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反服貿議題演變為「318運動」,當時參與其中的原住民青年雖然遭遇「邊緣化」,但也在行動現場找到彼此,這些能量與經驗,讓不少青年回到部落關心在地,也共勉「勇於衝撞」的新原運態度,爭取轉型正義的落實。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舉辦「後318 · 原青異動的心-原住民族青年座談會」。攝影:賴品瑀。
撤出中央 在部落的議場衝撞
18日晚間,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舉辦「後318 · 原青異動的心-原住民族青年座談會」,吸引近百民眾參與。
當時第一批衝進議場的青年中,不乏原住民。「原住民早已被服貿400年以上!」他們試圖在於運動訴說原民權益、權利遭忽視與剝奪。國家法律打壓原住民原有生活機制的事實,是台灣面臨服貿的一面鏡子,卻在運動中因為「集中訴求」的策略遭邊緣化。因此,原青撤出議場,轉而從網路串聯彼此,在「善導寺站小公園」另起據點, 對原住民的其他可能進行討論。
318退場後,除了原青陣在各地舉辦小型服貿相關論壇外,當時討論、學習的種種,也陸續被帶回部落。
屏東瑪家村排灣族的Valagas Gadeljemen指出,回部落後試著參與及找回部落討論機制。例如當地「琉璃吊橋」案通行證等相關規定衝擊部落族人權益。除了幾個年輕人帶頭用上在318期間學到的運動技能抗爭外,也發現年輕公務員相當願意提供資訊與法規協助。Valagas表示,參與部落討論, 從發現問題也不敢舉手發言、發言後被貼標籤人際關係改變的親身體驗,讓他重視部落的討論機制。目前多為公所、鄉理長、與民代一排坐在族人對面,顯示部落會議的討論正在弱化。這種模式是否最符合原民文化?他想找回「我們的文化是怎麼教我們做決策的」。
政治大學民族系教授官大偉也鼓勵青年們多參與、「攪動」部落會議,認為部落會議正是為了「自治」做準備的練習。官大偉表示,尋求自治可以等待政府把制度一次建立好,但也更可以從一次一次的衝撞中爭取,例如目前在司法上,許多判決都獲得勝利,「去嘗試就有機會!」
政權交替 「新原運」面臨挑戰
除了部落內的共識取得,原住民政策協會執行長陳旻園更提出,希望建立原住民立委、原民會與原住民部落與社團等溝通平台,在互相理解所需後,讓民間力量成為助力。
官大偉指出,原運從控訴、揭露不公不義起步,走向要求政府改革體制與民族運動,但要改變結構,問題並不只是政府上,以現今原住民最迫切的土地流失問題,可以從開發案上看到,還有著階級與市場的影響。
318後,政權也將交替,對「新原運」的挑戰,將是「在什麼位置、能做什麼」。原青論壇找了分別擔任民進黨與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的谷辣斯‧尤達卡與高潞‧以用參與討論,兩人皆放眼未來如何走向原住民自治。
「加入戰局是必要的,進入政府是自治的前哨戰。」谷辣斯表示,她先後擔任公職、立委是為了原住民的自治做準備,因為法律是解決很多問題的基礎,而想做事的人可以在立院改變很多,要檢視的是有沒有忘了初衷。
「重視主權才會知道自治的重要性。」高潞強調,原住民與政府是「準國與國關係」,因此必須尊重原住民主權,她以公投法補正為例「我們人口只有2%,我們玩什麼?」所以在參與修法過程中,她向黨團堅持把「侵害、限制原住民族權益者,須經過部落知情同意」放在最重要的第一條位置。
「就算主流不重視,我們還是要堅定立場,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主權」,高潞呼籲每個族人不管是什麼身份角色,不管在立法院還是學校,都要為自己的主權衝撞,持續發聲 。「轉型正義不能有選擇性」。高潞更強調台灣的轉型正義不能只做228,卻忽略原住民更長的受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