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98

島國失能記——對於海,我們都不明白

$
0
0
作者:林倩如(本報記者)

如此多事之春,海洋連掛急診,心情騷動沉痛。二月澎湖耘海輪、三月石門德翔台北輪兩艘船前後擱淺,後者上月24日船身斷裂造成重油外洩禍延北海岸,油汙更疑漂至基隆海域,漁民漁業損失慘重,生態環境面臨浩劫。而環保署署長魏國彥30日於立院備詢時,被立委抨擊處理失當憤提辭職,翌日身體不適送醫急診。

另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自2014年一月隨館落成孕生、已發行兩年的《潮‧境》季刊,專輯企劃豐富廣博好評,今年起肇因預算不足停刊,近期亦引起愛海人發起寄信給海科館館長盼望爭取延續的串連行動,可惜未獲得轉圜餘地回應。島國四面環海,卻長期缺乏海洋教育經營,最近即將上映的紀錄片《親親海洋(Embrace the Ocean)》,吳惠君導演耗費兩年多時間,拍攝自己的家鄉澳底,將東北角精彩的海洋人文影像呈現在觀眾眼前,期找回更多被遺忘的記憶。

災害一再重演,希望人員、生態的犧牲是最後一次,銘記教訓、面向痛定思痛的必要變革,藉海洋委員會整合多元且複雜的海洋事務,新政府不要再讓海洋哭泣,在全面徹底、確實的檢討、作為之下,建置一套更完整周延的海汙應變機制。更重要的是,不只保育,更深刻推動海洋多元議題的關注重視,不斷召喚愛海的靈魂,讓我們都願意為海做一點兒事。

《親親海洋》海女下海採石花菜前的祈福儀式。圖片來源:吳惠君。

《親親海洋》海女下海採石花菜前的祈福儀式。圖片來源:吳惠君。

死亡海岸的侵襲 

外海大船擱淺奇觀加上岸際除汙人員勤密作業,德翔台北輪蔚成另類景點,觀光客如織前來拍照打卡,當地居民卻飽受生計愁苦,觀景平台上下錯落著大相逕庭的現實。24日漏油,27日重啟抽油,但因為油槽破損,燃油洩漏至貨艙,無法如預期的3天內抽完,昨(1日)上午船身內燃油終於抽除完畢,並吊離八個危險貨櫃。現場除汙人員增加,保持在400~500人左右,也開始進行高壓水柱清洗礁石,環保署表示,可望在五月底前,完成岸際復原。

然近海漁業已經受到影響,包括吻仔魚、小卷、黑毛、石斑等漁獲。且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與研究團隊發現,30年來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漁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2008年同地點附近晨曦輪觸礁漏油歷經五年之久始復原海洋生態,此次事件預估最少需要三年,更令人擔憂是否可能造成物種滅絕?

除了漁獲,潮間帶的石花、海菜、珠螺等也都不敢採了,在地居民只能來當日薪兩千元的清汙人員多少貼補家用,雖都是災情,哀嘆比起漁民更難訴請索賠。德翔台北輪出事多日仍少人聞問,漏油新聞一出,一般消費者才驚懼無魚可食,或恐慌化學汙染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並不一定也體察到靠海吃飯人家極其無奈的心聲,甚或無感於台灣沿岸早捕不到魚的慘況,可見餐桌離產地之遠。即便農委會說監測德翔台北輪周邊海域,水質無問題;漁業署針對鄰近富基漁港做漁貨採樣,表示檢驗結果沒有受汙染,無形中依然削弱消費者信心,附近海鮮餐廳也遭波及漁產滯銷。

諷刺的是,更早擱淺的耘海輪已超過一個月,因船艙進水、除油困難進度緩慢,在錯失頭幾天搶工進行抽油任務的時機點後,又屢受天候海象惡劣影響,迄今尚未完成抽除作業。幸好,還有在地環團海洋公民基金會持續辛苦監督。

就算未來向船公司順利求償,無言的環境生態、海洋生物的傷害,誰真正賠得起?極度缺乏危機意識之下,一場場船隻意外演變成海洋、人民的惡夢,且歷史善忘,以北海岸來說,八年內三起漏油污染事件,依舊缺乏積極建設,毋寧是整體海洋教育的失敗。走一趟北海岸吧,真實血淋淋的環境教育,小魚小蝦小蟹覆蓋黑油,掙扎著嚥氣,先學習尊重所有生命的價值,再來談機制上的改善。

29日,除汙人員穿著保護衣而充滿油污。圖片來源:Kai Chou。

29日,除汙人員穿著保護衣而充滿油污。圖片來源:Kai Chou

29日,大批人力出動岸際清汙。圖片來源:Kai Chou。

29日,大批人力出動岸際清汙。圖片來源:Kai Chou。

看守台灣 與海洋相遇

一旦發生觸礁,而海氣象無常,建構一套最高等級且具效率的搶救SOP仍屬當務之急,防範為先。直到危機解除之前,即刻搶時作業,因此,萬萬不能再保守於繼續當下處理模式,依據行政院「重大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計畫」啟動「重大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小組」,區分應變層級後按表操課。速度迅快不等於不專業,更不等於會折損工作人員,漏油事件,雖未必行政怠慢,然公務體系內官僚習氣舊有思維,長期漠視海洋事務並輕忽海況威力,難推大刀闊斧的革新政策;遑論技術設備、人力編制等配套現場勤務應與時俱進的進步訓練。

簡言之,海洋汙染危機該視為國土安全公安事件,政府當加速落實統一事權、專責指揮船難及其衍伸重大海汙危機之處理單位。而此專責海洋事務的機構,即為原定七月掛牌成立的海洋委員會,近日在立院被要求檢討組織配套,暫時喊卡。引發環團與海洋各界議論紛紛,環團特於29日前往立院拜會,確認未來「海洋保育署」、「國家海洋研究院」組織法不會變動,並會納入民間意見。

以下為民間團體所提出的五點訴求:

一、先成立海洋委員會,再徐圖海洋部規劃
二、明年一同成立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海洋保育署;
       海洋研究院亦期待於2017年底前成立
三、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應有三分之二以上海洋專業人員
四、公民參與海洋組改籌組規劃機制
五、政府應持續整合海洋事務單位

現階段的海洋委員會只能說是朝向海洋事務統合的階段性目標,但如何讓這個新的單位能有完善的組織結構和實質執法管理的能力,仍需投注許多關注與努力。海洋治理方方面面,海巡、保育到經濟產業,均亟需公民投入行動參與、不懈倡議。船隻擱淺到釀禍油汙,《潮‧境》無力挽回的消失,大事、小事一直來,凸顯政府對海事不熟悉、不重視,亦證明人們其實不太在乎,沒想付出更多,到底要有多少遺憾才能覺悟?雖然偶爾會有一部紀錄片,試圖分享跟土地連結的感情。既然對於海,我們都不那麼明白,能不能謙卑、謙卑、再謙卑?愛到心痛的去愛著大海,理解身為島民,始終是人類需要海洋。

尚未完成抽油作業的澎湖耘海輪,已擱淺月餘。圖片來源:陳盡川。

尚未完成抽油作業的澎湖耘海輪,已擱淺月餘。圖片來源:陳盡川。

《親親海洋》海男高齡七十多,仍下海工作採回石花菜。圖片來源:吳惠君。

《親親海洋》海男高齡七十多,仍下海工作採回石花菜。圖片來源:吳惠君。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9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