20–46 million annually. But the gorillas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they represent are likely to come under threat from climate change.

A changing climat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stress and threats to gorillas due to alterations in habitat conditions and perhaps greater vulnerability of the animals to human disease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生態旅遊當副業 肯亞漁民著手復育紅樹林

$
0
0
本報2016年6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陳瀰真編譯;鍾友珊審校

肯亞東岸沿海的加茲( Gazi )社區,正藉由紅樹林的復育和碳交易計畫,對抗氣候變遷對生活的影響。

位在肯亞第二大城蒙巴薩(Mombasa)南部約48公里的加茲村,是一個東鄰印度洋的小漁村。當地的社區組織,結合了紅樹林的復育與碳交易,發展出兼顧漁民生計與生態旅遊的永續經濟模式。

加茲社區種植紅樹林樹苗。圖片來源:Blue Forests(CC BY-NC-ND 2.0)。

當地居民在平日到沿岸進行漁貨買賣;雨季時,則會有三天不做漁貨生意,改種紅樹林。村中每戶都有一個代表參與這樣的模式,因為他們發現,紅樹林的復育能夠使當地居民的生計永續,也能夠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

紅樹林在當地生活與生態扮演重要角色。它們既是當地居民興建房屋、製作家具、漁船甚至廟宇的木材來源,在維護海岸生態方面,紅樹林也提供理想的遮蔽環境,使魚群免於強烈水流的衝擊和掠食者的威脅。

當地社區參與紅樹林復育計畫,主要由肯亞海洋與漁業研究機構所發起,其在加茲村中心的辦公室已成立逾十年,致力於紅樹林的復育。當地紅樹林退化的原因,主要和過去的農業活動、商業伐木,以及石灰業使用紅樹林的樹木當燃料有關。機構嘗試將科學融入社區發展,讓居民能參與復育。

 

社區居民進行紅樹林復育訓練。圖片來源:Blue Forests(CC BY-NC-ND 2.0)。

不過,一開始要說服居民投入復育並不容易,主因在於居民沒有氣候變遷的概念。研究員裘格( Njoroge ) 表示,經過數次的集會討論,居民才漸漸意識氣候變遷的問題,對復育紅樹林的態度轉為積極,組成自治組織米寇寇‧帕摩亞( Mikoko Pamoja,即「與紅樹林一起」之意)。如今,該社區甚至經營生態旅遊,帶遊客認識紅樹林(肯亞境內九種紅樹林中,加茲就能看到六種),並在社區內經營餐廳,供應遊客斯瓦希里 (Swahili)菜餚。

紅樹林在當地還有另一項重要功能──作為碳匯 (carbon sink)。事實上,加茲社區的保育計畫是受到一個2013年發起的碳補償計畫(carbon offsetting)的支持。按計畫,社區每年必須在紅樹林退化的區域種植四千株的樹苗,種植面積相當於一 公頃;同時保育現存的林區。該計畫允許社區在未來的20年,每年售出3000噸的二氧化碳排量;社區在過去兩年已因此獲得25000美元的收益。

目前碳排量的買主包括:全球環境監測計畫(Earthwatch)、比利時的尼可寇丹(Nico Koedem) 研究團隊、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的研究生。因販售碳排量而獲得的經費收益,也用來支持當地社區的發展計畫,如翻修教室,或在附近社區鑿洞將乾淨的水引入社區。

當地的研究員現正構思將加茲社區結合紅樹林復育、生態保育與碳補償計畫的成功模式,推廣到肯亞沿岸其他有紅樹林分布的社區。當地居民穆罕默德(Mohamed)表示,這樣的合作復育模式對於社區有深遠的影響:「身為漁民,我因此捕到更多的魚。而社區因照顧紅樹林而獲得的經費則讓我們取得乾淨用水和整修教室...也許將來還可以蓋家醫院。」

