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報告,氣候變遷之下,在戶外和工廠工作的工人面臨炎熱氣候造成的職業傷害風險。職場上的熱傷害正影響各行各業的健康、收入和生產力,不少中低收入國家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都暴露於「熱工傷」的風險當中。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已出現因熱浪而導致工時損失的現象。圖片來源: insane_capture(CC BY-NC 2.0)。
《英國衛報》報導,這份「氣候變遷與勞工-職場的熱傷害」(Climate Change and Labour – Impacts Of Heat In The Workplace)報告指出,隨著許多地區的戶外工作者工作速度減緩、休息時間變長以及改在清晨和傍晚工作,生產力損失在2030年可超過2兆元;在40億人口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已經可以觀察到這些現象。
聯合國氣候傷害支援論壇(climate vulnerable support forum)經理麥堅倫(Matthew McKinnon)表示,依自己最近訪問迦納所觀察,中暑發生率增加只是最顯而易見的現象,「老師們抱怨沒有空調的教室太熱,學童也很疲倦。卡車司機抱怨越來越容易爆胎。農民因為要在炎熱季節下田感到憂心。」
西非自1960年代起,天氣極為炎熱的天數已經增加一倍,每10年增加約10天。到了2030年,西非、南亞和亞洲、非洲及拉美的10個地區將會損失2%的白天工時。
許多中低收入國家,超過一半的勞動力目前已經暴露於熱工傷的風險中,包括在缺乏適當空調與通風系統的工廠中工作的工人。
如果環境溫度高於體溫37°C,人只能靠排汗才能繼續工作。如果濕度太高,或是有衣著的規定,唯一避免脫水和中暑的方法就是減緩工作速度、休息和飲水。
熱傷害有其性別面向。做粗活、扛重物的男性和為了經濟因素而必須工作的孕婦特別容易受到熱傷害影響,在偏鄉地區更是如此。
本世紀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可能包括孟加拉、柬埔寨和布吉納法索等。這些國家自1990年代中期已經因為極端炎熱天氣現象損失2至3%白天工時。
報告指出,即使《巴黎協定》成功將暖化控制在2°C以內,本世紀末,部分脆弱國家仍將損失10至15%白天工時。
報告呼籲採取低成本的因應措施,包括確保職場有飲用水、頻繁的休息時間、管理產出目標和確保勞工的收入和健康狀況。
不過ILO認為,關於保護勞工和遵循ILO氣候變遷指南的勞資糾紛,未來將越來越常發生。
氣候變遷影響之下,有些地方已經不適合人居住。圖片來源:THE CLIMATE VULNERABLE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