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腎臟等醫療廢棄物,經滅菌處理後,可再生為塑膠原料。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我國7萬洗腎人口,每年產生0.75萬公噸的透析廢棄物,這些人工腎臟、導管等是否只有焚化一途?環署廢管處提醒,經過高溫高壓滅菌處理後,這些廢棄物可再製成非食物用途的塑膠產品。
廢管處處長吳盛忠指出,目前國內已有七成洗腎醫療機構選擇滅菌再利用的處理方式,約有0.45萬公噸,也就是六成的洗腎相關醫療廢棄物,與病人一起尋求起死回生的機會。
國內每年約產生12萬噸的廢棄物,其中9萬公噸屬無害的生活廢棄物,剩下的3萬噸則屬於有害的醫療廢棄物,這些醫療廢棄物目前約85%由專用的醫療焚化爐處理,但剩下15%,再滅菌後仍有再利用的機會。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醫療廢棄物安全管理技術手冊中,有害醫療廢棄物以焚化處理為原則,但也有說明部分廢棄物可採滅菌方式處理。廢管處表示,鄰近的日韓亦與我國相同,對醫療廢棄物的處理,有焚化也有滅菌後再利用。
吳盛忠解釋,這些醫療廢棄物雖然具有感染風險,但是在適當的分類、包裝、標示等妥善管理下,還是可以控制其潛在危險。而再滅菌再利用的大宗,就是洗腎相關的透析廢棄物。
吳盛忠解釋,醫療廢棄物在適當分類、包裝、標示等妥善管理下,可控制其潛在危險。。攝影:賴品瑀。
我國約有7萬洗腎人口, 每年產生0.75萬公噸的透析廢棄物,像是人工腎臟的外殼與導管皆為塑膠材質,經過高溫高壓的滅菌之後,經過粉碎、造粒,可再製為各種用途的塑膠產品。
據環署與衛福部的統計資料,至2015年,有洗腎科別的595家大小醫療機構,已有超過7成、423家將洗腎產生的透析廢棄物進行滅菌再利用,合計再利用了0.45萬噸,這個數字從2009年開始,呈現不斷上昇的趨勢。
吳盛忠表示,環署並無打算對此提供補助或獎勵,因為滅菌再利用比起焚化處理有利許多,醫院知道後,必定會有興趣。算起來,若送往專用的醫療焚化爐處理,一噸成本需要4.5萬元,但若採用滅菌處理,一噸成本則是3萬元左右,而將這些塑膠原料賣出,則又可得到1至2萬元,一來一往,約可剩下一半的經費。
豐原醫院應積極推動醫療廢棄物再利用,曾獲衛福部健康促進醫院生態永續類優等獎。攝影:賴品瑀。
「雖然不算什麼大錢,但在產源做好分類後,處理也不難。」吳盛忠以衛福部豐原醫院做例子,他們所使用的醫療廢棄物垃圾桶就已有以顏色標示,護理師可輕鬆分類。而目前國內有6家業者可以進行醫療廢棄物滅菌處理,分別在新北、台中、嘉義與台南,共可處理每年1144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