※ 本文與台灣濕地網共同刊登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

全台4/5礦場未做環評 環團批:有「霸王條款」護身

$
0
0
本報2016年6月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長李應元上週提出,有意在明年設法停止亞泥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開採的立場,引起廣泛討論。李應元表示,將以此做為明年環資部誕生的賀禮,但環保團體更進一步要求,不只國家公園範圍內,國家公園外、地質敏感區等也深受礦業影響,應該以修改礦業法的特權條文、進行政策環評等措施,來搶救台灣的山林資源。

2日地球公民基金會、立委林淑芬與高潞以用等人提出訴求,包括修正礦業法、資訊公開、進行個案環評、政策環評、刪除後門條款與落實原民土地諮商同意權利。

2016-06-02_02-20-52

地球公民基金會、立委林淑芬與高潞以用等人提出訴求,包括修正礦業法、資訊公開、進行個案環評、政策環評、刪除後門條款與落實原民土地諮商同意權利。。攝影:賴品瑀。

全台礦場 4/5未做環評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指出,倘若台灣社會對亞泥礦場的開採景象感到震驚,不能不知道全台截至2014年底,共計有254個礦區、189個開工礦場,其中4/5的礦場卻從未經過環評。

潘正正指出,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行為,應經一定的申請與審查程序,包括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國家公園委員會進行審查土地利用、與環境影響評估或水土保持三項。

但反觀礦業,因森林法容許林地作礦業使用,之前即便以往礦業開發動輒數百公頃,卻不需進入區委會審查,直到去年9月,區委會第362次大會才做出「非都市土地管制規則超過兩公頃礦場應進入區委會審查」的修正。

礦區納入環評一事,也在上週才有立委林淑芬以臨時動議要求廢止環保署1999年作出採礦範圍不變則無須環評的函釋,並儘速修訂「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獲得環保署承諾修法,將舊礦展限(展延)納入環評。

「霸王條款」護身 礦業權不斷展延 誰駁回誰賠錢

「保證獲利、沒有風險!」林淑芬批評,台灣礦業史就是特殊利益的歷史,本來就已屬特許產業,又有為業者量身定作的法令,更顯特權。林淑芬直指,《礦業法》第31條就是「霸王條款」。

林淑芬指出,早在2003年,關於礦業權展限的第31條,從原本「須經主管機關准駁」,改為「非表列情形不得駁回」,就變成「原則許可,例外否准」。為何會有這樣的修法,林淑芬指出,當時曾有判例主張,礦業權准駁與否是政府的權利,因此其中並無信賴保護問題,卻換來以修法來優惠礦業權者的回應。

而同條第二項內容更規定,如果設定礦業權之後,礦區有同第27條各款被劃設成保護區而被駁回的情形,劃設機關必須補償礦業權者的損失。惜根台灣秘書長林子凌指出,因此在2006和2007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曾編列近1億多元,補償除亞泥以外16個「禁採補償」礦場;而正在進行二階環評的萬達礦業,就位在文資法明訂為珍稀植物的台灣水青岡族群周邊,潘正正指出,林務局至今遲遲未公告的「台灣水青岡自然保護區」,原因就在若將萬達礦區劃設進保護區範圍,林務局就得對礦業權人進行賠償。

林淑芬補充,礦業與石化業是國內唯一「以量課稅」而非「以價課稅」的產業,礦業的稅一噸約數百元,且若出口還可以再退稅,相當不公平。

不甩原基法 也缺乏公民參與機制

立委高潞以用指出,採礦問題不只存在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在東部地區實相當常見,如支亞干部落就有至少16個礦業權環伺在側,台東成功鎮石雨傘部落也有二個石灰石礦採礦權正進行環評

1997年政府喊出水泥業產業東移,但這些原民土地的礦場,卻幾乎都無《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諮商並取得當地部落同意。高潞指出,這是嚴重剝奪原住民族對原住民族土地與自然資源權利,甚至少數須經環評的案件,「環境敏感區位及特定目的區為限制調查表」也僅規定調查原住民保留地,卻未將傳統領域列入,都違反原基法第21條。

「對財團友好,卻對原住民百般刁難!」高潞表示,原民基於傳統文化、祭儀或自用採取礦石,都仍未除罪化。因此他主張,未來除了所有在原民土地的開發案,都應依《原基法》第21條以及「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取得原住民與部落同意後才能進行開發,在礦業資源治理方面,礦務局更應積極地依原基法第22條規定與原民成立共管機制。

