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98

【南台強震】206的震撼

$
0
0
採訪:陳慶鍾、陳忠峰、柯金源、于立平、林燕如;撰稿:于立平、陳慶鍾;攝影:陳慶鍾、陳忠峰、陳添寶;剪輯:陳慶鍾

2016年2月6日凌晨3點57分,規模6.4的地震,撼動南台灣,造成台南市上百棟建物受損,其中台南市永康區的維冠金龍九棟大樓全部倒塌,災情最為慘重...

永康永大路。攝影:陳慶鍾、陳忠峰、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小年夜這場強震,震碎許多家庭的團圓夢,救難人員在瓦礫堆中搜尋生還者,跟死神搶時間,經過八天搶救,總共救出289人,生還者175人,其中有96人送醫,另有114人不幸罹難,除了維冠金龍大樓,部分人潮來往頻繁的公共建築,像是銀行、市場等,有的嚴重傾斜,有的坍塌。

不只集合式住宅及公有建築毀壞,許多透天厝也受災。部分民眾觀察到家中的地板牆壁,發生大小龜裂,甚至建築結構安全出現問題。就連挺立數百年的老建築或祈福保佑平安的廟宇,都難逃劫難,像是351年歷史的國定古蹟祀典武廟,被震得梁柱歪斜移位、屋脊崩落,277歲的市定古蹟風神廟,廟前鐘樓也被震毀。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台南市成為206地震的重災區,中央氣象局從地震資料分析,主震震央是在高雄美濃,震源深度16.7公里,來自沒有被發現的盲斷層。這個盲斷層位在潮州、旗山、左鎮斷層之間的密集地震帶,而地層破裂方向,從美濃開始一路往台南走,最後破裂點停在台南,因此這裡的餘震也特別多。

另外,因為嘉南平原的地質屬於鬆軟的沖積層,震波經過時會被放大,振動時間也會拉長,也導致建築物遭受比較大的震動量,容易受損。

不過永康區並不是台南震波強度最大的區域,為什麼維冠金龍大樓會嚴重倒塌,死傷慘重,根據台南地檢署調查,建商有偷工減料之嫌,大樓建造的鋼筋數量,竟然比結構計算書上少了50%之多,外加上永大路一側一到五樓的梁柱接頭,強度嚴重不足,無法達到應有的耐震程度,因此倒塌主因可能指向人禍。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從台南地質的前世今生分析,表示永康區早期是大灣低地,百年前為濕地型態,土質軟弱,泥沙堆積特別厚。他認為,要蓋建築量體比較大的大樓,必須更重視建築耐震結構。

206這一震,相當於釋放兩顆原子彈的威力,不但震出建築耐震問題,也震出土壤液化危機,台南市的安南區、中西區及新市區,陸續傳出土壤液化災情。

台南多處傳出土壤液化災情。攝影:陳慶鍾、陳忠峰、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走在安南區溪頂里街道上,處處可見土壤液化痕跡,許多民宅地基沉陷,造成房屋傾斜、龜裂,甚至細沙與地下水從地底竄出,導致室內積水。根據居民回憶,早期這裡是魚塭,40年前左右開始建設,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表示,填土通常會使用含沙量高的土壤,地震時很容易產生液化。

許多居民擔心居住安全,只能暫時搬離家園,這些受到地震損害的房子,能不能再安心居住?或者該如何補強改善?台南市政府針對市民通報案件,進行初步勘查,截至2月13日為止,已經完成409棟建築物的勘查,有66座被列入紅色警戒,必須盡速拆除,56座需要進行結構補強,除了土壤液化的受災區,其他建物毀損案件,有些是建築物本身的結構出現問題。

206南部強震後,成大建築系第一時間組成團隊,協助國家地震中心,勘查建築物受害情形,其中公共建築是重點之一。東區的大智市場,原本是四層樓的混合式建築,地震時一樓菜市場應聲倒塌,二到四樓是公寓式集合住宅,當時有50多人受困,所幸經緊急搶救疏散,只有少數住戶受輕傷。

成大規劃設計學院副院長姚昭智分析,一樓是開放式設計的營業空間,沒有隔間牆壁量少,二樓又是隔間量多的住家,這種軟弱底層形成結構弱點,地震發生時,所有能量被最軟的地方吸收,導致一樓梁柱被壓垮,許多在地震中倒塌的私有建築物,普遍都可看到這種軟弱底層的現象。

921大地震後,政府提高建築耐震設計標準,並在2008年嘗試立法,全面獎勵推動私有住宅進行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但因涉及經費籌措、租稅減免和法規等問題,而裹足不前,學界認為面對強震威脅,不管是公有或私有建築,都應立即進行全面體檢。

面對強震威脅建築物應進行全面體檢。攝影:陳慶鍾、陳忠峰、陳添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地震是最難監控與掌握的自然災害,因此做好減災相當重要。一棟好的耐震建築,可以保全性命,將傷亡降到最低。另外,充分了解腳下的地質,並公開資訊,才能防範於未然,像是西部平原區、宜蘭平原及台北盆地等處,都是可能發生土壤液化的區域,開發和建設時就應該特別注意。

幾秒鐘的震盪,改變了許多台南居民的人生,有的家毀了、有的與親人永別,206的震撼,震出許多漏洞,黑心建商沒有按圖施工、偷工減料,審核監督未落實;老舊建築結構耐震不足,補強速度緩慢;軟弱地層的規劃開發,缺乏法規限制。

種種原因,導致居民受害,根據科技部「台灣地震模型」團隊研究估算,未來30年,台灣各斷層可能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的機率,以南部的64%為最高,下一場地震,隨時可能會再發生,這是地殼變動正常的能量釋放,只有做好防災的萬全準備,才有機會安全與地震共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9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