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時越長越好嗎?經濟學家指出,與其長時間缺乏效率的工作,不如擁抱短工時,「週休第三日」,不僅增加休閒時間,改善身心健康,還可能是拯救地球環境最簡單的辦法,甚至保障未來經濟,政府、政黨、智庫和社會運動者都應該認真考慮。
適當的休息除了能提升工作效率,還能大幅削減碳排。圖片來源:Björn Söderqvist(CC BY-SA 2.0)。
美經濟學者:減少工時 減少能源消耗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尼克(David Rosnick)和魏斯布洛特(Mark Weisbrot)的研究指出,減少工時就會減少能源消耗。事實上,如果美國工時可減少至與歐洲相同,能源使用和碳排就會減少20%。
英國政治學者威廉斯(Alex Williams)投書英國《獨立報》指出,週休三日首先可減少大量的通勤時間以及辦公室的能源使用。當我們迫切需要大幅削減碳排、讓經濟更加環境友善,週休三日不失為最輕鬆寫意的辦法。
實務上其實早有先例。2007年美國猶他州重新調整州政府員工的工時,拉長週一到週四工時,週五不用上班,頭十個月就省下180萬美元的電費。只是工作天減少,工時不變,就減少了辦公室燈光、空調、電腦和其他設備的用電。
數千名通勤員工週五待在家,若加上減少通勤省下的碳排,每年可減少超過1萬200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猶他州後來取消了這個實驗,因為州政府禮拜五沒上班讓居民很不方便。這樣的措施必需有配套,讓週五成為大家所共識的「週休第三日」,而不是「不上班的平常日」。不過猶他州的確證實,週休三日能夠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回歸工作的意義 週休三日有助提升生產力
另一個最直接的反對理由可能是「這樣我們怎麼活得下去?」不過,人類學家格雷伯(David Graeber)近期指出,大部分人的工作至少有部分是沒有意義的。
的確,經濟學家很久之前就注意到,許多工時其實是花在員工要讓老闆看到自己待在辦公室。
週休三日其他的好處還包括改善所謂的「工作/生活平衡」,恢復身心健康、給人們更多社交活動時間、照顧長輩小孩、跟參加社區活動。2015年瑞典的減少工時實驗發現,工時減少可減少生病甚至提升生產力。
經濟學家指出,基於經濟和技術的原因,政府、政黨、智庫和社會運動者都應該認真思考週休三日的可能性。
自動化程度越高,人類的工時最終將會減少。圖片來源:Brandon Zierer(CC BY 2.0)。
機器取代人力 工時最終將減少
更長期來看,機器人和機器學習系統將在數十年內取代美國47%、歐洲53%的工作。工作機會將會顯著減少,可能也需要週休三日之類的因應方式,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
威廉斯和施尼賽克(Nick Srnicek)的新書《發明未來》(Inventing the Future)主張,自動化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型態。自動化程度越高,將讓生產過程更有效率、耗能減少、人工減少,最終人類的工時將會減少。
要最小化自動化的社會衝擊、最大化自動化帶來的好處,其中一個做法就是發展共享獲益的機制,也就是延長週休和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