不只原民的諮詢同意權沒有落實,非原住民同樣面臨缺少公民參與的機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謝孟羽指出,在礦業法同樣有「奪我大屋,佔我田」的惡霸條款。

謝孟羽指出,檢視《礦業法》第47條,在「土地使用權取得階段」,容許礦業權者與私有土地所有人協議不成時,可進行提存地價、租金或補償,就此「合法」佔用私有土地,完全不顧土地所有人意願,嚴重侵害其人性尊嚴、財產權與居住遷徙自由,根本是違憲惡法,太魯閣族人的土地就是因此遭亞泥「合法佔用」。

開後門條款散落各法 礦務局諾研議修法

謝孟羽表示,除了礦業法得修,還有不少便利採礦的「開後門條款」散落各法之中,都在蠶食鯨吞台灣的山林資源。

例如,《國家公園法》第20條容許報請行政院核准後,就可以在國家公園的特別景觀區及生態保護區內採礦;《自來水法》第11條第1項第3款,經自來水主管機關核准就可以在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採礦;《森林法》第9條第1項第2款,容許在森林與保安林內採礦;自然保護區設置管理辦法第11條第1項第8款,容許在自然保護區之永續利用區探採礦;《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第2項容許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探採礦等相關法規。

礦務局主秘徐銘宏則回應,將會對相關法令進行檢討,不過近五年來,獲准的礦場30個,遭廢撤的礦場卻有68個,顯示礦務局已經重視環境保護,也著手從嚴管制了。


中客衰減 賀陳旦強調多元發展、提升品質解觀光「小冬天」

$
0
0
本報2016年6月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日交通部長賀陳旦前往立院,報告日前參與第九屆「亞太經合會(APEC)」觀光部長會議成果,強調「永續」、「包容性成長」,發展觀光的同時也要關注環境、在地特色及弱勢族群。其中委員會最重視的,還是中客來台人數大減問題,賀陳旦表示,將以協助產業認清各國的做法,同時將多元開拓努力,將持續跟業者溝通,協助產業度過「小冬天」。

而保育類龍王鯛遭捕殺,使綠島觀光形象受創。立委葉宜津也在會中提出應劃設綠島為禁漁區,以保障永續生態觀光財。她質疑若賀陳旦無法做到這件事,又怎麼談海洋觀光、永續利用?

2016-06-02_11-28-10

交通局長賀陳旦。攝影:賴品瑀。

APEC觀光部長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討論亞太地區觀光產業發展課題,APEC目前有21個會員,台灣以「Chinese Taipei 」名稱參與。此次會議討論重點在於各國皆相當強調觀光產業帶來的經濟產值與就業貢獻,並對此進行分析,也追求包括簽證簡化、空中連結、友善機場、智慧觀光等便捷措施。

賀陳旦表示參與此會後的心得是,台灣觀光產業的下一步,應該思考觀光產業如何對台灣整體與在地經濟發展更大功效,相較APEC各國觀光外匯收入平均達GDP的2.9%,泰國更高達9%以上,台灣目前只有2.76%,仍有很大成長空間;觀光產業要善用網路科技,協助在地觀光產業品牌化、國際化;重新盤點觀光資源,思考新戰略;與觀光客源多元開拓。

拚觀光  不能全靠中國遊客  

賀陳旦指出,雖然中客在APEC各國都是主力,但各國皆努力拓展多元客源,提供免簽、簡化簽證等,與新政府的「南向」政策方向相符。然中國遊客數量大減,仍受到立委們的關注。

立委蕭美琴認為,中客來台人數減少,正是進行檢討的時機。立委李昆澤提出,近年中國遊客大幅成長的同時,日本、歐美旅客卻不斷減少,中客從2008年的有8%,成長到現在40%,但日本從28%到15%,歐美從15%減少到7%,旅客多元性減少的狀況可見一斑,觀光業全靠中客支撐也造成問題。賀陳旦也表示,過去政府忙於追逐旅客成長數字,因此讓品質、配套規畫不夠落實。

如今中客持續衰減,產業面臨的「小冬天」,必須以開拓多元客群來解決。李昆澤指出,要改善觀光缺乏區域性、長期觀光規劃的狀況。過去中客短時間大量來台,且2/3以上集中在台北市活動,且有一條龍、低價團讓旅遊品質下降、更只有特定集團獲利。

賀陳旦則表示,要多元、要設法提升品質,假若中客將持續衰減,也得協助產業認清各國的做法,持續跟業者溝通例如開拓更多產品與景點,改變購物、景點過度集中的狀況。並且把資源下放,讓地方政府能提出更靈活的行銷或優惠。

陳歐珀提供 

台灣各項觀光條件與APEC各國相比。圖片來源:陳歐珀辦公室提供。

陳歐珀出示圖表,台灣觀光資源各項總和排名全球32,但「觀光旅遊發展是否優先」一項,在APEC各國中卻是敬陪末座,反觀如越南、泰國,各國陸續成立觀光專責機構,政府應該趁著組改,提高觀光局的位階。

龍王鯛等生物觀光產值高  立委籲綠島劃設禁漁區

立委陳其邁與龍王鯛合照

喜愛潛水的立委陳其邁與龍王鯛合照。圖片來源:葉宜津辦公室提供。

葉宜津提出日前綠島龍王鯛遭民宿業者獵殺一事,再次要求交通部出面主導,將綠島劃設為禁漁區,且範圍應為3海浬,觀光局承諾,將會會同農委會討論。

葉宜津指出,在帛琉,一隻龍王鯛一年帶來約6500萬台幣的觀光收入;在印尼,一隻魔鬼魟一生可以創造300萬美金產值;在菲律賓,三隻鯨鯊就足以養活一整個村莊的2、3000人;反觀台灣,這些海洋生物遭到捕捉,論斤論兩的販賣;原本最受歡迎的潛點龍洞,目前卻發生珊瑚礁沒有魚的窘境。

葉宜津批,綠島全區無涉原住民傳統領域,為何無法馬上劃設禁漁區,這一點都做不到,賀陳旦還去參加會議大談海洋觀光、永續經營,豈不汗顏?

台電稱核二廠事件「不是爆炸」 黃國昌秀爆料照駁斥

$
0
0
本報2016年6月3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

有圖有真相?上月16日核二廠內部發生「爆炸」,台電說不嚴重,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卻稱現場看到「爆炸全毀、燒的漆黑」的匯流排,究竟誰是誰非?昨(2日)黃國昌拿出現場照片要社會看什麼叫「不嚴重」,並請台電、原能會來解釋。

台電回應,這是電弧現象產生的煙霧與高溫造成避雷器箱被擠壞,不算爆炸,屬於設備毀損,並非主要發電機組。

黃國昌拿出照片駁斥台電解釋  攝影:陳文姿

黃國昌拿出照片駁斥台電解釋  攝影:陳文姿

此事故也為核二廠2號機能否紓解今夏用電增添變數。黃國昌指出,電力調配有其他手段,不信大家甘冒這麼大的風險,讓核電廠在不安全的情況下運轉。

核二「爆炸」黑箱? 台電:非主要設備不影響安全

5月16日上午,剛歲修完畢的核二廠二號機組運轉併聯35分後,發生發電機跳脫事故。台灣環保聯盟北海岸分會會長許富雄描述,爆炸當天地方人士全不知消息,也不能去看,只知道煙一直冒出來,兩天後鄉公所卻回覆「沒什麼」!

24日黃國昌前往核二廠,由於核電廠內禁止拍照,台電也不肯提供照片,黃國昌只能以文字描述現場。27日他於臉書發表現場所見是「三座已爆炸全毀、燒得漆黑的發電機組避雷器與匯流排」,「濃烈的燒焦味依然撲鼻」。

當日中央社報導中,台電受訪表示,這是避雷器接地產生的「電弧現象」,並非爆炸,「並不像黃國昌說得那麼嚴重」。

台電發言人林德福3日於黃國昌舉辦的記者會上再次強調,毀損的設備是避雷器,而非主要的發電機或變壓器。當時因22000V電壓突然變成零,產生電弧現象,高溫與空氣膨脹擠壞箱體,不是爆炸。至於肇事原因,台電已成立專案調查小組調查中。

原能會核管處處長張欣表示,原能會第一時間已去現場狀況了解,待台電提出報告後,會進行審查,審查同意才會讓台電啟動。

台電說明避雷箱設備與發電機之間的關聯 資料來源:台電台電說明避雷箱內組件 資料來源:台電
比壓器/避雷箱組與發電機之間的關聯 資料來源:台電避雷箱內組件 資料來源:台電
 

台電內部員工提供爆料照 黃國昌反駁台電「不嚴重」說法

「這是他們所講的沒這麼嚴重」,黃國昌拿出兩天前收到的台電內部員工爆料信件,並指出比壓器(PT)炸毀後並波及對面冷卻器,請大家看照片自行評斷嚴重性。他嗆台電,要取信於民,自己也可以公布。

該爆料信中指稱台電刻意遮掩與淡化,並稱這是「一件重大的核電事故」,為佐證黃國昌的爆炸說屬實,所以提供六張現場相片供社會大眾公評。

PT後箱內及其上匯流排全毀 資料提供:黃國昌國會辦公室

PT後箱內及其上匯流排全毀 資料提供:黃國昌國會辦公室

台電後來表示,事件發生第一時間要確保機組安全,沒有拍照。原能會則回應,要等釐清事件後,才會公布調查報告,不宜先公布照片。

許富雄問,消息不透明公開,也不能去看,叫人民怎麼相信台電?

夏日供電吃緊靠核二?  黃國昌:有其他調配的方法

黃國昌表示,他將向立法院提出提案,要求台電及原能會在釐清此次爆炸事件成因、提出調查報告經立法院通過前,絕對不能重啟二號機之運轉。此提案因週二院會發生藍委杯葛而延後,將改在周五提出。

核二2號機啟動時間可能因此延後,並衝擊現在非常吃緊的夏日供電,對此,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表示,以尖峰用電吃緊為由重啟2號機,完全不具正當性。他說,國外有許多抑制尖峰負載的作法,台電與經濟部應提出完整的對策,而不是只想著重啟有問題的核電機組。

洪申翰也指出,2號機組是經台電與原能會審查同意後才重啟運轉,卻在啟動35分後就發生意外。如不引入更多監督機制,例如國會或民間團體,很難再讓大家信任這套安全機制。

黃國昌表示,電力調配有其他手段,不信大家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讓核電廠在不安全的情況下運轉。

PT箱後冷卻風扇外箱因氣爆毀損  資料提供:黃國昌國會辦公室
PT箱後冷卻風扇外箱因氣爆毀損  資料提供:黃國昌國會辦公室

A相PT後箱全毀,箱蓋爆裂 資料提供:黃國昌國會辦公室

A相PT後箱全毀,箱蓋爆裂 資料提供:黃國昌國會辦公室

台電內部員工爆料 資料來源:黃國昌國會辦公室

台電內部員工爆料 資料來源:黃國昌國會辦公室

 

別只想著電價漲不漲 你聽過能源貧戶嗎?

$
0
0
作者: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這些家庭面臨的不純粹是電價或瓦斯費用漲不漲的問題,他們原本就願意減少能源使用,問題在於,在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源下,能源成本加諸在生活上的壓力,排擠家中的飲食、教育費,導致他們不但犧牲了生活品質,也犧牲健康。

能源是維持生活必須,制定能源政策同時必須考量是否保障每個人的生存權益。圖片來源:Pixabay。CC0

電價是政治敏感議題,政治人物高調承諾民生用電基本度數不調漲,而媒體只要抓到一點料,就愛翻炒電價話題。可惜的是,這番論辯還沒能把弱勢民眾基本生活的「能源需求」問題,好好地炒到粒粒分明。用電基本度數其實不是一個數值,而是生活的福祉,也就是像蛋炒飯這樣,一般人視為無物,但弱勢朋友卻會特別珍惜。

大家應該要認知到,電力並非是弱勢民眾的能源圖譜全貌。還記得幾年前,曾有一位暖男老伯想讓臥病多年的牽手洗熱水澡,偷了餐飲店放在戶外的瓦斯桶,隔天又返還,消息登上了新聞台,商家不追究,還有人願意長期提供瓦斯給老夫婦。溫馨的新聞藏不住冷酷的事實,台灣有許多類似這樣的弱勢家庭,冒著把身體弄壞的風險,冬天也儘量不洗熱水澡,只因負擔不起瓦斯費。

為了省瓦斯費,他們還會減少開伙次數,所以更需要冰箱來保鮮,用電鍋來加熱與保溫。然而,這些弱勢家庭往往只能負擔二手家電,但老舊的冰箱與電鍋更加耗電,且效能衰減,以至於食物保存品質不佳,最後也可能衍生疾病。

因此我們看到,這些家庭面臨的不純粹是電價或瓦斯費用漲不漲的問題,他們原本就願意減少能源使用,問題在於,在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源下,能源成本加諸在生活上的壓力,排擠家中的飲食、教育費,導致他們不但犧牲了生活品質,也犧牲健康。

歐洲在過去幾年關注起這個問題,把能源成本負擔沉重的民眾為燃料貧戶(fuel poverty)或能源貧戶(energy poor)(註1),通常是指稱瓦斯與電費超過整體支出10%家戶,這不包括交通燃料的花費。這是英國先前曾用過的標準,當年英國民間團體發現許多窮人常生病,是因為捨不得在冬天開啟暖氣,這也肇因於低收入戶的房屋老舊較多隙縫,暖氣外溢嚴重,因而要讓家裡暖和,需要花數比一般家庭高數倍的暖氣費用。接受到民間的壓力,英國政府大規模啟動了全國性的能源貧戶調查,並擬定計畫,撥款幫低收入戶進行住屋節能改善。

一些歐美國家早已經針對能源貧戶進行統計,並給予相襯的政策。但台灣在每年例行的家庭收支調查中,則是將水電費用與房屋租金合併,看不出能源佔家庭支出的比例為何,很難判讀台灣的能源貧戶到底有多少。新北市政府執行智慧節電計畫期間曾估算過,該市低收入家庭光是電費支出,便占消費支出比例達4%,較一般家庭負擔比例高出近兩倍。

另一方面,交通的燃料費用也是生活的門檻。因為租金差異,弱勢家庭被迫住在市區外圈,拉長了通勤的距離與時間,通勤所需的汽機車燃料或公眾運輸費用增加,在道路上面對的風險也更高。今年4月18日,桃園八德一名朱姓高職生為了幫家裡省錢,每天騎單車來回20公里上下課,清晨6時多,在鶯歌道路上遭到砂石車擦撞死亡。(註2)

那麼,該怎麼做呢?台北市政府委託社會企業,為1500戶低收入家庭改裝節能燈具,便是個善意滿載且能發揮綜效的措施。但有沒有機會做的更多呢?例如,可以把既有的低收入戶住宅修繕補助計畫,加入節能改造的項目,還可以派人教導節能的電器使用方式。將灑錢式的節能家電補助,保留給最弱勢與失能家庭免費汰換老舊電器。補助低收入戶裝設太陽能熱水器,減少瓦斯用量。補貼低收入家庭的大眾運輸通勤費用 (註3),或協助學校、醫院與工廠設置低運費專車。更進一步,能設計共享生活資源的機制,例如老人共食,或返往醫院的小客車共乘;而避免把社會住宅蓋在市郊,也可以減輕入住者未來的通勤花費。

能源是公共財、是生活基本所需,也是就學、維持健康所需,要讓任何一個像賈伯斯一樣有想法有才能的人,有機會在車庫裡打造翻轉世界的新產品,也需要能源。政治人物該思考的不只是用電的基本度數,而是如何確保每個人都夠享用能源的福祉,因為這應該是普世的基本人權。從瓦斯與車資,從能源效率到社會設計,都該一併思考。

【註釋】

註1:能源貧窮  Energy Poverty 在國際政治上,比較專指低度發展國家無法取得電力與能源的人,例如沒有電網鋪設的偏鄉,或是都市違章貧民窟。這與本篇文章的「燃料貧戶/ Fuel Poverty」(瓦斯與電費占生活支出過重)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然而,兩個詞彙目前已經被混用了,因此請各位在閱讀文獻上請多加注意。

註2:而根據103年交通部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的統計資料,未就業者(不包括退休人士與學生)騎乘單車的旅次比例為11.2%,遠高於全民平均的5%。他們的機車利用率與其他族群相仿,但利用汽車的旅次比例為 12.5%,在行業別中僅高於學生。雖然未就業者不一定是弱勢民眾(大多數弱勢民眾與無家者是有職業的),但可依此推測,弱勢民眾更加仰賴單車,作為替代的交通方式。更還許多從事資源回收工作的老人,以單車作為營生工具。

註3: 有些縣市已提供弱勢家庭不同形式的交通實質補貼,包括低收入戶就學交通津貼、失業勞工求職交通津貼、偏遠地區原住民就醫補助、兒童早療就診的醫療交通補助,以及較為普遍的長照復康巴士服務。身心障礙者持身心障礙手冊搭乘國內大眾運輸,並享有半價優惠。

杜絕賣水賣地黑箱獲利 環團支持水利會改制公部門

$
0
0
本報2016年6月3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為落實轉型正義,日前立法院院長蘇嘉全提修法,將原屬公法人人民團體的農田水利會改為公務機關,會長也由會員直選改成官派,使資源全民共享,且用在農業。環團昨(2)日舉辦記者會,肯定組織改制,呼籲水利會高層不該與全民為敵。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常務理事吳麗慧。攝影:林倩如。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常務理事吳麗慧。攝影:林倩如。

興工滅農賣水獲利  環團籲立法、組織改造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常務理事吳麗慧表示,相關農田水利會的組織運作約有50多個條文可依循,其中僅有「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具法律性質,其他多為命令或行政規則,且關於農田水利事業的興辦與管理,遲遲沒有「作用法」可規範。除農委會制定農田水利法的需求,她強調水利會組織乃更重大的問題。

水利會如今面對改革的朝野聲浪,她指出,應該絕大多數的人都贊成,不過,會長級的人很有意見,農會、漁會、水利會,名義上雖是民間團體,背後往往是執政黨長期操控,擔憂演變成政治勢力介入運作又無疾而終。

環團表示,希望水利會的改革確實促進公平正義,以解決長期水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比如中科四期引發工業與農業的搶水大戰,不當掠奪農業用水之外還有渠道被污染的現況,亂源多來自水利會這個奇怪的民間機關,況且政府一年補助高達60億元,加上擁有水權的賣水進帳,必須接受全民監督。

全台現有17個農田水利會,各地財務狀況不一,嘉南水利會是全國最大會,最有錢的則包括台北市瑠公水利會、七星水利會及台中市水利會,因此贊成、反對意見不一。吳麗慧舉例說明,南科一天購買10萬噸農業用水,一噸7塊錢,嘉南水利會一天收入70萬元,一年超過2億5千萬元;彰化更可怕,一天賣25~35萬噸的水給六輕。再像大都會內已無農田灌溉功能的土地,變更地目後被商業化蓋大樓,價值翻漲,牽涉龐大利潤但議會卻無法監督其流向。因此全力支持政府明確指示政策修法,呼籲水利會高層勿再無理反對,水資源當屬公共財,獲利不只回歸農民,亦擴及全民共享。

農田水利會林國華科長發言。攝影:林倩如。

農田水利會林國華科長發言。攝影:林倩如

水利會:改制需配套措施 列為重要評估方向

未來改為公部門要怎麼做?代表農田水利會出席記者會的科長林國華針對環團訴求回應,依據「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第一條,水利會乃公法人,因水資源與公益性具絕對關連,有其任務特殊性,跟漁會、農會有所區別,政府對水利會的管理密度較高。而在組織檢討的部分,定位調整、改為公務機關等變革項目已列為重要評估,需相關配套措施,將盡快進行研擬。

現若遇到污染,依環保相關法規通報環保局,無法立即排除;水道管理則依附在《水利法》,農田水利法的立法目的,一方面作為推動農田水利時可行使公權力的依據,另一方面待組織定位更清楚後,農田水利法的修擬會再連動做調整。至於爭議性的水土資源利益,林國華表示,雖然公務機關化,原屬民營私有財產變成國家公有也很奇怪,如何留在農民身上需細緻規劃。

彰化縣醫療界聯盟總幹事黃秋鳳呼應,農田水利會有權無責,可售水售地租地,獲利完全不受監督;並質疑六輕即使於枯水期仍水源豐沛、不須海水淡化,農民卻無水可用,是否由農業用水提撥?亦可能為間接惡化雲林彰化地層下陷的元兇。水是公共財,不應為特定組織牟利獨用。

雲林農民、耘林藝術人文生態關懷協會理事長林富源。攝影:林倩如。

雲林農民、耘林藝術人文生態關懷協會理事長林富源。攝影:林倩如

雲林農民、耘林藝術人文生態關懷協會理事長林富源痛批,水利會多年來的作為早違背照顧農民的精神,興工滅農之惡狀罄竹難書,認為應該直接裁撤掉。台灣的大糧倉雲林彰化,面臨農業無水的慘況窘境,罪魁禍首直指水利會超抽地下水。水資源明定優先順序為農業、民生、生態,最後才是工業用水,如今水被工業奪走,除製造廢水,溪流不是污濁就是斷掉,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說,水利會不乏諸多收入來源,還有約180億元的儲存基金、掌握大權的萬年理事長,呼籲其政策全部透明化,資金、財產均須交付公眾監督,徹底實施革新。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攝影:林倩如。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攝影:林倩如

 

美體小舖與環團合作 蓋「生態橋」還地給森林

$
0
0
本報2016年6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妝品牌美體小舖(Body Shop)與環團世界土地信託(World Land Trust)合作,發起「生態之橋」(bio-bridges)計畫。美體小舖表示,顧客每筆消費都將幫助重建和保護一平方公尺的棲地。計畫目標重建超過1萬8500英畝(約7500萬平方公尺)的森林,並建立自然生態廊道,重新連接被切斷的棲地。

來源:The Body Shop

美體小舖推廣「生態之橋」計畫,在倫敦西敏寺橋上擺設樹猴子,相當吸睛。圖片來源:The Body Shop

第一個保護目標是越南Khe Nuoc Trong森林,當地棲息著瀕危靈長類白臀葉猴、極度瀕危中南大羚、孟加拉懶猴和緬甸巨蟒。

世界土地信託保育主任威爾森(Roger Wilson)表示,棲地破碎是野生動物最大的生存危機之一。棲地破碎會讓被隔離的族群太小,難以存續。威爾森強調,「生態之橋」將被設置在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同時確保當地社群能因保護棲地而受益。

威爾森說,「生態之橋」預計在越南執行的地區都是生態劣化的地區,大部分被轉作人工林,「剩下的天然森林因為有高價值的木材,可製成昂貴的東方家具,嚴重受到盜伐,此外還有狩獵的壓力。」

計畫將安排固定的巡守員,運用「相機陷阱」(camera trap)保護棲地和動物,並和當地社群學校密切合作,鼓勵利用森林資源、永續農業和參與計劃。

第二座生態之橋預計安排在印度加羅山(Garo Hills),當地有世界碩果僅存的野生亞洲象族群之一。

美體小舖企業責任部主任戴維斯(Christopher Davis)表示:「生態之橋是建立生物多樣性廊道的創新作法,能保護更廣大的森林,讓棲息其中的物種得以繁衍。」

「我們希望能在五到十年內,讓越南保護區內的瀕危物種倍數成長。」

Neelima v(CC BY-NC-ND 2.0)

印度加羅山(Garo Hills)的野生亞洲象,是世界上僅存的族群之一。圖片來源:Neelima v(CC BY-NC-ND 2.0)

Viewing all 119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